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3章 好一個張昭
字數:4167 加入書籤
龍輦行至宜陽城時,明明才下午,世界卻顯得很昏暗,空中電閃雷鳴,隨時都會下起大雨。
好在隊伍先一步趕到目的地,用不著冒雨前行。
城門迎接的官吏不在少數,車駕剛進城,四周就湧出不少百姓,將隊伍圍的水泄不通。
劉辯掀開簾子往外看,現場跪了一地,缺胳膊短腿者不在少數,個個神情亢奮。
有人起了個萬歲的頭,緊接著山呼海嘯的聲音一浪接一浪。
就目前情況,想要前往府衙暫住,要麽疏散人群,要麽隻能驅趕。
劉辯當然不可能選擇後者,他主動起身,掀開車簾出現在百姓麵前。
“鄉親們快請起,要下雨了,都早些歸家。”
劉辯的出現非但沒能讓他們散去,反而引得人群更加躁動。
“陛下真回來了!”
一個缺胳膊大漢激動的大喊一聲,拚命的往裏擠。
羽林軍構建出的人牆都叫他擠開一條縫,鮑信眼瞧不對,黑著臉握著劍柄上前。
劉辯揮手:“羽林、虎賁都散開,讓鄉親們看看朕。”
羽林軍和虎賁軍對於天子的命令突出一個令行禁止。
無論是什麽樣的命令,隻要劉辯下達了,他們就會不折不扣的執行。
所以此刻不假思索的讓出道。
鄉親們衝了進來,就在劉辯的車架前跪了一圈。
本來劉辯打算跳下龍輦見見百姓的,結果現在連落腳之處都沒有。
那個缺胳膊大漢擠在最前麵,抬起早已興奮到漲紅的臉,問道:
“陛下真回來了,您還記得我嗎?”
“這……”
劉辯上下打量了他一圈,腦海中始終沒印象。
缺胳膊男人興奮不減,語無倫次用僅剩的手指著自己說道:
“我是孫將軍的兵啊,陛下打到弘農的時候,孫將軍受了傷,陛下來看孫將軍的時候看過我,還扶過我,誇我是大漢的好兒郎。”
“原來是你,朕記得你。”劉辯恍然,實則印象依舊不深,這幾年經曆的事和見的人太多。
老實說洛陽的那些人他都認不全,時不時的還要問郭嘉。
當初在弘農的事不曾忘,確實記得自己扶過一個獨臂小兵,可是對方的模樣和聲音都已經模糊。
劉辯看著他獨臂的樣子,主動俯身將他托起,嚴肅道:“朕答應過你們會回來看你們,就一定會回來。”
“陛下……”男人哽咽著,而後像是突然想到高興之事,再次激動起來,
“陛下,我還記得當初您率領大漢精銳所向披靡的樣子,還記得您親手砍逆賊的頭顱,您當初可是老狠老厲害了。”
劉辯在心裏歎口氣,厲害的背後,是無數死傷換來的。
當日牆角躺滿傷殘者的畫麵猶在眼前,如今弘農更是成為各地傷殘老兵的安置中心,舉目望去,健全者不足半數。
劉辯問:“你叫什麽名字?”
“回陛下,小民牛二。”
“牛二,倒是簡單好記的名字,往後站站,朕先下來。”
這樣居高臨下俯視的姿勢實在不自在,再加上就眼下的狀況,坐車駕怕是動都動不了一下。
牛二聽話的往後站,劉辯在郭嘉的陪同下下車,他下車之後環視一圈,問道:
“鄉親們,朕想問你們幾個問題,朕親征弘農之後,你們的日子過的如何?”
牛二迫不及待的就站了出來,眉飛色舞道:“托陛下洪福,我們現在人人都能吃得飽飯,城裏新開了好幾家講武堂,我們的孩子將來能繼續投身沙場,為國效力呢。”
“哦?”劉辯來了興趣,講武堂開的好啊。
弘農與軍旅關聯不淺,再加上軍功製的恢複,沙場建功是最快改變命運的方式。
另外弘農子弟參軍,一些將領會對舊部後代照拂些,將來弘農怕是會成為有名將軍城。
照拂這種事劉辯並不反對,他真心希望弘農能變得更好。
不得不說,張昭在此任上還真有招。
劉辯為了避免牛二是托,特意多問了一些人和問題。
得出回答如同他收到的奏疏一樣。
弘農不再是遍地屍骸,處處殘破、良田荒蕪的局麵。
楊修在任時就在打基礎,加上背後楊氏的幫助,迅速讓弘農穩住了局麵。
不過一直到楊修走之前,弘農仍然需要每日搭粥棚,才能保證每日餓死的人數控製下來。
直到張昭開辦鐵器坊,家家戶戶的日子都好過起來。
這裏的人不需要為住房擔憂,賺一文錢就能花一文在吃喝穿上。
弘農鐵器坊的薪資比其他地方要低一些,每日隻有十五到十八錢。
但這裏的人能做的起新衣裳,能靠著自己喝上小酒,能讓孩子去宜陽穿楊射堂學本領……
劉辯與百姓聊了一陣,眼瞅著天空越來越暗沉,電閃雷鳴加劇,好說歹說之下,百姓們的情緒才算穩定些。
劉辯得以向著府衙而去,但身後百姓仍舊一路相送,似乎是在保護他,生怕有人傷著天子。
來到縣衙,縣令並不在,在場的隻有一位主簿,更多的事情隻能向他了解。
“下官參見陛下。”
主簿匍匐在地,大氣都不敢喘一口。
“平身吧。”
“下官不敢。”
“朕來此不是興師問罪的。”
主簿這才顫顫巍巍的站起來,趕在天子秋巡的時間,正好路過宜陽時鐵器坊出了事,搞不好一整個衙門都要遭殃。
嘩啦。
外麵大雨終於落下,劉辯坐在公堂主位上,郭嘉害怕他著涼,拿來一件披肩。
“朕不冷。”劉辯擺擺手,皺眉道:“百姓剛送朕到衙門就下了雨,你調一隊羽林軍出去,拿傘送百姓歸家,不然淋一路怕是要著涼,另外,再去向百姓打探些問題……”
著涼不是小事,一個小病就可能帶走一大片人。
大自然的每一個微小反應和變化,都是普通人的浩劫。
“臣這就吩咐下去。”郭嘉拱手。
劉辯這才將注意力放在主簿身上,問起幾個自己關心的問題。
他對宜陽的情況有了更全麵的了解。
宜陽有戶五千,兩萬六千人左右。
其中有四千人指望著鐵器坊吃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