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章 豐收盛景
字數:6980 加入書籤
馬車緩緩駛入農學院外圍的試驗田區域,遠遠望去,一片金黃的稻浪隨風起伏,如同鋪展的錦緞,在陽光下熠熠生輝。蘇錦繡的心情也隨之明媚起來,盡管連夜工作的疲憊仍在,但眼前的豐收盛景足以讓一切辛勞煙消雲散。
&34;娘娘,您看那邊!&34;巧兒掀起車簾一角,指向遠處的稻田,&34;好多學子和農戶正在收割呢,場麵好不熱鬧!&34;
蘇錦繡探頭望去,果然看到數十名身著統一服裝的農學院學生與當地農戶混在一起,揮動鐮刀收割稻穀。不遠處還有幾位老師模樣的人在指導技法,現場一派繁忙喜悅的景象。
&34;今天是試驗田第三批抗旱水稻的收割日。&34;同行的農學院教諭李先生解釋道,&34;學生們正好可以實踐所學,親眼見證新品種的成效。&34;
馬車在試驗田邊停下,蘇錦繡下車後,立即有農學院的師生迎了上來。領頭的是農學院山長趙元,此人原是農部司農寺的官員,學識淵博且開明進取,是蘇錦繡一手選來主持農學院日常事務的得力幹將。
&34;娘娘駕到,學生們有福了!&34;趙元喜氣洋洋地行禮,&34;正巧趕上豐收時節,學生們可以親眼見證新品種的威力。&34;
&34;山長不必多禮。&34;蘇錦繡微笑著扶起他,&34;我聽說皇上下午要來視察,特地提前來看看準備情況。&34;
趙元恭敬地點頭:&34;一切都已安排妥當。今日我們特意安排了三個不同區域的新品種展示,讓皇上親眼見證改良稻種與傳統品種的差異。還準備了去年與今年的產量對比圖表,以及各地推廣效果的匯報。&34;
&34;很好。&34;蘇錦繡滿意地點頭,隨即問道:&34;那麽,最新一批抗旱水稻的具體收成如何?&34;
&34;回娘娘,超出預期!&34;趙元興奮地說,臉上笑容燦爛,&34;這批&39;旱優三號&39;在整個生長期內僅用了常規水稻三分之二的水量,卻產出了比傳統品種高出四成的糧食!南郊幾個試點村莊的收成已經統計出來了,平均畝產比往年增加了三成有餘。&34;
一位年輕的教習補充道:&34;最令人驚喜的是,這種稻穀不僅產量高,品質也佳,煮出來的米飯香軟可口,深受百姓喜愛。許多富戶甚至不惜高價求購種子,想明年也種上這樣的好稻穀。&34;
蘇錦繡點頭微笑,這正是她希望看到的結果。品種改良是她農業改革的核心之一,能同時提高產量和品質的新品種,正是解決糧食短缺問題的關鍵所在。
&34;帶我去稻田看看。&34;蘇錦繡說道,邁步向那片金黃的稻田走去。
走近稻田,收獲的喜悅之情更為強烈。高大健壯的稻株整齊排列,沉甸甸的稻穗壓彎了稈莖,每穗稻穀都顆粒飽滿,沉甸甸的,遠比傳統品種要飽滿豐碩。
正在收割的農戶和學子們看到蘇錦繡到來,紛紛停下手中的活計,恭敬地行禮。
蘇錦繡親切地向眾人招手:&34;不必拘禮,大家繼續忙自己的。&34;
她走向一位正在收割的老農,問道:&34;老丈,這新品種的稻子種著可還順手?&34;
老農見是貴妃娘娘親自詢問,既激動又忐忑,連忙擦了擦手上的汗水,深深一揖:&34;回娘娘的話,可順手了!俺種了一輩子地,頭一回見這麽好的稻種。不怕旱,蟲害少,還長得這麽旺。您瞧這稻穗,沉甸甸的,一穗能頂過去兩穗呢!&34;
老農說著,摘下一穗稻穀,雙手呈給蘇錦繡看:&34;您摸摸這稻穀,多飽滿啊!&34;
蘇錦繡接過稻穗,確實沉甸甸的,每粒稻穀都圓潤飽滿,透著健康的光澤。
&34;種了這稻子,您家能多收多少糧食?&34;蘇錦繡問道。
老農掰著指頭算道:&34;往年俺家三畝地,好年景能收四百多斤,遇上旱年就隻有二百來斤了。今年用了新法子,新稻種,三畝地竟收了七百多斤!&34;
他激動地抹了抹眼角,聲音有些哽咽:&34;娘娘有所不知,俺家五口人,往年收成剛夠吃,遇上災年就要去借糧,年年愁得俺睡不好覺。今年這一豐收,不但家裏夠吃,還能賣些換錢,給小孫子添件新衣裳,給老伴買點肉吃。這日子,可算盼到頭了!&34;
這樸實的話語勝過任何華麗的讚美,蘇錦繡心中一陣溫暖。她轉向另一位年輕農戶:&34;你家今年收成如何?&34;
年輕農戶興奮地回答:&34;俺家情況和張大爺差不多。最妙的是,這新稻不但產量高,賣價也好!往年的老稻穀,糧商隻肯給二兩銀子一石,這新稻因為品相好,口感佳,能賣到三兩五錢一石呢!家裏多出的糧食全賣了,今年能比往年多賺近十兩銀子呢!&34;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十兩銀子對普通農戶來說已是一筆巨款,足夠支撐一家人半年甚至更長時間的開支。
蘇錦繡滿意地點點頭,環顧四周,農戶們臉上洋溢的是發自內心的笑容。這才是她最想看到的成果——百姓的生活真正得到改善,不再為吃飯問題憂心忡忡。
此時,趙元山長匆匆趕來:&34;娘娘,朝廷派來的官員到了,說是帶來了皇上的賞賜!&34;
蘇錦繡聞言,立即整了整衣冠,向田埂外走去。隻見一隊儀仗已經停在試驗田外,禮部的官員捧著聖旨和一個大紅盒子站在那裏。
&34;奉天承運,皇帝詔曰...&34;官員高聲宣讀聖旨,大意是表彰農學院在推廣新品種上取得的卓越成就,特賜禦製匾額一方,錢糧五千石用於擴建農學院,並準許在全國範圍內推廣新型農作方法。
宣讀完畢,官員打開紅盒子,取出一方金漆大匾,上書&34;農桑立國&34;四個鎏金大字,筆力雄渾,正是皇帝蕭承煜親筆所書。
&34;皇上禦筆親題,且將匾額懸於農學院大門之上,以彰顯朝廷對農業改革的支持!&34;官員恭敬地說道。
蘇錦繡接過聖旨,躬身謝恩:&34;臣妾代農學院上下叩謝皇恩浩蕩。請大人轉告皇上,我等必將再接再厲,把農業改革的成果推廣到全國各地,讓更多百姓受益。&34;
禮部官員還帶來了一則好消息:&34;娘娘,國子監近日特別增設了&39;農學&39;一科,明年科舉將首次考核農業知識。陛下還下旨,命農學院編撰農書,作為標準教材在全國推廣。&34;
這無異於給農業改革吃了一顆定心丸。科舉取士是大衍最重要的選官製度,農學入科意味著朝廷對農業的高度重視,也意味著農學院的地位得到官方認可,前景更為廣闊。
禮部官員離開後,蘇錦繡和趙元山長商議下午皇帝視察的安排。突然,周伯匆匆趕來,湊到蘇錦繡耳邊低聲道:&34;娘娘,探子傳來消息,鹽幫的人確實活動頻繁,似乎在農學院附近潛伏。屬下已經加派人手,暗中保護。&34;
蘇錦繡眉頭微蹙,低聲吩咐:&34;加強戒備,但不要打草驚蛇。等皇上視察時,你親自帶人護衛。若有異動,務必先保證皇上安全。&34;
周伯領命而去,蘇錦繡則轉向趙山長,語氣平靜地說:&34;山長,下午皇上視察,一切照常進行,但要加強安全措施。讓學生們都留在指定區域,不要隨意走動。&34;
趙元雖有疑惑,但也明白事態嚴重,立刻點頭應下:&34;遵命,娘娘。我這就去安排。&34;
接下來,蘇錦繡又視察了稻米加工區、糧倉和種子庫,確保一切都準備妥當。在糧倉中,她看到了堆積如山的新稻,滿倉的糧食是最有力的證明,足以打消任何對改革效果的質疑。
回到農學院主院,蘇錦繡正好遇到一隊官員模樣的人在參觀。趙元介紹說,這是從各地前來學習的地方官員,聽聞農學院的新品種豐收,特地前來取經,希望能將成功經驗帶回本地區推廣。
其中一位官員上前行禮:&34;在下南陽知府李成,特地前來求教。我南陽地區常年旱情,百姓苦不堪言。聽聞娘娘這裏的抗旱稻如此神奇,特來求取種子和技術,望娘娘慷慨相助!&34;
另一位官員也說道:&34;下官揚州知府,我揚州雖地處江南,水源充足,但也有改良品種的需求。尤其是娘娘研發的抗蟲稻,對我們地區極為適用。&34;
蘇錦繡看著眼前這些迫切希望學習新技術的官員,心中欣慰不已。農業改革的推廣已經從單純依靠朝廷命令,逐漸轉變為地方自發的學習熱潮,這是最理想的狀態。
&34;諸位有此心意,是百姓之福。&34;蘇錦繡微笑著說,&34;農學院已經準備了各地適用的品種和技術資料,諸位可以向趙山長索取。若有條件,建議各地派人來農學院學習一段時間,掌握核心技術後再回去推廣,效果會更好。&34;
各地官員連連稱是,對農學院的慷慨分享表示由衷的感謝。
正當眾人交談甚歡時,一位學生急匆匆跑來:&34;報——天水府的官員帶著當地農戶代表到了,說是要向娘娘匯報推廣成果!&34;
蘇錦繡有些驚訝,天水府位於西北,是最早試點推廣新農法的偏遠地區之一,距京城有千裏之遙,一來一回需要數月時間。當地官員不辭辛勞前來匯報,足見農業改革的影響力已經擴展到了遙遠的邊陲。
不多時,天水府的官員帶著幾位農戶代表來到了農學院。這些從西北千裏迢迢趕來的人,風塵仆仆,但眼中閃爍著掩不住的喜悅。
&34;下官天水府推官張敬,拜見娘娘!&34;為首的官員恭敬地行禮,&34;我等不辭千裏而來,就是要親自向娘娘匯報喜訊,並當麵致謝!&34;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蘇錦繡連忙回禮:&34;張大人遠道而來,辛苦了。不知天水府推廣情況如何?&34;
張敬興奮地說道:&34;回娘娘,簡直太成功了!我天水府常年幹旱,往年糧食隻夠百姓吃七八個月,剩下時間要靠朝廷救濟。今年用了農學院的抗旱稻和節水灌溉法,竟然有了大豐收!全府糧食不僅夠百姓一年吃用,還有餘糧可以儲備!&34;
他轉身指向身後的農戶代表:&34;這幾位是各縣的農戶代表,特地請他們跟我一起來,讓他們親口向娘娘道謝!&34;
一位瘦高個的中年農民上前,雙膝跪地:&34;小民叩謝娘娘救命之恩!若不是娘娘的新稻種,小民一家早就餓死了!&34;
&34;快起來,不必多禮。&34;蘇錦繡連忙扶起那農民,詢問道:&34;你們那裏種的是哪種抗旱稻?收成如何?&34;
農民起身,激動地答道:&34;是&39;旱優一號&39;,雖說不如&39;旱優三號&39;那麽高產,但在我們那種幹旱地方,已經是奇跡了!往年地裏種的糧食,十年有八年要被旱死,有收成的年份畝產不過百來斤。今年用了這新稻種,畝產竟有兩百多斤!娘娘啊,這可是救命的糧食啊!&34;
另一位老農也上前道:&34;俺們那裏用了農學院教的梯田蓄水法,灌溉效率高了許多。加上新稻子不怎麽怕旱,今年雖然少雨,但收成卻是十年來最好的!&34;
張敬補充道:&34;不僅如此,農學院派去的學生還教會了當地人如何改良土壤,如何防治蟲害。明年我們準備再擴大種植麵積,爭取把全府所有適合的地方都種上抗旱稻。&34;
他從袖中取出一封折子,雙手呈上:&34;這是我們天水府十二縣聯名上奏的折子,請求在府城設立農學院分院,培養本地的農技人才。我們願意出地皮和部分經費,隻求娘娘能夠支持!&34;
蘇錦繡接過折子,心中一片溫暖。遠在千裏之外的偏遠地區,百姓和官員都已經深切體會到了農業改革的好處,並主動要求加入推廣的行列,這是改革最大的成功。
&34;張大人和鄉親們的心意我收到了。&34;蘇錦繡微笑著說,&34;分院建設正是我們下一步的重點。回去告訴天水的百姓們,明年春天,農學院分院一定會在天水府開班授課!&34;
聽到這個答複,張敬和農戶們喜不自禁,連連跪地叩謝。蘇錦繡扶起他們,又詳細詢問了西北地區的具體情況,了解當地的土壤、氣候特點,為進一步改良品種做準備。
正當交談間,內務府的宮女前來稟報:&34;娘娘,皇上的鑾駕已經出發,預計一個時辰後抵達農學院。&34;
蘇錦繡聞言,立即整肅儀容,吩咐眾人做好最後準備。她轉向巧兒:&34;去準備一下,我要換一身朝服迎駕。&34;
站在農學院的高處眺望,金色的稻浪在陽光下起伏,一派豐收盛景。遠處,無數農戶正在田間勞作,臉上洋溢著收獲的喜悅。蘇錦繡心中滿是成就感,她深知,這不僅僅是糧食的豐收,更是改革路上的重大突破,是農學院全體師生辛勤付出的結晶。
為了這一刻,她在空間裏不知研究了多少種子,做了多少次試驗,熬了多少個不眠之夜。如今,成果終於初步顯現,令人欣慰的不僅是豐收的糧食,更是那些因此而改善的生活,那些不再饑餓的百姓。
&34;農業乃國之根本,民之命脈。&34;蘇錦繡輕聲自語,目光堅定而明亮,&34;我要讓大衍的土地上不再有饑荒,讓每一個百姓都能吃飽飯、過好日子。這才是真正的&39;農桑立國&39;!&34;
喜歡農醫聖女:錦繡福妃傳請大家收藏:()農醫聖女:錦繡福妃傳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