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4章 巧言令色

字數:4829   加入書籤

A+A-


    皇帝的手段不夠果斷,或者說他那個身份沒法果斷,否則天下臣子與朝廷離心離德。
    今日天子敢大刀一揮,明日天下各州郡威脅罷官者數都數不過來。
    此時,太後手下的一名大臣見勢不妙,硬著頭皮出列,強詞奪理道:
    “諸位休要在此信口雌黃!太後臨朝,乃是為了輔佐天子,穩定朝局,那些被下獄之人,皆是有罪在身,太後是秉公處理。”
    士人們聽聞此言,心中暗自冷笑,待那大臣話音剛落,便大聲反駁道:
    “爾等巧言令色,混淆視聽!我老臣看,太後所為,皆是因爾等佞臣讒言。若黨錮之禍重演,難道你們就不怕遺臭萬年嗎?”
    這番話如同一顆巨石投入平靜的湖麵,激起千層浪。
    朝堂上士人們更加激昂,紛紛指責小朝廷的罪行。
    皇甫嵩站在一旁,默默看著這一切,心中暗自思忖,最終一句話也未多說。
    老實說,現在是個情況,他老了根本看不清。
    看不清就不看了。
    他秉持著一件事,除非天子親自找他,天塌了他都當做沒看見。
    大漢隻有一個君。
    就在朝堂上局勢愈發緊張之時,何太後慍怒的聲音從珠簾後傳出。
    “汝等好大的膽子,今日在這崇德殿上,是在指桑罵槐,含沙射影吾嗎?”
    士人們當即閉嘴,矢口否認道:
    “臣等不敢。”
    何太後的一生跌宕起伏,既精彩又傳奇,士人在她麵前也不敢太放肆。
    何太後寒聲道:“汝等已經敢了,吾可不是皇帝,沒那麽好的脾氣。來人,將出列者全部抓走,交由司隸校尉查辦!”
    今日早朝,又是不歡而散。
    各派係遭到慘重削弱。
    更要命的是,在退朝後,不被天子重用的宦官,又一次出現在人前。
    為首者黃門令司馬懿。
    第三次黨錮之禍,在何太後的臨朝下,有出現的趨勢。
    或者說在宦官入局時,已經出現了。
    朝政何太後一樣沒處理,一門心思都在抓人。
    洛陽這潭水越來越渾。
    各種小道消息紛飛。
    楊彪抱恙並未上朝,沒有待在家裏養病,而是來到大牢看望族親。
    聽說楊彪生病的消息被快馬送往青州,要求楊修回來盡孝。
    如果是真的,那楊修是一定要回來看看的。
    他要不回來,孝道有失,將來往上走就難了。
    王允頻繁出入大將軍府和衛將軍府。
    讓很多人嗅到不尋常的味道,尤其是後者劉備,全洛陽的軍隊可都在他手裏。
    還有一則炸裂的消息,士人似是徹底放棄王允,開始向蔡邕靠攏。
    夜裏,何太後向皇甫嵩下了一則密詔。
    除皇甫嵩外,沒人知道密詔的內容。
    士人們更加不安,認為太後是在拉攏皇甫嵩。
    太後加大將軍太恐怖了,士人們感受到曾經何進加何太後帶給他的壓迫感。
    等等跡象似乎都在表明,朝廷要亂了。
    ……
    劉備府邸。
    諸葛亮以幫將來的皇子韶尋伴讀的名義登門。
    甘夫人生了,劉備身為皇叔,他的孩子要入皇族族譜。
    年齡比皇子韶小幾個月,來當伴讀極為合適。
    劉備自然鄭重接待,帶諸葛亮見了孩子。
    諸葛亮拿出族譜準備記錄,詢問道:
    “皇叔可有取名?”
    劉備笑道:“未曾,宗正府給了幾個名字,備尚未答應,準備等二弟三弟回來後再商討。”
    諸葛亮讚歎於三兄弟的感情,收起族譜,道:
    “既如此,亮以後再來,皇叔之子年齡合適,將來亮若討要送入宮中,還望皇叔不要推辭。”
    劉備麵露欣喜,能入宮培養那是個大喜事。
    再者說了,皇子韶既是長子又是嫡子,將來為太子的可能性占九成。
    侍奉幼主,是他劉備的福氣。
    劉備朝諸葛亮一禮,“孺子將來進宮,還望孔明先生多加照料。”
    諸葛亮笑嗬嗬道:“皇叔言重了。”
    臨走之前,諸葛亮走兩步就停頓一下,讓相送的劉備頗為意外。
    腦子一轉,劉備問道:“莫非還有事交代。”
    諸葛亮偷摸看他一眼,收回視線,愁容滿臉的歎氣道:
    “有一事,困擾亮多日。”
    劉備一眼就看出諸葛亮在演戲,頓覺好笑。
    此人年齡不大,為人倒是有趣。
    怕是尋伴讀隻是順帶的,接下來要說的事才是重點。
    劉備壓下想笑的衝動,配合的露出疑惑之色,關心道:
    “不知先生因何事發愁?”
    “唉,也罷,皇叔不是外人。恐隔牆有耳,皇叔能否俯身聽亮一言。”
    “哦?請先生賜教。”
    “皇叔……”
    諸葛亮湊到他耳邊說了幾句話,然後拱手道:“在下告辭了。”
    劉備久久沒能回神,直到諸葛亮走遠才倒吸一口涼氣。
    “是啊,朱老將軍心係天子安危,卻一直待在北邙沒動……”
    何太後上哪去宮變?
    北軍擴充到現在,不算還在訓練和招募的,光形成戰鬥力的就有八個營。
    不管什麽樣的小道消息,有一條絕對是不可能的。
    就是何太後絕無可能將天子捂在章德殿。
    還有一個疑點,天子為何將劉協接到身邊?
    劉備個人的猜測是這是太後安排的,但似乎又與剛剛更新的想法相悖。
    這一切,似乎隻有劉辯本人才清楚。
    ……
    章德殿。
    劉辯的身體好了些,下床走走沒問題。
    十歲的劉協在他身邊,不過並不是伺候,而是讀書。
    準確來說,是由劉辯教導著攥寫辯選。
    燭火在搖曳,劉協每寫完一處,總要停下來思考一陣,“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他像是理解了,眼睛一亮,加快了手裏動作。
    劉辯非常滿意,講解道:“人民永遠是第一位,國家其次,君在最後。這是因為有了人民,才需要建立國家,有了國家,才需要有個君。”
    “皇兄我懂了,但人民不是指一個人,而是天下百姓,對嗎?”
    “對也不對。”劉辯搖頭,繼續道:“人民不單指百姓,還包括南山忠園埋葬的忠臣義士,也就是前人。此外,甚至包括百年千年後生活在這片土地的百姓,就是未來之人。所有加在一起,稱之為人民。不可因片麵之人,而曲解這句話的含義。”
    這一下就將劉協說懵了,搖頭道:“愚弟有些不明白。”
    劉辯身子還是有些虛弱,耐心的坐下來,“這句話要與一代人做一代人的事放在一起看,著眼於未來,未來的人民亦是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