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1章 一種

字數:2078   加入書籤

A+A-


    民國的回音“你是誰?”林嵐對著空氣沉聲問道,聲音因緊張而有些發緊,尾音在寂靜的檔案室裏微微發顫。她的手指依舊緊扣著腰間的配槍,冰冷的金屬觸感順著指尖蔓延到心髒,卻沒能壓下那股從脊椎竄起的寒意。台燈閃爍的光影在牆上投下她僵硬的影子,忽明忽暗中,仿佛有無數雙眼睛正從檔案櫃的縫隙裏窺視著這場詭異的對峙。桌上的鋼筆筆尖微微一頓,墨汁在紙麵暈開一個小小的黑點。隨後,它像是被無形的手握住,緩緩抬起又落下,墨痕在粗糙的筆錄紙上迅速蔓延,留下一行力透紙背的小楷:“民國二十三年,南華巡捕房探長沈硯秋。”林嵐的瞳孔驟然收縮,呼吸猛地停滯了半秒。沈硯秋——這個名字像一把生了鏽的鑰匙,猛地撬開了她記憶深處的某個角落。市局檔案室的《百年刑偵檔案》裏曾提到過這個傳奇人物,泛黃的紙頁上記載著他是當年上海灘赫赫有名的神探,據說能從一滴血裏看出凶手的步態,從半枚腳印中推斷出作案凶器。檔案裏還附著一張模糊的黑白照片,照片上的男人穿著熨帖的深色西裝,袖口露出精致的銀質袖扣,嘴角噙著一抹洞悉一切的淺笑。可更讓她心驚的是後續記載:民國二十五年深秋,沈硯秋在調查一樁銀行劫案時突然失蹤,桌上還攤著未寫完的結案報告,茶杯裏的龍井尚有餘溫。他經手的十七樁懸案從此石沉大海,南華公寓謀殺案便是其中最棘手的一件。“沈探長。”林嵐刻意放緩了呼吸,指尖的冷汗浸濕了槍套的皮革,“1934年南華公寓那五起命案,是你經手的?”鋼筆在紙上劃出一道利落的折線,像是一聲沉重的歎息:“正是。此案不破,沈某死不瞑目。”墨跡未幹時,台燈的光暈突然暗了三分,檔案櫃頂層的鐵皮盒發出“哢嗒”輕響,仿佛有什麽東西正在黑暗中蘇醒。林嵐的目光掃過那行字裏的“死不瞑目”,心髒像是被細密的針紮著。她忽然想起老檔案室管理員說過的傳聞——每逢雨夜,總能聽見鐵櫃裏傳來翻書聲,有人說那是沒破完案子的老探長在陰間加班。從前隻當是笑談,此刻卻覺得後頸的碎發都在微微直立。“這起案子,你查到了什麽?”她強壓下喉嚨口的幹澀,繼續問道。指尖無意識地摩挲著民國卷宗的邊緣,紙頁上殘留的黴味裏,似乎混進了一絲淡淡的檀香,那是舊時代文人常用的熏香。鋼筆在紙上快速遊走,墨跡時而急促如驟雨,時而滯澀似爬坡,字裏行間透著一股難以言喻的沉重:“受害者五人,皆為獨居老人,致命傷在頸部。傷口平整如刀削,卻找不到對應的凶器。現場留有血手印,但指紋庫查無此人。”寫到這裏,筆尖猛地一頓,墨點在紙麵洇成小小的烏雲,“唯一線索,是一枚嵌在牆縫裏的銀質袖扣,刻有‘j’字。”林嵐的心髒像是被什麽東西狠狠撞了一下,猛地攥緊了拳頭。第三起凶案現場,技術科的小王確實在主臥室的牆縫裏找到過一枚銀質袖扣,同樣刻著歪歪扭扭的“j”字。當時她以為是受害者孫子遺落的,隨手放進了證物袋,現在想來,那枚袖扣的花紋與沈硯秋照片裏戴的竟有七分相似。“那枚袖扣,你查到來源了嗎?”她追問的聲音帶著不易察覺的顫抖,目光落在檔案袋裏露出的一角證物照片上——1934年的南華公寓窗台上,一枚銀質物件在月光下泛著冷光。鋼筆停頓了片刻,筆尖懸在紙麵上方微微顫抖,仿佛在回憶一段不願提及的往事。檔案室的掛鍾突然“鐺”地敲響,淩晨三點的鍾聲在空曠的房間裏回蕩,驚得牆角的老鼠竄過鐵櫃,發出窸窸窣窣的聲響。“查過。”墨跡再次蔓延時,筆畫明顯變得潦草,“南華銀樓出品,當年共定製七枚,主人是……”寫到這裏,鋼筆突然劇烈晃動起來,在紙上劃出幾道雜亂的弧線,墨汁飛濺在卷宗封麵上,像是幾滴突兀的血珠。林嵐下意識地向前半步,台燈的光暈裏,她看見那些墨跡正在慢慢暈開,仿佛有生命般蠕動。“是誰?”她追問的聲音打破了詭異的寂靜。“嫌疑人蔣明遠。”鋼筆終於穩住了,字跡卻帶著一種被強行壓製的顫抖,“當年南華大學的教授,專攻古籍修複。案發前曾與第三位受害者在古玩市場爭執,有人聽見他們為一本宋刻本《南華經》吵得麵紅耳赤。”林嵐的指尖在鍵盤上飛快跳躍,戶籍係統裏果然沒有“蔣明遠”的記錄。但當她點開南華大學的校史數據庫時,屏幕突然跳出一張泛黃的老照片——1932年的畢業典禮上,一位穿著長衫的年輕學者站在主席台上,胸前別著銀質校徽,鼻梁上架著金絲眼鏡,嘴角卻噙著一抹難以捉摸的微笑。照片下方的注釋寫著:古籍研究所蔣明遠教授。“他有不在場證明?”林嵐的目光停留在照片裏蔣明遠那雙過於清澈的眼睛上,總覺得那微笑背後藏著什麽。“完美的不在場證明。”鋼筆寫下這句話時,墨跡深了幾分,“五起命案發生時,他都在學校的實驗室通宵工作,有三位學生可以作證。”停頓片刻,又添上一行,“更奇怪的是,第五位受害者遇害次日,他便帶著一箱古籍登上了去巴黎的郵輪,從此杳無音信。”林嵐放大照片,看見蔣明遠的長衫袖口露出半截銀鏈,鏈墜恰好遮住了腕骨處——那位置,正好是戴袖扣的地方。她忽然想起技術科報告裏寫過,現代凶案現場找到的袖扣內側有細微的齒痕,像是長期被人攥在手心留下的。“沈探長,”她忽然注意到卷宗裏夾著的一張舊報紙,1934年 10月 17日的《南華晚報》社會版頭條印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