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0章 安祿山危在旦夕

字數:2398   加入書籤

A+A-


    李隆基聽到楊洄的話後,心頭一緊,他最擔心什麽,就聽到了什麽。他憂慮地小聲問:“你說的是真的嗎?”
    楊洄看到李隆基對此事非常在意,心中暗自竊喜,不過臉上仍然保持平靜的神情。他說:“陛下,臣所言句句屬實,不敢欺騙您。”
    李隆基像是對此事不那麽驚訝了,他說:“朕想起來了,去年朕派邊令誠,去長安查東宮承恩殿裏的倉庫,他回來後告訴朕,薛願請他去長安西市內最好的客棧吃住,他拒絕了薛願。朕當時覺得薛願無非是怕邊令誠,把查到的結果誇大其詞匯報。如今看來薛願確實是仰仗著是朕的五弟的女婿,如今的太子的妻兄,就想著拉攏一些人脈,來壯大太子的勢力啊。”
    “陛下你分析得對啊,太子妃薛氏的幾個兄弟都不是省油的燈,尤其是薛鏽和薛願。薛鏽雖然隻是太子妃的堂兄,但是依仗著光祿卿的官位,和駙馬都尉的恩寵,常挑撥太子、鄂王、光王與壽王的關係。臣以前敢怒不敢言,如今得到的皇恩更厚重了,如果不將了解到的實情告知您,心裏就會覺得非常愧疚。”
    薛鏽不隻是太子妃的堂哥,李隆基的女婿,而且是李隆基同父異母的姐姐鄎國公主的兒子,李隆基以前對他印象還不錯。
    李隆基說:“薛鏽也是朕的女婿,並且還是朕的外甥,他的父母去世比較早,他兄弟幾人,正是在朕的關照下長大的。兩年前,朕升任他為光祿卿,他竟然做出這種事!”
    “陛下,您先不要生氣。薛鏽或許隻是一時糊塗,在太子和兩位皇子麵前,說了一些壽王在籍田禮時表現亮眼的話。說者無心聽者有意,臣說他挑撥太子和鄂王、光王,與壽王的關係,主要是基於這件事說的。”
    “嗯,朕知道了。朕將要把薛願流放到嶺南道的海濱,讓他在哪裏做庶民。至於薛鏽,朕暫且對他進行觀察,你以後多留意一下薛鏽的動向,如果他背地裏和太子、鄂王、光王,搞什麽名堂,一定要告知朕。”
    “臣遵旨,臣會將了解到的長安和洛陽異常情況,通知陛下的。”
    李隆基微笑著說:“嗯,很好,你如果沒有其他事,就先回衛蔚寺吧。你的工作比較繁瑣,除了管理被兵器和儀仗隊以外,有時候還與禁軍將領一起負責宮禁,守衛皇室成員的安全。你辛苦了。”
    楊洄向李隆基躬身行拱手禮:“這都是臣的分內之事,我會繼續努力履行職責的。”
    “嗯,朕相信你能做得更好的。”
    “謝謝陛下認可臣的工作。臣告辭了。”
    “慢走——”
    楊洄躬身後退三小步,然後轉身向南走,出了化成院的中堂。
    李隆基坐在厚重的暗紅色實木椅子上,自言自語道:“楊洄真是不錯啊,惠妃的眼光就是獨到啊。”
    李隆基想到武惠妃,覺得對不住她,因為他已經三天不到麟趾殿了,想到這裏,他起身,在衫子和八護衛陪同下,離開了化成院,朝麟趾殿走去。
    時間到了三月初,契丹和奚再次反叛大唐,對平盧地區的邊境進行了襲擾。範陽節度使張守珪,派遣平盧討擊使、左驍衛將軍安祿山,討伐奚和契丹。安祿山勇武好鬥,逞強好勝,輕敵冒進,吃了敗仗。張守珪寫奏報,請求殺了安祿山,以警戒以後的將領要謹慎地靈活作戰。
    四月初二下午,中書令張九齡接到了這份奏報。張九齡是首席宰相,身居中書令要職,各地軍事方麵的奏報,如果不是密奏,都要發到中書省,由張九齡批閱後交給皇上確認。
    張九齡同意了張守珪處決安祿山的奏請,張九齡拿著這份奏請,到麟趾殿拜見了李隆基,讓李隆基閱讀確認他已經批準的這份奏請。
    李隆基接過這份奏報後,閱讀了一下,然後在張九齡和護衛們的陪同下,去了化成院。李隆基在化成院的書桌邊,提筆批準了這份奏請,然後加蓋了玉印。
    安祿山被押在軍中牢房裏已經二十多天了,他的鎧甲和軍服已經被收回了。他穿著灰白色的囚服,坐在牢房中鋪著麥秸的地上,他的頭發散地遮擋在麵前。
    “大哥,我來看你了。”
    話音剛落,安祿山聽到三四個人的腳步聲走近了。他趕緊用雙手把麵前的頭發往兩邊分開,並把頭發搭到了背後。
    安祿山看到鐵杆做的牢門外,走近了三個人,是兩個全副武裝的士兵,帶領著一個穿著鎧甲但沒戴佩刀的士兵。
    那沒戴佩刀的士兵,正是安祿山的結拜兄弟塔子。
    喜歡盛唐風雲記請大家收藏:()盛唐風雲記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