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5章 難有善終

字數:4541   加入書籤

A+A-


    正教導著劉協知識,宮女找過來,行了禮,低著頭道:
    “陛下,皇後提醒您該喝藥了。”
    劉辯隻好暫時放劉協自己參悟。
    他來到側殿,在唐皇後的服侍下喝藥。
    他知道皇後有很多話想問。
    尤其是關於劉協的。
    在湯勺遞到自己嘴邊的時候,劉辯沒有張嘴,而是歎氣道:
    “經過這次大病,朕想清楚一件事,朕要做的事還有很多,益、揚、交大患未除,朕不希望有曠日大戰。”
    袁術狼子野心,朝廷的意思劉辯已經知道了。
    給其封個侯拿捏住,名義上劉辯再興大漢,各州歸於一統。
    可是這不是他想要的。
    袁術成了侯好拿捏是不錯,但他不好對人家動手。
    還是將揚州握在自己手裏,大力發展水稻,同時將揚州打造為魚米之鄉……
    可打的話又容易陷入進去,其次統帥人選不好尋。
    朱儁、皇甫嵩太老了,跑一趟南方水土不服容易出事。
    劉備水戰不咋行,而且打出夷陵之敗就不好了,還是將其往益州派比較妥當。
    此外的曹操也不怎麽行,水戰同樣是短板。
    那麽就剩下孫堅、袁紹了。
    挑完統帥,劉辯思考親征可行性。
    他並不親臨前線,而是在荊州、豫州之類的地方待著,方便當機立斷的處理奏疏。
    不然來往書信極為不易,除非他放開手腳賜予統帥一切權力。
    親征的話哪怕遠離前線,依舊會有危險。
    當然也可以不親征,自己留在洛陽幹改革之事。
    亦有風險,早在剛繼位時劉辯就考慮過,有些事自己一旦提出來,曾經的忠臣義士可能都會拔刀相向。
    又不能因為風險就不去做。
    這年頭醫療手段不怎麽樣,自己還是做些準備的好。
    劉辯思考一陣後,突然問道:“皇後認為,我大漢之傾頹,首要之惡在哪?”
    唐皇後怔住,天子很少跟她聊政事。
    “妾的心隻裝的下陛下,朝廷的事妾不清楚,但要妾說的話……主少國疑、宦官外戚輪番幹政,致使民不聊生。”
    “說的好啊。”
    劉辯將唐皇後拉入自己的懷裏,突如其來之下,湯藥差點撒出去。
    “陛下身體還沒好呢。”
    唐皇後想起身,被劉辯抱住,正色道:“朕和你說幾句心裏話。”
    感受到劉辯灼熱的胸膛,唐皇後的動作平靜下來,靜靜聆聽著劉辯接下來的說辭。
    “朕昏迷的時候就在想,要是朕真的駕崩了該怎麽辦……”
    劉辯眼瞧著皇後要插嘴,搶先道:“先聽朕說完。”
    “一開始朕想,沒事,朕還有嫡子在。朕雖在位時間不長,但肅清了朝堂,新君縱使繼位有些波折,但朕相信朕留下的大臣,更信皇後的賢良。”
    “但是這件事越想越不對,連皇後都能看出,主少國疑是我後漢頹廢之因,難道還要繼續重演?”
    他劉辯何嚐不是東漢幼兒園的一員。
    接下來他還要留下一個連話都不會說,幼兒園大門都進不去新君。
    漢室能興嗎?
    而且,他希望自己種的種子能長成參天大樹,可沒了自己教導,皇子韶又怎能體會他的用意。
    於是劉辯就有了個連自己都不敢相信的想法。
    唐皇後很聰明,已經聽出了劉辯的意思,聲音幽幽傳來:“陛下是覺得,若自己不幸……可由劉協繼位?”
    “是。”
    劉辯坦然點頭,直勾勾的看著她的眼睛,“朕在弘農剛醒來時頭痛欲裂,朕在想我們這一脈是不是傷了天和。當時若郎中說朕的病治不了,朕會留下密詔昭告心腹,以荀彧為丞相,劉備、朱儁、盧植、皇甫嵩等為輔政大臣,擁劉協為帝。”
    劉協繼位不會有外戚專政的可能。
    劉辯在弘農昏迷時做了許多夢。
    前半部分是現實,後半部分是未來。
    夢到自己幼年與劉協共嬉戲於董太後前,卻因上一輩的事不得相見。
    宮廷變故,兩人出逃,甩開追兵,找到崔家。
    他被嚇傻,劉協從中介紹身份,承擔本該他這個哥哥應該承擔的責任。
    最後崔家人下跪,劉協帶著他躲入其中。
    他被廢的那一刻,抱著劉協痛哭。
    劉協登基,密遣宦官給自己送糕點。
    他被李儒毒死前,叮囑唐皇後,改頭換麵遠離深宮,唐皇後哀歌歸家終身未嫁,後被李傕劫擄,因唐姬美貌想強占。
    劉協得知消息悲痛萬分,下詔迎回皇嫂,並將其妥善安置。
    後來劉協成了傀儡,有幾次倒是拿出了帝王威儀。
    長安大雨連下二十日,洪災威脅都城,朝中亂象頻發,百官指責是史官過失,一日下獄數百人,要求治罪。
    劉協不從,道:天道遙遠,事驗難明,況且災異應政而到,雖然能夠預見,又豈能保證萬無一失?而要歸咎於史官,更加說明我失於恩德。
    將罪責歸於自己,赦免官吏。
    洪災之後,長安旱災又至,每日餓死者不可勝數。劉協下令賣馬,又開倉賑災。
    侍禦史在裏麵貪墨,劉協有所懷疑,略施小計證實侍禦史作弊,將其追責,並製定新的規矩,自己親自在場監督,確保百姓能喝到粥。
    長安城中饑民得到了救濟……
    各種類似的事件揉搓在一起,足以證明劉協的賢名不是空虛來風。
    也怪不得先帝喜愛。
    所以劉辯才有那個大膽的想法。
    皇子韶還小,無法接自己的衣缽和思想。
    而自己要是教導劉協一番,萬一自己有個什麽三長兩短,他留下的班底,足以讓劉協繼續前進,做個中興之主。
    以劉協的性格,不至於對自己的後代趕盡殺絕。
    比如旱災裏麵貪墨的侍禦史,被劉協揭穿之後,別人建議殺之,劉協不忍,隻將其懲處。
    漢室宗親的素質還是不錯的。
    劉虞、劉岱、陽安長公主、劉繇、劉備、劉協,都是理想主義者。
    當然,還有一個最主要的因素,劉協活的久!
    東漢幼兒園的詛咒在他身上不靈。
    劉辯望著將頭埋進自己胸膛的唐皇後,低聲道:
    “大臣們勸朕催促劉協就藩,但朕要將他留在洛陽十年,十年內若朕有什麽三長兩短,皇後真為韶兒考慮,就找出朕床下遺詔,帶著韶兒去弘農做弘農王。”
    “若是十年過去,劉協行了冠禮,朕會送他就藩。今日朕說的話隻有你和朕知,屆時韶兒也十歲了,朕會立他為太子,並為他鋪路,其他皇子哪怕更賢,朕也不會動搖,朕可以發誓。”
    怕唐皇後依舊不死心,劉辯提醒一句,“幼主繼位,難有善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