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大運流轉,自清明
字數:12123 加入書籤
該說不說他也提出了一個我比較好奇的問題,
一直以來學習的大多都是道家的東西。
佛家的知識底蘊和對人生的感悟可也不是橡皮捏的。
多傑的表情沒有任何變化,隨後脫口而出:
“在佛教的世界觀中,人生的流轉與境遇的變遷皆遵循著因果業力與因緣和合的規律。
所謂“十年大運養一生”。
從佛教的角度來看,這十年一個周期的大運轉換。
可視為往昔業力成熟以及當下因緣聚合的體現。
每一次換運都是生命給我們重新審視自我、修正行為的機會。
我們應對此過程的態度和選擇,會對未來的人生走向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
一是:諸行無常,離苦得樂之兆:我們認為“諸行無常”。
世間萬物皆處於不斷變化之中,沒有永恒不變的事物。
當大運即將來臨,這種無常的特性會愈發顯著地體現在我們的生活裏。
正如《金剛經》所言:“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在大運轉換前,“離”的現象會頻繁出現。
工作、人脈、生活環境等原本熟悉的事物,會因各種因緣際會逐漸遠離我們。
甚至徹底消失。
這看似是生活的變故,實則是業力與因緣推動我們走向新的階段。
在此過程中,我們會遭遇諸多不如意。
然而這些困境也並非是毫無意義的,它們是磨礪我們心性的逆增上緣。
我們佛教強調“苦諦”。
即人生充滿了生老病死、求不得、愛別離、等種種痛苦。
而這些痛苦正是促使我們覺悟的契機。
當我們坦然接受這些變化,放下對舊有事物的執著。
以生活經驗得來的智慧洞察其中的因果,勇敢地去打破困境。
便能在苦難中領悟生活真諦。
離苦得樂,開啟新的人生篇章,迎接大運帶來的機遇。
二是:業障消除,善緣匯聚之時。
修行之人深知,專注自身、精進修持能讓內心逐漸清明。
這與大運來臨前的氣運轉變有著相似之處。
當一個人不斷專注於自身的修行。
提升精神境界時,整個人的氣場和運勢也會隨之改變。
從佛教因果業力的角度解釋。
人的氣運不順往往是往昔惡業積累所感召。
這些惡業如同汙漬般染汙了我們的心靈磁場。
而當我們通過修行。
懺悔往昔過錯,積極行善積德,消除業障,氣運便會逐漸逆轉。
此時,那些幹擾我們生活、消耗我們能量的“小人”。
就如同黑暗中的鬼魅,在光明善念與正能量)的照耀下無所遁形,自動遠離我們。
那些糾纏不清的“爛事”也會隨之消散。
這就如同陽光驅散陰霾。
當我們的心靈變得純淨,生活也會進入清爽有序的狀態。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會與許多人告別,同時也會刹那間領悟許多人生哲理。
隨著業障的消除,善緣開始匯聚。
我們會開始去遇到生命中的貴人。
這些貴人會給予我們幫助和指引,開啟人生的正向循環。
但新舊階段交替之際。
我們又會陷入一段迷茫與痛苦的時期,這是成長的必經之路。
若能以“一切皆有利於我”的心態麵對。
將此視為消除業障、增長智慧的過程,那麽我們就能在痛苦中堅定信念,勇敢前行。
反之,如果我們在這個階段陷入對往昔的執念。
執著於與無緣之人的糾葛,就會錯過大運帶來的善緣與福報。
再就是夢境啟示,心識覺醒之征:在佛教的修行體係中。
夢境被視為一種特殊的現象,它與我們的潛意識和阿賴耶識密切相關。
當大運即將來臨時,我們可能會頻繁做一些奇特的夢,
比如在廣袤草原上自由馳騁、登上高山俯瞰世界、在大海中乘風破浪、在神秘宮殿裏探索未知等。
這些超脫現實的夢境,並非毫無意義的虛幻影像。
而是我們內心深處的阿賴耶識通過夢境傳遞給我們的啟示。
阿賴耶識如同一個巨大的倉庫,儲存著我們往昔的業力種子和記憶。
在夢境中,這些種子被激活,以各種象征的形式呈現出來。
這些夢境其實也是在提醒我們,要相信自己內在的力量。
佛教和道教也是一樣倡導親近自然、回歸內心,
我們可以去大自然中,在與自然的接觸中,感受生命的力量和自然的力量。
這個過程中,我們的身體和心靈會逐漸被激活。
性格也會發生轉變,從急躁慌亂變得穩重平和。
當我們的內心變得強大,能夠承受更多的業力與福報時,
就如同準備好了更大的容器,能夠承接更多大運帶來的機遇。
蚊子舉起手提問到:“阿賴耶識是什麽意思?”
對方笑了笑,沒有一絲厭煩,仿佛可以在這種環境裏為他人解惑是種享受:“阿賴耶識是我們佛教唯識學派中的一個核心概念,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阿賴耶識也被稱為第八識。
在唯識學的理論體係中,它是宇宙萬有的根本。
被視為一切現象的根源和基礎。
他就像一個巨大的倉庫,能儲藏各種“種子”,
這些種子包括了我們過去的一切行為、思想、語言等所留下的痕跡,即業力的種子。
與道教三屍蟲有異曲同工之妙,
阿賴耶識中的種子會根據業力的作用而現行。
產生各種身心現象和外在世界的種種相狀,推動著眾生在六道中輪回。
而佛教修行的一個重要目標。
就是通過對阿賴耶識的認識和轉化。
斷除其中的煩惱種子和業力種子,證得涅盤解脫,實現覺悟和超越輪回。
這也就和道教斬殺三屍可以飛升證道的說法不謀而合。
所謂高僧不論道,高道不論僧也是因為大家最終目的的殊途同歸,
而阿賴耶識的概念較為抽象和深奧。
不同的佛教宗派和學者對其理解和闡釋也存在一定的差異,有所不同。”
難得大師一口氣說了這麽多話,也不得不感慨對方的博學,不愧是秘宗大金剛。
可能是對於之前隱瞞來過此處的事實有所愧疚也好。
還是感謝我們願意陪他走一遭,這秘宗大金剛傳授學識的機會可不是一般人可以遇得上的。
聽完多傑這番佛教對“大運”理念的闡釋,我陷入了短暫的沉思。
腦海中道家與易經的諸多理論開始翻湧。
火苗劈裏啪啦地跳躍著,似乎也在催促我開口。
這時不交流何時交流?不交流怎麽進步!
我清了清嗓子,說道:“多傑大哥所言,確實發人深省,
但從道家的角度來看。
世間萬物皆由陰陽兩種相對的力量相互作用而生。
這與佛教的因果業力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道家講“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這“道”就如同佛教中的業力與因緣,是推動萬物變化的根本力量。
在大運的流轉上。
道家認為,萬物皆有其自身的規律和周期。
就像四季的更替,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周而複始。
這十年一大運,何嚐不是人生的一種周期變化呢?”
蚊子眼睛一亮,連忙問道:“鄒哥,照你這麽說,道家和佛家在大運的理解上差不多咯?”
我笑了笑,擺了擺手:“也不盡然。雖然都承認事物的變化和發展。
但在具體的闡釋上還是有區別的。
道家更強調順應自然,無為而治。
當大運來臨,我們應順應“自然”的趨勢,不要強行幹預。
讓事情自然而然地發展,
而佛教則更注重內心的修行和對因果的洞察。
通過修正行為和消除業障來迎接大運。”
杜濤推了推眼鏡,疑惑地問道:“那鄒哥,在易經裏又是怎麽看待大運的呢?”
我拿起一根樹枝,在地上隨意地畫著,解釋道:“易經以陰陽八卦為基礎,揭示了宇宙萬物的變化規律。
其中的六十四卦,每一卦都代表著一種特定的狀態和趨勢。
在大運的變化中,我們可以通過對卦象的分析。
來了解自己所處的階段和未來的走向。
比如乾卦,代表著剛健、進取,在大運上升期。
我們就應該像乾卦所啟示的那樣,積極進取,勇往直前。
而坤卦,象征著柔順、包容,在大運低穀時。
我們則需要像坤卦一樣,默默積蓄力量,等待時機。”
多傑微微點頭,似乎也是認同了我的說法,目光中透著思索:“鄒老弟所言,可見學識也是相當豐富,看來這些年沒少學習,
不過,在佛教中,修行的目的是為了擺脫輪回。
達到涅盤寂靜的境界,不知道家和易經在這方麵有何見解?”
聽到對方居然下問與我,一時間感到果然越厲害的人,越是懂得交流學習的重要性。
我思考了好一會如何回答,見對方一直看著我,等著我張口,便接著說道:
“道家追求的是與道合一,通過修煉身心,達到一種超越世俗的境界,
這與佛教的涅盤寂靜有相似之處,但又有所不同。
道家更強調個體與自然的融合,而佛教則更側重於對內心煩惱的解脫。
至於易經說實話我也不太搞得太懂,它更多的是一種對事物變化的預測和指導,
雖然沒有明確提出修行的目標,但其中蘊含的哲理。
同樣也是可以幫助我們在人生的道路上輔助我們做出正確的選擇。”
蚊子撓了撓頭,一臉困惑:“這麽多理論,感覺好複雜啊,根本聽不懂啊!
那說到底哪種才是最正確的呢?”
我輕輕拍了拍蚊子的肩膀,笑道:“沒有絕對的正確與錯誤。
這些理論都是古人智慧的結晶。
我們要做的,不是去評判哪種理論更好,而是從中汲取對自己有益的部分。
用來指導我們的生活,或者說去選擇正確的方向。”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杜濤的眼睛藏在劉海之下看不出表情,若有所思地點點頭:“嗯,鄒哥說得對。”
我笑著擺擺手,神情中帶著幾分謙遜:
“我不過是略知皮毛,在各位麵前班門弄斧罷了。
這道家與易經的學問博大精深,就是窮盡我一生,也難以理解其中精髓。”
多傑雙手合十,微微欠身,說道:“鄒老弟太過自謙了,這年紀能有如此見地,已實屬難得。”
蚊子一臉好奇,忍不住插話:“鄒哥,照你這麽說,這世間關於大運、修行的理論學問這麽多,門派也各式各樣五花八門,那大家的目的難道都一樣?”
我望向跳躍的篝火,思緒飄遠:“蚊子,雖說門派眾多、理念各異,
但究其根本,其實都是在探索人生的真諦。
追求內心的寧靜與解脫,從這個角度講,大家確實殊途同歸。
就像佛道兩家,雖修行方式、教義闡釋有所不同。
但歸根結底都是倡導人心向善、淨化罪惡。”
杜濤掀起自己的劉海,仿佛想看清什麽繼而又蓋了回去,接話道:
“可我看網上還有現實裏,佛道兩家的信徒總在爭論誰高誰低,這又是為何?”
我輕輕歎了口氣,無奈地說:“真正深入修行、領悟精髓的人,是不會陷入這種無謂爭論的。
那些爭來爭去的,往往還未真正入門。
沒能領會到其中的包容與智慧,佛道本就不是對立的。”
多傑微微頷首,目光平和:“鄒老弟所言極是。
在我看來,無論是佛法還是道法,都是滋養人心、啟迪智慧的清泉。”
蚊子撓了撓頭,恍然大悟:“這麽說,我們不該執著於門派的差異。
而是要去學習不同理論裏共通的美好,是這個意思吧?”
我肯定地點點頭:“沒錯。就像我們這次經曆。
遇到的木屋和海市蜃樓,用科學、用法理,從不同角度都能嚐試解讀。
這就如同,不同的修行理論,看似不同,實則都是為了幫我們理解世界、解決困惑。”
杜濤若有所思,又問道:“那除了佛道,其他的修行門派又有哪些獨特的理念呢?”
我思索片刻,緩緩說道:“比如儒家,講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側重於在世間的為人處世、道德修養。
墨家主張‘兼愛’‘非攻’,倡導無差別的愛與反對戰爭……每一個門派都有其獨特的價值,
都是很值得我們去深入了解、學習借鑒的。”
大家圍坐在篝火旁,在這靜謐的夜晚,伴隨著跳躍的火光。
繼續深入探討著這些老祖宗留下的珍貴智慧。
在不同思維的碰撞中,大家也都在悄悄的進步著。
這裏沒有城市的喧囂,正好可以靜下心來去好好的思考那些老祖宗的智慧找到人生的方向。
我覺得,佛道也好,其他門派也罷,還有那些科學理論、奇奇怪怪的事兒。
說到底,不就是在琢磨,咱們自己的生活常態和對這個世界的體驗感悟嘛。
加繆在《西西弗斯神話》裏寫過,說“登上頂峰的鬥爭本身足以充實人的心靈”。
我覺得這話特有道理。
咱人類啊,其實就跟那小小的蜉蝣差不多。
在這茫茫宇宙裏,實在是太渺小了。
咱研究這些大運、修行,或者說目前想搞清楚木屋、海市蜃樓的原因。
不就是在跟這龐大的世界“掰手腕”嘛。
可就算咱知道自己渺小絕不可能是“自然”的對手。
也明白,知道好多事兒可能一輩子也弄不明白,那又咋樣呢?
這不就是人類能夠走上食物鏈頂點的原因嗎?
明知不可為而為之,踮起腳尖總是會距離天空更近一點不是嗎?
咱還是得像蜉蝣一樣,就算意識到自己渺小。
也依然要在這有限的生命裏,熱熱鬧鬧、認認真真地活著。
你們知道什麽是蜉蝣嗎?
總是聽到用這個詞匯來形容一些事物,但是你們也從沒去了解過這可憐可悲的生物吧。
這種生物身形細長又柔軟。
就像脆弱的小豆芽,最大也不過27毫米。
一陣稍微大點的風,都能把它吹得七葷八素。
那薄得像紙一樣的透明翅膀。
前翅大些,後翅卻小得可憐,有的甚至幾乎消失不見,
停歇時,翅膀無奈地豎在背上,像兩片被風隨意吹落、毫無生機的殘葉。
身後拖著的那兩根或三根細長尾須,好似在艱難地宣告著它的存在。
卻又顯得那麽無力。
從生活上看,它的幼蟲隻能在暗無天日的水底。
靠著啃食藻類、細菌和水生植物勉強為生。
在漫長的水下時光裏,它一次次蛻皮,滿心期待著長大。
卻不知等待它的是更加殘酷的命運。
好不容易熬過幼蟲期,變成成蟲飛向天空。
可這短暫的“自由”卻無比悲哀。
成蟲的壽命短得讓人揪心,僅僅幾個小時到幾天。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這短暫的時間裏,還會麵對鳥類的獵食,它甚至連進食補充能量的機會都沒有,
唯一能做的就是拚命尋找配偶。
完成繁殖後代的使命,然後便在孤獨與疲憊中悄然死去,
真是“朝生暮死”,一生都在為繁衍匆匆奔走,根本來不及感受這世界的美好。
再從它在生態係統裏的位置來說。
蜉蝣幼蟲不過是眾多水生動物眼中的“盤中餐”。
是維持生態平衡的一顆小小棋子,卻毫無反抗之力。
而且,因為對水質變化敏感。
一旦水質變差,它的數量和種類就得跟著遭殃。
這意味著,它連安穩生活的權利都沒有,隻能隨著外界環境的變化而被動改變。
在各種威脅下艱難求生,實在是可憐又可悲。
現在你們明白了嘛?
其實啊,我們和蜉蝣又有什麽太大的區別呢?
紮心的是,直到我如今說出口你才真正了解了蜉蝣,那麽誰又真正的了解了你呢?
所以啊也沒必要去爭論佛道誰高誰低,也不用糾結哪種理論才是絕對真理,
隻要能從這些智慧裏學到點東西,讓自己活得更明白、更踏實,那就夠了。
這一趟人生。
不就是一場熱熱鬧鬧的探索嘛,過程充實了,也就值了。
夜漸深,霧氣愈發濃重,篝火的光在霧氣中顯得有些朦朧。
這一夜,木屋和海市蜃樓的謎團雖未解開。
但於我而言,對知識的渴望和對未知的探索欲的火焰卻是更加旺盛了。
喜歡一位探險者的自傳請大家收藏:()一位探險者的自傳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