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7章 新的氣象

字數:4621   加入書籤

A+A-


    劉辯倒是無所謂,唐瑁是嶽父,當執金吾用著放心。
    至於能力啥的,上麵有個劉備盯著,用不著他操心。
    再者,執金吾屬於九卿,現在兼在尚書台,在一群妖孽的目光下,總不至於辦出蠢事。
    “君無戲言,朕旨意已經下了,走吧,去母後那用晚膳。”
    一路來到太廟。
    太廟和永安宮僅隔著過道。
    永安宮的處於上方,宮門處一條大道向下延伸,大道的左邊是太廟,右邊是高廟。
    名義上劉辯是來祭祖的,招戲誌才上前來,吩咐道:
    “去燒燒香敲敲鑼,朕就不過去了。”
    “臣遵旨。”
    戲誌才拜完,招呼著禮官敲鑼打鼓往太廟而去。
    劉辯的視線順著他們的動作投向更遠方,太廟下麵文廟正在動工,對麵武廟也在打著樁子。
    看這速度,今明兩年是沒希望建好了。
    劉辯收回視線,轉身看向宮門。
    宮門上沾的血跡似乎在訴說曾經此地的慘烈。
    短暫失神後,劉辯說道:“把門打開。”
    把守的羽林衛不敢耽誤,幾個人合力推開大門。
    劉辯與唐皇後抱著皇子一同進入,其他人則留在外麵。
    等到一家人消失,郭嘉喚來當班的羽林郎,低聲說道:
    “別太嚴肅,要這麽多人守這幹什麽?留幾個人保護太後安全,剩下的人都撤回去,晚上會有批宮女送過來,你當做沒看見。”
    “這……”羽林郎滿臉為難。
    郭嘉抬手拍在他頭盔上,“裏麵那是天子的母親,給百官演戲擺態度的你還當真了?滾滾滾,機靈點!”
    羽林郎恍然大悟,點頭哈腰道:“是是是,這就走。”
    ……
    半月後。
    秋風蕭瑟,老樹枯黃,一日比一日冷,清晨的洛陽被白霧籠罩,狹長的宮道斷斷續續的結著白霜。
    一切都預示著冬天將至。
    百官等在朱雀闕門外。
    劉辯自從那日上朝宣布了些事後,已經連續罷朝多日。
    百官並無意見,停擺的朝廷重新運轉需要時間。
    尤其是工作的交接十分繁瑣,積壓的東西太多。
    劉辯罷朝了,百官可折騰的不輕。
    不過好在一切都穩定了下來。
    上公太傅王允,大將軍皇甫嵩領銜。
    三公調整為司徒盧植、司空蔡邕、太尉楊彪。
    至於禦史大夫陶謙,目前還領著三公的官秩,但平日裏的存在感太低。
    其他的官吏缺口,尚書台提拔了些人上來,從人數上看倒是恢複了,朝政逐步恢複正常。
    宮門打開,百官入宮,在崇德殿中等待一陣後,天子從側邊走出。
    百官下拜,“臣等參見陛下,陛下萬年,大漢萬年。”
    劉辯轉身,一揮衣袖,屁股坐下。
    “諸卿免禮。”
    “謝陛下。”
    眾臣站起身,偷偷打量著天子的神情。
    天子的氣色和麵容看起來都很不錯,而且還掛著笑容,百官心裏鬆口氣。
    劉辯看著眼前的朝廷官吏,心情確實舒暢很多,既然朝廷換了波人馬,他該著手辦辦大事了。
    不過在此之前,先將耽誤的事都處理完。
    “今日上朝,諸卿將積壓的事都拿出來奏一奏吧。”
    劉辯發了話,早朝便步入正軌,百官各自有要奏。
    “陛下,臣有事要奏。”說話的是劉備。
    劉辯:“卿有何事要奏?”
    “鮑信將軍率其他部羽林軍入關回來了。”
    鮑信一行人後續留在弘農繼續救災,他們回來的讓劉辯心思動了,“不知災情如何?河南尹?”
    人群中後位置的張昭循聲走出,拱手道:
    “啟稟陛下,洪水已於二十天前就控製,近日來主要操辦的是賑災工作。”
    洪水來的快去的也快,麻煩的是該如何重建家園。
    劉辯還關注一事,問道:“傷亡情況如何?”
    張昭深吸一口氣,沉痛道:“包括失蹤者,達萬餘人,受影響百姓更達十餘萬。”
    劉辯饒是有所準備,卻依舊因為數字而倒吸涼氣。
    救災已經這麽及時,還能出現如此龐大的數字,要是洪水衝到長安,數字怕是要翻幾番。
    “賑災要繼續,同時,需要避免類似之事再次上演,諸卿可有何良策?”劉辯滿懷期待的看向下方群臣。
    沒過幾息,便有六七人走出。
    看來他們都有著建議,人才多就是好。
    劉辯滿意點頭,目光來回掃視,最終落在楊修身上。
    “光祿勳,卿對弘農有所了解,今日你初次上朝,朕就先聽聽你的意見吧。”
    其他臣子老實的縮回去,目光盡數看向楊修。
    楊修雖年輕,但麵對大場麵毫不發怵,朗聲道:
    “陛下,每逢秋日,弘農至長安便連日大雨,河岸經常垮塌,需要調動民夫多修渠道,最好將多餘水量分到河東郡,將來再下大雨,依舊能保證沿河無恙。”
    “不錯。”劉辯點頭表示認可,不能每次等發了洪水再去救,而是想辦法從根源上解決問題。
    台下王允搖頭,給君臣兩人潑了盆冷水,“弘農麵臨的洪澇問題已持續上百年,若是大肆修建河道,怕是勞民傷財。”
    誰都能看到修好河道後的好處,但修河道動用的人力物力太大了。
    這個時代連趁手的鐵鍬都沒有。
    “太傅說的不錯。”
    劉辯給予肯定,然後再次看向楊修,“卿說說怎麽處理?”
    楊修微微一笑,提議道:“陛下可用賑災的糧食募受到影響的災民十萬,日給糜五合,不僅民不徙、盜自息,還可使他們開造出一條引水河道,使今後弘農再無洪水之險。”
    劉辯雙眼發光,這是以工代賑。
    楊修此子大有可為。
    劉辯非常滿意他的回答,誇讚道:
    “好!好!好!就這麽辦,更立工賑簿,能築丈者加粟一升!”
    啪啪啪。
    一陣奇怪的聲音引起劉辯注意。
    看過去,是末尾的諸葛亮用笏輕擊掌心。
    他似乎引起了其他大臣共鳴,越來越多的臣子拍擊起來,緊接著,誇讚齊聲響起。
    “彩!”
    這種上朝的氣氛是以往不能比擬的。
    以往忠臣不少,但聰明人不多。
    今日不一樣,楊修的建議在場不少人都能明白妙在哪裏,更多的人遲疑一會也能想清楚關鍵,毫不吝嗇的送上喝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