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 好時光
字數:4377 加入書籤
磨刀不誤砍柴工。
首場經義兩篇加起來不過千字,這對王棣來說,著實沒有絲毫壓力。
這麽多年來,他“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隻讀聖賢書”,大部分時間都在讀書寫字,且效率不俗,五百字的命題作文最多也就是一個時辰便可完成。沒必要急於一時。
又坐著休憩了一會兒,直到將最後一絲困意都驅除殆盡,他方整理好考案,注水入硯,慢條斯理的磨起墨來。
這一幕恰好被二樓的主考官李節收入眼裏,他細不可察地眯了眯眼,唇角掠過一抹厭惡。
本朝發解試的有國子監發解試、開封府發解試、諸州府發解試和各類別頭試。州府發解試由各州府)通判任主考官。
作為江寧府鄉貢主試官,李通判做的中規中矩。他的命題並未涉及邊防機密,又未斷章取義,絕非文義不通的“關題”。
所謂關題,是指考官將經書中相關的兩處或多處經文合為一題的試題。
嗯,到了明清,即更為喪心病狂的“截搭題”,彼時的八股文題例出《四書》之內,用一句、數句或一節或全章為題,其後為避免蹈襲,采用割裂經書文句,截斷牽搭作為試題,故名。明丘濬《大學衍義補》:“近年初出題,往往強截句讀,破碎經義,於所不當連而連,不當斷而斷,而提學憲臣之小試尤為瑣碎。”又有長搭、短搭、有情搭、無情搭、隔章搭諸體之分。
例如明代就有以“好古敏以求之者”為題,就是將《論語述而》中“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截取成題。
考生需要從這些似是而非的句子中,迅速的找到其出處,從中找出內在聯係,並言之有理,這種難度可就成倍的增加了。但這種截搭題相對而言,隻能算作較為簡單的題型,因為隻要是熟記“四書五經”的考生,往往可以迅速的恢複原題並進行破題。
如果碰到題目是“皆雅言也,葉公問孔子於子路”這樣的,那麽就是任你才高八鬥也隻有傻眼了。其中“皆雅言也”是《論語述而》的“子所雅言,詩書執禮,皆雅言也”的後半句;“葉公問孔子於子路”則來自《論語述而》
“葉公問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人將至雲爾”的首句,這種全無邏輯聯係,相互完全不存在的聯係的題目,則被稱為“隔章無情搭題”。
考生不僅需要迅速的識別題目的所在,還要找出相互之間的內在聯係,並在極短的時間裏寫出一篇言之有物,符合製式的八股文章。這種題型的難度可想而知,對考生而言幾乎稱得上是摧殘。
針對截搭題的難度,明朝一位飽受其苦的進士就曾寫詩感歎道:
縣考難,府考難,院考尤難,四十二年才入泮;
鄉試易,會試易,殿試尤易,一十五月已登瀛。
這麽縱向比較,大宋考生實在是算幸福的了。
值此時分,王棣居然還有心情胡思亂想,這也是沒誰了。
二樓的李節冷眼旁觀,見王棣雲淡風輕的磨了兩刻鍾的墨。從他的角度沒法看清那個江寧少年才子的表情,但那從容自若的神態卻讓他有些不舒服,忍不住輕輕哼了聲。
他並非氣度狹隘之人,乃是正兒八經的進士出身,始終未忘讀書人的君子之道。王棣與李之問的些許矛盾摩擦,隻是年青人血氣方剛罷了,為青樓名ji爭風吃醋並不是齷齪汙髒之事,哪來的仇恨怨懣?
說到底還是城門失火殃及池魚,因王安石之故而恨屋及烏。
他李節是不承認熱衷黨爭的,開初還頗為敬重王安石這位天下文宗,但王半山主導新政用之太急,必以失敗告終。
在李節看來,王安石變法是從理財入手並逐漸涉及軍事的。是以,新法在理財上有不同於流俗的觀點即“民不加賦而國用饒”,意在增加政府收入的同時不增加農民的賦稅負擔。這與王安石在未執政之前“富其國者資之天下,欲富天下則資之天地”的想法是相同的,把增加政府收入的著力點放在開發自然資源上。但實際上,在王安石推行新法的過程中,除農田水利法與“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財”有直接關係外,其他都是賦稅改革的內容。而這些措施除方田均稅法多少減輕農民“產去稅存”的一些額外負擔外,其他不論是青苗法、免役法,還是均輸法、市易法等等,都因加重對人民的剝削或阻礙了商品經濟的發展而產生了種種弊端。
如青苗法——“青苗法者,以常平糴本作青苗錢,散與人戶,令出息二分,春散秋斂。”是王安石參照起其在鄞縣“貸穀與民,立息以償”的經驗並著重參照了李參在陝西貸錢還穀的經驗製定並頒布的。其目的據王安石稱是“凡此皆以為民,而公家無所利其出,亦先王散惠興利以為耕斂補助,裒多益寡,而抑民豪奪之意也”。但這樣一個說來是為民興利的好法卻產生了嚴重的弊端:首先,青苗息錢遠超出二分利。按青苗法規定,對貸者二分取利,年息四分,這已經不是什麽薄利,況且有的地方多達三分,年息高達六分。其二,借時給糧而糧價高,還時折錢輸納而糧價低,利息在無形中增加了很多。其三,官府收息錢過急,農民深受其害。如山陰縣,“正月放夏料,五月放秋料,而所斂亦在當月,百姓得錢便出息輸納,實無所利。”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顯然,其初衷是為國為民的,但在新法實施過程中自上而下層層偏差,導致了悖離原軌。更可惡的是,拗相公聽不見任何反對的意見或建議,不論好的壞的,統統一棍子打死,實在是……太霸道了。如此弄權專權之人,又怎能俘獲天下民心?縱然其有天縱之心,在李節看來,也是天下之敵。
李通判兀自出神,忽而瞥及王棣斯斯然坐下,鋪好稿紙,提筆懸肘轉腕,一瞧那姿勢,便是個長期浸淫於書法之道的。
夠沉得住氣的,李節頗感意外,這王家三郎才十六歲吧,養氣功夫倒是不錯,還生了一副好皮囊,較之乃祖更為順眼。這二年來,王家小子聲名鵲起,儼然成了江南文壇年輕一輩的領軍人物,卻也不算太過驚世駭俗。王安石王雱父子二人,僅文才而言,舉世皆譽,到了王棣這,若是泯然眾人,那才是叫人意外呢。也罷,國家掄才試舉,怎可公器私用,且看這小子的真才實學如何。
半個時辰後,王棣擱筆,拿起稿紙看了看,似是在吹幹墨水,而後輕輕放到一邊。
這是……寫完一道題了?答的是大經題還是兼經題?
李節看了看沙漏,從王棣抬筆到擱筆,的確隻有半個時辰。他平素寫字時,若是心無旁騖,半個時辰倒是可以寫上好幾百個字,但多是用的行草。可科舉答題是不允許用行、草的,隻能是用楷書,那小子能寫這麽快?
科舉自隋發展至今,可謂是漸趨成熟,有了一套相應的完備機製,但在試舉答題時相對寬鬆。
請注意,隻是“相對”。方正、光潔、烏黑而大小齊平但缺乏個性的“館閣體”“台閣體”)並未問世,但唐宋科舉也是規定了需用楷書答卷,這是為了方便謄錄。
所謂“謄錄”,就是抄寫試卷,是宋朝用於杜絕舞弊的方法之一。舉子的親筆試卷稱真卷,譽錄後送歸封彌官存檔;譽錄的卷子稱草卷,送給考官評閱。謄錄與封彌合稱彌封謄錄製。
早年,某些考生通過在試卷上做標記、寫暗語等方式,提醒閱卷者自己的身份,徇私舞弊的現象仍然存在。為此,科舉考試又實行了“謄錄法”。閱卷者隻能看到謄抄過後的試卷,徹底杜絕了通過字跡、暗語等給人情分的可能。和糊名法一樣,謄錄法也經曆了一個自上而下的推行過程。景德二年,謄錄法初行於河北舉人的殿試;大中祥符八年,行於省試;景佑四年,最後用於州試、開封府、國子監和別頭試。
元佑三年,蘇軾知貢舉,其門人“蘇門六君子”之一的李廌亦廁身舉子之中。蘇軾看到一份卷子文采斐然,對參詳官黃庭堅說:“這一定是我的李廌了。”於是將其列為第一。拆封以後,才發現是章援蘇軾政敵章惇的兒子)的卷子,而李廌竟然落第了。事後,蘇軾和黃庭堅都曾寫詩安慰李廌,李廌也有答詩,三人對落第原因的分析,都含有“天命”、“運氣”的意味。
這便是“彌封”與“譽錄”所帶來的公平、公正效應了。
李節又胡亂想了一通,對王棣之舉給了“狂妄”的評價,且看這小子如何“作”下去。是要一個時辰完成兩道經義題,然後第一個交卷謀取名聲?小子,太嫩了,鄉試三天,頭兩天是統一收卷的……
李節心下不喜,靜等王棣出糗。
哪知道,接下來的三個時辰,王棣未再動筆。
喜歡大宋河山請大家收藏:()大宋河山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