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2章 扶搖而上
字數:3941 加入書籤
楊彪喝茶的動作一滯,無語道:“來過。”
一想到剛剛那雞飛狗跳的一幕,就恨王允恨的牙癢癢。
諸葛亮緊張的站起,驚呼著問道:“太尉沒把太傅如何吧?可曾好言相勸?”
“哼,還好言相勸?那老匹夫在我楊家撒野,被我轟出去了。”
“哎呀呀,壞了呀!”
諸葛亮像是受了極大的驚嚇,拳頭錘在掌心,焦急的來回踱步,“這還如何是好?太尉此舉,必被太傅所不容,屆時宮中火拚,我主天子豈不是怒上加怒?”
楊彪臉一沉,對這種責備的語氣很不滿,手裏的茶不香了,用力將茶杯往下扣,冷聲道:
“本公不認為何處做的不對,老匹夫拿著劍來嚇唬我,我沒當場帶著他去找天子評理,已經算給他麵子了。”
“哎呀,太尉怎不明事理?太傅前來事出有因,他錯將太尉當做謀逆之臣,今日太尉這般,豈不是跳進黃河也無法洗清?”
謀逆之臣四字刺耳至極,讓楊彪直接站起身,“你何出此言?”
大有一副要動氣的樣子。
他確實有動氣的道理,大中午剛吃完飯,一個瘋瘋癲癲的老頭提著把劍來鬧事。
然後又來人說他不該粗暴對待那老頭。
他粗暴嗎?已經很講道理了。
諸葛亮輕咳一聲,“昨夜有刺客闖宮。”
“嗯?”
“反對曹公變法者,指使刺客入宮刺殺陛下,陛下震怒……”
“什麽?”
楊彪變了臉色,震驚的問道:“你是說昨晚閉宮,是羽林軍在抓刺客?”
“是啊是啊,反對變法者指使的。”諸葛亮著重咬出反對變法者這幾個字。
啪。
楊彪拍桌而起,憤怒的低吼道:“豈有此理,竟有如此亂臣賊子,敢做出弑君謀逆之事,若讓我知道是誰,我必拿刀親自誅其全家。”
“太尉說的好,太傅也正是這般做的。”
“那他也千不該萬不該來我府上鬧。”
楊彪還是生氣,但下一秒他突然反應了過來。
諸葛亮順勢幽幽道:“在太傅眼中,太尉不就是反抗變法者的逆臣賊子嗎?”
楊彪渾身打個寒顫,驚聲問:“你是說……”
怪不得王允第一句話就問他怎麽看變法,然後還罵他是國賊。
壞了,這下真跳進黃河也洗不清了。
諸葛亮歎口氣,憂心忡忡道:“這下壞了,太傅回去後,怕是在用影響力召集人手,打算提著太尉的腦袋去見天子……說不定,還會差人刺殺太尉呢。”
咯噔。
楊彪心猛地一跳。
若真發生這一幕,他是跟王允火拚呢,還是等死呢?
火拚就更坐實謀逆,不火拚王允那蠢樣真會砍了自己。
“不行,我得即刻進宮麵見陛下,再登門太傅府!”
楊彪當機立斷起身,他不是蠢人,才不願意背上一口大黑鍋,不明不白的死了。
諸葛亮哪肯給他這個機會,歎氣道:
“晚了,天子昨夜受到驚嚇,如今疑神疑鬼,亮身兼輔佐未來太子之職,都不得天子信任,麵見天子時被趕了出來,太尉剛剛才轟出太傅,如今天子必定對太尉充滿防備和憤怒。”
“亮知道天子不會懷疑太尉的忠心,可如此局麵下,天子若不能做出正確判斷,太尉可就出不來了。”
楊彪聽後麵色慘白,重新坐了回去。
是這麽個理。
換他要是在自家院子裏被刺,也會疑神疑鬼懷疑府中人。
他完全沒有想過,是諸葛亮在算計他。
算計他的理由很簡單,楊家對變法之事不滿,而且不滿的情緒被大眾熟知。
楊家數位族老被貶,換來一個年輕的九卿楊修,看似公平,實則虧大了。
科舉製一旦推行,那麽專為察舉製而生的光祿勳,也就失去了意義。
楊家的不滿,讓其他士人看到了機會。
那些人果斷拋棄不幹正事的王允,想跟著楊家反抗變法。
諸葛亮要的,是楊家在這件事鮮明自己的立場。
“這該如何是好?”
被這麽一嚇唬,楊彪六神無主,諸葛亮一本正經的拱手道:“解鈴還需係鈴人,太尉忠心漢室,凡臣子臣民皆有目共睹,怎會做那反對天子之人?刺殺之事,自然輪不到太尉頭上,亮願前往太傅府,替太尉闡明誤會。”
楊彪沒有因為這句話而心情好轉,反而更為糟糕,長歎一口氣。
“太尉何故長籲短歎?”諸葛亮滿臉關心的問。
楊彪揉著眉心,苦笑道:“孔明有所不知……唉……我楊家確實……確實反對隨意更改祖宗之法。”
諸葛亮大吃一驚,好似被嚇到站起身,“這,這……莫非昨夜的刺客……”
楊彪神情激動,“我楊家行事光明磊落,弘農楊氏祖食漢祿,祖訓忠君,世代相傳,縱有不快,絕不會做出此等豬狗不如之事。”
“咳咳,亮是相信,但是別人嘛。”
“那我該如何?!”
楊彪生氣了,不過他不是對諸葛亮生氣,而是惱怒自己莫名其妙背上一口大黑鍋。
諸葛亮正經起來,提點道:“曹公正前往陽武,不日將拉人來操辦明年科舉,太尉何不支持一下,最好將大漢朝的第一場州考恩科定在弘農呢?”
楊彪緊皺著眉頭,如此一來,族中之人怕是更為不滿。
諸葛亮趁熱打鐵,繼續蠱惑:“太尉需知,天子有變法強國之決心,勢學孝武皇帝頒布新製,反對者的例子屢見不鮮,唯有適應的家族經久不衰,光祿勳雖與察舉製相連,但未必不能同科舉製水乳相融,新製之下,格局必有所變化,曹公此舉非損害楊家,反而是為太尉借來一股風,乘風者,方可扶搖而上。”
楊彪猛然驚醒,驚愕的看著對方。
他沒想到,自己在朝廷摸爬滾打這麽些年,竟沒一個比他兒子還年輕的人看得明白。
諸葛亮又道:“誤會靠兩張嘴解釋不清,太尉還是要去做,做完以後,天子冷靜了,自然明白楊家之忠心,君臣和睦下,誰又敢說太尉是幕後主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