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5章 莫非是魯肅?
字數:3518 加入書籤
劉辯並沒有灰心,畢竟董昭還年輕,未來多成長成長,開拓下眼界或許能好很多。
現在的他充其量就是州牧的水平,再往上河南尹或者大司農丞、大司農府太倉令就是極限了。
繼續往下看,這東側除了董昭一個人寫的還不錯,其他人哪怕經過河南尹府的考校,寫出的東西也隻是勉強看得過去。
眼界還是太低了,而且他們包括董昭,都陷入了一個誤區,過分強調典籍,很少有自己的思考,沒法借典籍之故,寫出自己的東西。
他前去西側查看,吃了剛剛的虧,這次他尋年長些的觀察。
有個看樣子跟曹操等人差不多的家夥,正在奮筆疾書。
劉辯觀察起來,看著看著就入了神。
邊防策,此人答:《春秋》莊公十八年公追戎於濟西,孔子不書其貶,蓋因戎患已除。今陛下助南匈奴,引《禮記·中庸》柔遠人則四方歸之。
昔齊桓公存邢救衛,孔子讚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今南單於稱臣納貢,正合尊王攘夷之義……
通篇寫了得有上千字,寫的挺有意思,比年輕的董昭要強上一些。
劉辯暗暗記下排頭的內容,回頭要仔細看看後續,此人若好好教導,此生或能觸及到三公。
看了一會兒,他再換地方,又接連看了幾處,時而皺眉強忍怒氣,時而沉思。
不過有一說一,年齡似乎真的是個分水嶺,年長些的人可能寫的不太好,但絕對不狂妄,不胡亂作答。
年輕的才子有寫匈奴皆豺狼,複國必遭反噬,當盡驅其眾於塞外,發中原民戶實邊。半錢不予,盡誅酋豪的。
有寫請斬於夫羅首級傳示九邊的。
還有寫孔子言管仲之器小哉,助胡虜複國實悖《春秋》夷夏之防,當引《尚書》蠻夷猾夏,寇賊奸宄之訓,盡誅匈奴王族的。
年輕氣盛啊。
劉辯搖頭,沒了繼續查看的興趣,他準備轉身回龍椅坐著等。
結果這時,他眼角的餘光注意到一人。
殿南隅的青衫士子正提腕運筆,身姿如鬆柏承雪,眾考生皆俯首蜷背,唯他肩背挺直如負劍匣,玉冠纓帶紋絲不動。
那少年忽抬目迎向聖顏,眸中不是尋常士子的惶恐諂媚,倒像睥睨沙場的少將軍,一下子就吸引了劉辯的興趣。
此人氣質不一般,既有袁紹身上的英氣,又有諸葛亮眼中的自信。
劉辯也算是閱人無數,猛將賢臣不知見了多少,能僅憑一眼就吸引他注意的,絕不是凡夫俗子。
他來了興趣,默不作聲的過去查看此人能做出什麽答卷。
姓名被糊住了,不知道他的來曆,劉辯還算淡定,靜靜站在後麵看他答卷。
首當其衝的,是經學題。
劉辯下意識的失笑,看來是個擺弄筆杆子的文人。
繼續往下看。
《春秋》僖公元年齊師、宋師、曹師次於聶北,救邢,書救而不書侵,蓋讚桓公存亡繼絕。今南匈奴為鮮卑所破,陛下助其複國,合《公羊傳》不與夷狄獲中國之微義——非資敵,乃保塞。
開頭一行字就讓劉辯怔住了,他的雙眼往下掃視。
修其教不易其俗,齊其政不易其宜。今賜匈奴穀種織機,令其定居畜牧,實變遊牧為編戶之策。昔宣帝置匈奴金質屬國印,今陛下美稷城置官監冶鐵,乃行職方氏掌四夷八蠻之製。
這是劉辯見到的第一個,能剖析他派工匠、糧食等去南匈奴的考生,而且還都是正麵評價,後麵還有很多。
《論語》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臣請以《孟子》反詰:舜生於諸馮,東夷之人也,文王生於岐周,西夷之人也,孔子作《春秋》,諸侯用夷禮則夷之,夷狄進於中國則中國之——今於夫羅遣子入太學習禮樂,豈非正符夷狄中國化之聖訓?
考《漢書·匈奴傳》呼韓邪單於歸漢後邊城晏閉,牛馬布野,今歲並州邊郡損卒較去年減七成,此即《管子》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之驗。
陛下此舉實承三重道統,一承周公柔遠能邇之政,二秉孔子王者無外之誌,三光武帝胡漢一家之業。若拘泥華夷之辨而棄活民安邊之實,此乃腐儒誤國之論……
一道跟邊防有關的經學題,此人引用了多少典籍?
劉辯愣住了,他出的原題目是啥來著?
《春秋》載邢遷如歸,衛國忘亡,孔子讚管仲微管仲吾其被發左衽。朝廷助南匈奴複國,可引何經義以駁資敵之非?
然後這家夥就真的有理有據,從頭到尾駁了一遍,論語都被他批評了。
有如此的筆杆子,劉辯非常好奇他的身份。
這個年齡,又對經學如此了解,還對軍事有部分認知,莫非是魯肅?
劉辯打量著他的側臉,這也不像描述中魯肅的樣子。
再看看。
他的興趣已經被徹底勾了起來,他要看看對方答的第二策是什麽。
第二策是治國策。
利出於一孔者,其國無敵。今觀天下之勢,強藩雖外示恭順,實藏裂土之禍。然削藩非在速攻,而在待天時,時乎時乎,水師旦夕成軍,即大江天塹化為通途。
揚州袁術僭號,實恃長江之險與水師之利。然其境內豪強林立,淮泗諸將各懷異心,此正可效賈誼眾建諸侯之策。請表奏淮泗將領為揚州刺史,使與袁術相爭。
益州劉焉雖閉險,然近年歲貢不絕,詔璋居洛陽,明詔嘉其忠順——昔光武待竇融,先納其子入朝而後得河西,今施此策,則益州可不戰而屈。
天王狩於河陽,孔子書此非貶晉文公,實彰尊王攘夷之要。
今陛下可下詔令諸侯共討袁術,劉焉若不應詔,則失大義名分,若應詔,則其精銳出蜀道之日,正是朝廷遣良吏入成都之時。
交州士燮家族割據,然其弟士壹久居洛陽為仆射。可授士壹伏波將軍印,令其隨征南大軍先導,散謠於交趾。待其相亂時,朝廷收漁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