第146章 茶樓成長
字數:2670 加入書籤
第 146章茶樓成長
在穗香樓·穗韻閣後廚那氤氳的煙火氣中,我每日跟著譚師傅、領班婉儀姐穿梭忙碌,忙得腳不沾地,心裏卻始終燃著一把火,渴望在廚藝上嶄露頭角。經曆小餛飩革新後,我深知要在這早茶界站穩腳跟,持續探索創新才是正道。我之所以敢對小餛飩大刀闊斧地進行改革,源於我對食材的深入了解,以及對高湯那種純粹鮮香的癡迷。在我看來,真正能賦予食物靈魂、勾起食客味蕾的,應當是精心熬製的高湯所散發的天然鮮味,而非當下工業化流程催生的、充斥著“科技與狠活”的雞精、味精。
這天清晨,曙光初現,穗香樓的主廚梁啟銘師傅穩步踏入廚房。梁師傅年逾五十,鬢角雖已添霜,可眼中對美食的熱忱之光熾熱依舊,仿若爐灶中燃燒了幾十年從未熄滅的烈火。他目光一掃,最後落在正整理食材的我身上,微微點頭,開口道:“大山,聽聞你前些時日在小餛飩上費了不少心思,還搞出些新花樣,有股子衝勁,不錯。”我心頭一熱,挺直腰杆回應:“梁師傅,多虧您和譚師傅、婉儀姐平日裏悉心教導,給了我嚐試的底氣。我琢磨著,咱們穗香樓作為廣州早茶的金字招牌,必須緊跟時代,不斷推陳出新,才能留住老饕、吸引新客。”
梁師傅嘴角上揚,露出欣慰笑容:“嗯,想法挺好,不過創新可不能丟了根本。就拿咱們早茶的當家花旦——蝦餃來說,那皮得薄且韌,似透非透,能兜住鮮美的餡料;餡得滿而鮮,蝦肉須脆嫩彈牙,稍有差池,口感可就全變了。”說著,他信步走到操作台前,拿起一張準備製作蝦餃的澄麵皮,輕輕拉扯,“看這皮,講究的就是個恰到好處,太薄易破,失了包裹之力;太厚則口感發木,沒了靈動勁兒。”我目不轉睛,將梁師傅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語都深深刻在心底。
這時,譚師傅也走過來,接過話茬:“大山,梁師傅所言極是。之前你提的西式點心革新方案,雖說暫時成效不大,但思路可嘉。咱們後廚就得有你這股子闖勁。往後,你跟著梁師傅多學學傳統點心的精髓,再結合你那些新奇點子,保不準能搞出更大的動靜。”婉儀姐在一旁微笑點頭,表示讚同。
打那以後,我仿若一塊幹涸許久的海綿掉進知識的海洋,拚命汲取梁師傅傳授的技藝。從精準拿捏腸粉米漿的稠度——太稀腸粉軟塌無形,太稠則口感發膩;到巧妙掌控叉燒包餡料炒製時火候與調料的精妙配合,多一分焦糊、少一分寡淡;再到苦心鑽研雲吞麵湯底用豬骨、蝦殼、大地魚等食材長時間熬製的獨家秘方,每一個細節都令我沉醉。
學習間隙,我也沒閑著,常與婉儀姐交流食客反饋。婉儀姐心思細膩如發,總能敏銳捕捉到顧客不經意間流露出的喜好與不滿。“大山,你瞧,這幾日有顧客反映咱們的糯米雞,荷葉香不夠濃鬱,仿若被一層薄紗捂住,糯米還時不時夾生,吃起來咯牙。這問題雖小,卻實打實影響顧客體驗啊。”我皺著眉頭思索片刻,腦海中突然靈光一閃:“婉儀姐,要不咱們在蒸糯米雞之前,把荷葉先過一道熱水,恰似給它醒醒神,激發出荷葉的馥鬱清香,再用小火慢慢蒸糯米,如此既能保證糯米熟透,香味說不定也能更足。”婉儀姐眼睛一亮,拍了下我的肩膀:“嘿,這主意妙啊,咱趕緊試試。”
一試之下,效果立竿見影。糯米雞端上桌,荷葉的清香悠悠飄散,引得周圍食客紛紛側目。一位老街坊嚐了一口,豎起大拇指讚道:“穗香樓這糯米雞,是越來越有滋味咯!”聽到這話,我和婉儀姐相視一笑,滿心成就感。
隨著我對傳統早茶技藝的深入學習,那些曾經讓我望而卻步的經典菜品,漸漸在我手中有了模樣。但我心裏清楚,這僅僅是個開始。偶爾閑下來,我還是會琢磨那些西式點心的改良方案,思索如何將中式的韻味與西式的風情完美融合,為穗香樓打造出獨樹一幟的“混血”美食。
一日午後,陽光透過廚房窗戶,灑下一地斑駁。我正對著一本從舊書攤淘來的烘焙古籍鑽研,譚師傅走過來打趣道:“大山,又在研究你那些洋玩意兒啦?”我不好意思地撓撓頭:“譚師傅,我想著要是能把這上頭的一些技法用到咱們早茶裏,說不定能碰撞出不一樣的火花。”譚師傅拿起古籍,隨意翻了翻,目光落在一頁關於泡芙的介紹上,若有所思:“這泡芙啊,我瞅著和咱們的酥皮點心有點像,要是把咱們的叉燒餡塞進去,做成‘叉燒泡芙’,你說會不會受歡迎?”我眼睛一下子瞪大,興奮地跳起來:“譚師傅,這主意絕了!咱們趕緊動手試試。”
說幹就幹,我和譚師傅一頭紮進廚房。按照古籍上的方法精心製作泡芙皮,再將悉心調製的叉燒餡小心翼翼地灌進去。第一次嚐試,泡芙皮有點塌,餡料也溢了出來。但我們沒有氣餒,反複調整麵粉、雞蛋和水的比例,優化餡料的濃稠度。經過數次試驗,終於,一款金黃酥脆、內餡飽滿的“叉燒泡芙”誕生了。
當這款新品呈現在梁師傅麵前時,他先是微微一愣,隨即拿起一個咬了一口,眼中滿是驚喜:“好小子,你們這跨界組合玩得妙啊!這口感,既有泡芙的輕盈酥脆,又有叉燒的醇厚鮮香,說不定能在咱們穗香樓掀起一陣新風潮。”
果不其然,“叉燒泡芙”一經推出,便吸引了眾多食客的目光。尤其是年輕食客,對這款融合了中西特色的新品愛不釋手。他們紛紛拍照打卡,發在社交媒體上,一時間,穗香樓的熱度直線上升。
回首這段學藝曆程,從初入穗香樓時對早茶文化的懵懂無知,到如今能參與菜品創新、為穗香文樓帶來新氣象,我感慨萬千。這一路的成長,離不開梁師傅、譚師傅和婉儀姐的悉心教導,更離不開我對美食那份執著的熱愛與追求。而未來,還有更長的路要走,還有更多的美食等待我去探索、去創造,隻為讓穗香樓的早茶文化在時代的浪潮中熠熠生輝,傳承不息。
喜歡我的三年學徒生涯和二十六個師傅請大家收藏:()我的三年學徒生涯和二十六個師傅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