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冉冉雲
字數:4612 加入書籤
“開寶寺塔,在京師諸塔中最高,而製度甚精,都料匠喻浩所造也。塔初成,望之不正而勢傾西北。人怪而問之,浩曰:‘京師地平無山,而多西北風,吹之不百年,當正也。’其用心之精,蓋如此!國朝以來木工,一人而已。”蘇遲誦了一段,歎息道:“六一居士作《開寶寺斜塔》以記該塔。塔呈八角十三層,高約四十三米,塔身稍向西北傾斜,定名為福勝塔,以為天下奇觀。卻在慶曆四年遭雷電襲擊焚毀,著實可惜。”
王棣默然,湮滅在曆史長河中的又何止是這開寶寺斜塔,千百年後便是雄偉壯觀的汴京城也會消失不見,考古學家們曆經艱辛挖掘複原的也隻是掩埋在地下的殘垣斷壁。
舞榭歌台,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開寶寺鐵塔是宋代著名佛寺開寶寺為供奉阿育王佛舍利而建立,屬於佛塔。太宗趙光義時,吳越王錢鏐的孫子錢俶,將佛舍利磅到宋國都東京開封,太宗祈佛祖保佑免災祛疫,在開寶寺中把佛舍利埋於地下,並命大建築家喻浩建築木塔。
木塔焚毀後,皇佑元年,又按木塔式樣,改用鐵色琉璃瓦,在福勝院東邊上方院內的夷山上重建主塔一座,名為靈感塔。因塔身琉璃磚瓦的顏色渾如鐵鑄,所以稱它為“鐵塔”。
鐵塔平麵呈等邊八角形十三層實心塔,高十八丈餘,塔身層層辟圭形門,從一層到六層,自北、南、西、北、東、南、後等方向依此類推。
這是一座仿木結構仿樓閣式佛塔,而不是一座真正的樓閣式塔。在建築上模仿了原木塔的平麵、高層和可登臨性,變木為琉璃麵磚瓦,堅固的琉璃麵磚瓦克服了木塔易燃的最大危險。裝飾藝術上,鐵塔是一座完美的巨型藝術品。遠觀,渾然如鑄,氣勢驚人;近看,自下而上,遍身浮雕,恰到好處,堅固美觀。鐵塔外麵的鐵色琉璃磚,磚麵花紋圖案達五十餘種,有波濤樣雲、飛天、仙姑、雲龍、坐佛、菩薩、伎樂、僧人、麒麟、獅子、花卉等。由表及裏,大至塔頂飛簷鬥拱,小到勾頭、滴水,無處不見藝術;美輪美奐,精雕細刻,集北宋琉璃工藝之大成。磚雕有佛教人物像,有佛教花卉,有動物圖案,也有瓔珞等裝飾圖案。
王棣讚歎不已,古人在建築工藝上匠心獨運,少了後世機械製造的木訥凝滯,多了靈動精致,真真的大智慧啊。
塔座下有八棱方池,北麵有小橋,眾人過橋由北門洞而入。
六層擺放佛舍利龕盒,遊人不得擅入,眾人一路上到五層。
鐵塔層層建有明窗,一層向北,二層向南,三層向西,四層向東,以上雷同,其它如盲窗。臨窗向西眺望是接引殿。接引殿為重簷歇山式建築,殿前石獅雄踞,殿周二十四根大柱,大殿台基青石欄杆攔護,上有妙趣橫生的九十六隻小石獅環繞排開。殿內是銅鑄接引佛,高達一丈八米、重二十萬斤,遍體光華,金粉飾身。佛左手捧心,右手下垂,低眉瞠目,麵部慈悲。北麵的靈感院是一座集廊亭湖榭於一身、具有江南風格的園林小景,正殿內供奉釋伽牟尼“白玉佛”像。東北麵的是開封城牆,它與鐵塔遙相呼應。城牆下,靜臥一灣碧水,塔映水中,美不勝收,這便是鐵塔湖。
“擎天一柱礙雲低,破暗功同日月齊。半夜火龍翻地軸,八方星象下天梯。光搖瀲灩沿珠蚌,影落滄溟照水犀。火焰逼人高萬丈,倒提鐵筆向空題。”
臨高遠眺,隻覺心胸開闊,王棣禁不住放聲吟哦。
貢試結束的這些日子,他心裏有些壓抑,為了這大宋河山,也為了在手的人,想做些事,似乎好難。貢舉,是第一關,怕也是最難過的一關。
黨爭,哪朝哪代都有,但獨獨現在這個階段的新舊黨爭將大宋一步一步推向了萬劫不複的境地。
其實,這應是最好的時代,一個個如雷貫耳的名字,一顆顆璀璨奪目的文壇明星,卻是將精力用在了排除異己、打壓政敵之上,何其悲哀?
王安石變法求新,初衷是為了強軍富國,但一則用之過急,二則用人不當,新黨陣營中多有奸邪小人,更重要的是觸及了社會中高層的利益且底層百姓不受其益反受其害,這就注定了新政必以失敗告終。
而舊黨中人,無論是司馬光,還是之後的朔黨、洛黨及蜀黨,劉摯劉安世、程灝賈易、蘇軾蘇轍,哪個不是文壇大咖、正人君子?蓋因政見不同而相互攻訐、百般刁難,這是大宋的不幸,更是大宋子民的不幸,身居要位不事其職而窮於應對政敵的攻擊,怎能在政事上有所建樹?波詭雲譎的朝堂,隱患叢生的民野,有誰能預料不久的將來這一切都將覆沒於金兵的滾滾鐵騎之下?
王棣能,因為能,所以急,所以鬱悶,所以焦慮不安。
這會兒臨高而眺,山水入目,花樹依次,清香縷縷,但覺心中濁氣滌淨,不由自主的高聲吟誦。
這算是他主動獻詩,眾人見春日陽光籠罩下的王棣氣度仿似一變,身上多了些言之不明道之不清的東西,不由得詫異不已。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蘇小妹、蘇三娘、蘇四娘、李清照等幾個小娘子更是目光流連,中有星星閃爍。
李清照握拳喝彩:“好詩,棣哥哥好生了得。”
小度娘九歲了,在這時空女子十三歲便可訂婚,九歲並不算年幼。而且她身量比同齡人更高,五官已開始長開,倒像個十一、二歲的小姑娘。這種年齡正是崇拜偶像的時候,她的偶像當然是王棣,妥妥的一枚小迷妹啊。
蘇小妹心思複雜,很是羨慕李清照,年紀小想說什麽就說什麽想做什麽就做什麽,自己是不成心。她有些恚怨,怨王棣的“不解風情”。她不信王棣不曉得自己的心思,也不信對方對自己沒有心思,卻是一味的“按兵不動”、“隱忍不發”,假裝不知就可以了麽?這種事能讓我主動嗎?也罷,你不是說貢試後再說,這也沒幾天了……若是沒過關呢……呸呸呸,他怎可能過不了關?不過,這次的策問題……若是真落榜了,他會不會又說等下科過關再談婚事?三年後自己可是二十一歲了,可以先訂婚的……哎呀,蘇靜嘉呀蘇靜嘉,你亂七八糟的想些什麽呀……
蘇小妹美眉胡思亂想,患得患失,少女心思不足為外人道也。
禮部貢舉結果讓蘇小妹牽腸掛肚,關乎她終身大事,更是元佑六年開春的頭等大事,舉世矚目。
今科雖遠不及嘉佑二年的科舉那般群星璀璨,但也有不少文聲在外的貢生參考,名氣最大的便是王棣王三郎。但貢試題目曝出後,王棣過關乃至奪魁的呼聲便瞬間弱了下去。明眼人都知道,這於王棣而言,幾乎就是個無解之題。
大門緊閉的國子監貢院,便成了萬人注目的焦點所在。這期間,貢院是與世隔絕的,唯有等待,等三月初三放榜日。
貢院閱卷所內,閱卷已到了收尾階段。連續十餘日的閱卷批示,讓閱卷官們精疲力竭,但越到後麵越是馬虎不得。畢竟爾等都是科場前輩,當年中試之艱辛永生難忘,推己及人,茲事體大,怎可鬆怠?
隋唐時期,科舉處在起步階段,閱卷還沒有形成係統的製度,批卷方式也比較簡單。在批閱試卷時,考官隻需要在回答正確的卷子上,大大地寫一個“通”字;在回答錯誤或沒有回答的卷子上,批一個“不”字,考生的命運就在那一刻被定格了。
當時,士人能否中舉,和卷麵成績關係不大,主要取決於社會聲望和人際關係。因此,考場外成了考生發揮“餘力”的關鍵。
在開考之前,很多考生帶著自己的大作,特意登門拜訪那些知名權貴,希望獲得大人物的推薦,進而順利通關。於是,這種“行卷”之風盛行一時。可見,閱卷有著明顯的局限性。
到了本朝,太宗淳化年間,為革考官窩私之弊,采用監丞陳靖的建議,推行“糊名考校”法。
又謄錄易書。為了防止謄錄手作怪,規定謄錄手不得攜帶墨筆,謄錄所用的紙張數、墨水顏色均要一致,統一使用朱砂紅筆謄錄試卷。考生的原始試卷因用黑墨書寫,所以稱為“墨卷”;而謄錄後的卷子,都是用紅筆寫的,故稱為“朱卷”。如有違反規定代人改竄者,查出後必定嚴懲。
在謄寫完畢後,還要對讀。所謂“對讀”,即今天所說的校對。由對讀官將墨卷、朱卷一起交給各位對讀生校對,看謄錄是否有誤。校對完畢無誤後,對讀官要在試卷上蓋章。然後才進入真正的閱卷程序。試卷先由內收掌分送各閱卷人員進行評閱。試卷分送,是在主考官、同考官的監督之下抽簽分配的,所以閱卷人員也不知道自己改的是哪位考生的卷子。閱卷人員將初閱後中意的卷子,推薦給同考官,這類試卷叫“薦卷”。
同考官即副主考,會在他中意的試卷上批一個“取”字。批了“取”字的卷子再送給主考官,如果主考官也中意,則會在試卷上批一個“中”字。考生的命運就此被最終決定。
閱卷程序複雜,而且責任到人,並有專人監督。因此,每份朱卷上至少有六個各環節負責人的簽印。謄錄手、對讀生的姓名、籍貫也要留下來,標注在墨卷的末尾,以備查驗。
但這也最大程度保證了閱卷的公正公平性,於貢生自是好事。
“劉待製,此閱何以罷落?”舒亶拿著一份答卷,輕輕放在劉安世案頭,心平氣和的問道。
喜歡大宋河山請大家收藏:()大宋河山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