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大阿哥

字數:5410   加入書籤

A+A-


    且說這榮祿,其性格之耿直,猶如頑石一般,毫無變通之意。然而,就是這樣一個看似木訥之人,卻也有著幾分圓滑和機智。
    話說某一日,榮祿不知為何,竟如那莽撞的野牛一般,直愣愣地闖進了慈禧太後的宮殿之中。待他站定,也不寒暄,開門見山便說道:“老佛爺,依微臣之見,立儲一事,總比廢立要好聽許多,且於麵子上也更為過得去啊!”
    慈禧太後聞聽此言,不由得眉頭微皺,心中暗自思忖:“這榮祿今日莫非是吃了熊心豹子膽不成?竟敢如此口無遮攔,直言不諱!”可見平時對慈禧言聽計從的榮祿此時也覺得慈禧老佛爺的這招是著實不妥。
    榮祿看到慈禧太後並沒有像他預想的那樣大發雷霆,心中不禁暗自竊喜。他定了定神,繼續說道:“太後,您可還記得當年立光緒皇帝的時候啊?那時候,朝廷內外簡直是炸開了鍋,各種議論聲此起彼伏,大家都擔心會再次出現前朝嘉靖帝時期的‘大禮議’之爭。為了平息眾人的憤怒和不滿,我們可是費了一番苦心呢。”
    榮祿稍稍停頓了一下,觀察著慈禧太後的反應,見她仍然麵無表情,便接著說:“所以啊,我們就在旨意上特意加了那麽一句話,說是如果光緒皇帝能夠生下皇子,就將這個皇子過繼給同治皇帝。這樣一來,既可以堵住那些人的嘴,又能保證同治皇帝的香火得以延續。”
    說到這裏,榮祿稍稍提高了聲音:“可如今,光緒皇帝已經在位多年,卻始終未能有子嗣。這可如何是好呢?總不能讓同治皇帝這一脈就這麽斷了吧?所以啊,咱們必須得另找一個合適的繼承人,這不僅是為了國家的穩定,也是為了遵循祖宗的規矩啊。而且,這樣做也是名正言順、理所當然的事情,誰也說不出個不字來。”
    慈禧太後聽到這番話後,心中不禁開始暗自思量起來。仔細一想,確實如此啊!回想起當年挑選光緒帝繼位的時候,他的生父醇親王仍然健在。當時朝廷裏的那些清流官員們就像被炸開了鍋一樣,紛紛表示擔憂,生怕會再次引發什麽驚天動地的大案。
    那時候的慈禧太後,正值年輕力壯、精力充沛之際,而且還有同治帝作為前車之鑒。相比之下,光緒帝不過是個年幼無知的孩子,教導起來自然容易得多。再加上光緒帝和他的生父醇親王都生性膽小怕事,就如同溫順的小綿羊一般,毫無反抗之力。
    有了這樣的優勢,慈禧太後自然能夠輕而易舉地將他們掌控在手中,讓他們對自己言聽計從,從而實現自己獨霸朝堂的野心。
    然而,時過境遷,如今的情況卻大不相同了。榮祿的這個主意,可謂是巧妙至極啊!這不僅能夠巧妙地解釋立溥儁為“大阿哥”乃是迫不得已之舉,同時也成功地洗刷了他貪戀權位的嫌疑。如此一來,榮祿在眾人眼中,反倒顯得格外高尚,其行為也變得堂而皇之起來。
    慈禧太後聽聞此事後,心中不禁暗自歡喜。她暗自思忖道:“這榮祿啊,有時候還真是挺有能耐的呢!”想到此處,慈禧太後的嘴角不由得泛起了一絲微笑。
    然而,慈禧太後心裏跟明鏡兒似的,她深知要想培育出一個完全符合自己心意的皇帝絕非易事,這絕對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這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至少得耗費五六年的心血,還得像雕琢一件稀世珍寶一樣去精心調教才行。
    想當年,同治帝年僅六歲便登上皇位,而光緒帝更是在四歲時就被接入宮中。那時候的他們都還隻是天真無邪的孩童,正處於最容易教導的階段。而且那時的慈禧太後正值青春年華,精力充沛,身體強壯,麵對這兩個年幼且膽小怕事的孩子,就如同麵對兩隻溫順的小綿羊一般,自然能夠輕而易舉地將他們管教得服服帖帖。
    然而,如今的溥儁已然十四五歲,早已不再是那個懵懂無知的孩童,而是有了自己的小心思和盤算。這個年紀的他,正處於懵懂叛逆的時期,對於外界的事物充滿好奇和探索的欲望,同時也開始有了自己的主見和想法。
    回想當年,溥儁還是個年幼的孩子時,或許還能聽從大人的悉心調教,但如今,要想駕馭他恐怕並非易事。畢竟,他已經漸漸長大,不再像小時候那樣容易被左右。
    更讓人頭疼的是,這小子在初次麵見慈禧太後時,竟然擺出了一副頤指氣使的模樣,仿佛全然不將太後放在眼裏。這樣的態度,著實讓人看了心生反感。
    慈禧太後見狀,心中自然不悅,冷哼一聲道:“哼,這小子,莫要以為被立為‘大阿哥’就有什麽了不起的了,且看我日後如何收拾你!”言語之間,透露出對溥儁的不滿和惱怒。
    慈禧太後心裏頭那個愁啊,仿佛有一團亂麻纏繞在心頭,讓她無法釋懷。她不禁深深地歎息一聲,心中暗自思忖:“我這到底是造了什麽孽啊?為何遇到的皇帝都如此難以搞定呢?”
    回想起往昔,同治帝雖然性情溫順,對她也頗為孝順,但卻也是個短命的鬼,年紀輕輕便早早離世。這對慈禧太後來說,無疑是一個沉重的打擊。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而光緒帝呢,雖然性格較為膽小怕事,對她言聽計從,但在內心深處卻總有那麽一股子倔勁兒。他常常會在一些事情上與慈禧太後產生分歧,時不時地就給自己添堵,讓慈禧太後感到十分無奈。
    如今,這溥儁看起來更是個不省心的主兒。慈禧太後不禁憂心忡忡,擔心他將來也會像前兩位皇帝一樣,給自己帶來無盡的煩惱和困擾。
    然而,慈禧太後轉念一想,突然覺得榮祿的這個主意確實有其精妙之處。她心想,既然不能立刻讓他登上皇位,那麽先給他一個“大阿哥”的封號,將他召入宮中,慢慢消磨他的銳氣和野性,豈不是更好?
    相比起一進宮就被封為皇帝,這個“大阿哥”的頭銜顯然更容易被掌控和調教。就如同訓練一隻小狗一般,先給它套上一條鏈子,讓它明白誰才是主人,然後再逐步引導它成長。這樣一來,不僅可以避免他過早地膨脹,還能讓他在宮中接受嚴格的教育和培養,成為一個符合慈禧太後期望的未來皇帝。
    而且,這樣做還有一個好處,那就是可以給自己留出足夠的時間來觀察和評估他的表現。如果發現他確實有成為一代明君的潛質,那麽等到時機成熟時,再廢掉光緒皇帝,立他為帝也為時不晚。
    就這麽著,慈禧太後一拍大腿,決定按榮祿說的辦。心想:“哼,就先封你個‘大阿哥’,等我以後慢慢收拾你!”幾日之後,溥儁就被明喻進宮,當上了“大阿哥”。而慈禧太後呢,也隻提立皇儲的事兒,絕口不提廢立的事兒。
    時間一長啊,慈禧太後親眼瞧著溥儁和他爹載漪那做派,心裏頭那個慶幸啊。覺得當初決定立嗣不廢立,那簡直是英明神武!這溥儁雖然叛逆,但總比光緒那個倔骨頭好對付多了。更別提廢立的事兒了,提都不願提。
    再說那載漪,心急得跟貓抓似的。一聽說慈禧對溥儁青睞有加,就按捺不住了。心想:“溥儁還小,慈禧又老了,我正值壯年,這大清的天下,遲早得是我的!等慈禧老佛爺一蹬腿,嘿嘿,我就是大清的天字一號人物,那時候,我想咋折騰就咋折騰!”
    載漪為了能讓溥儁順利登上皇位,可是費了不少心思。他不僅時常進宮探望溥儁,還暗中結交朝臣,拉攏勢力。他心想:“隻要我能把這些朝臣都拉攏過來,到時候廢立之事,還不是水到渠成?”
    可慈禧太後也不是吃素的,她早就看出了載漪的心思。但她並沒有點破,而是暗中觀察,看看這載漪到底能玩出什麽花樣來。
    不幾日,宮裏頭傳來了確切消息,說是溥儁已經正式被立為“大阿哥”,馬上就要進宮了。載漪一聽這消息,心裏頭那個失落啊,就像剛買了彩票發現沒中獎一樣。他心想:“這慈禧老佛爺,怎麽就這麽難對付呢?看來,我還得再加把勁兒才行!”
    李蓮英見載漪失魂落魄的樣子,趕緊上前安慰道:“載漪大人,您也別太失望了。慈禧老佛爺也有她的苦衷,她這麽做也是為了大局著想。您想想看,要是現在廢了光緒帝,立溥儁為帝,那朝野上下還不得炸開鍋啊?到時候,局麵可就不好收拾了。”
    載漪一聽這話,心裏頭更是氣不打一處來。他心想:“這李蓮英,就會說些漂亮話。他哪知道我心中的苦啊?我為了能讓溥儁登上皇位,可是費了不少心思。如今卻功虧一簣,我怎麽能不失望呢?”
    不過,載漪也是個能屈能伸的人。他深知,此時與慈禧太後硬碰硬,隻會讓自己更加被動。於是,他強壓下心頭的怒火,對李蓮英說道:“李公公說得是,是我太心急了。慈禧老佛爺這麽做,自然有她的道理。我會繼續支持她的決定,為大局著想的。”
    李蓮英一聽這話,心裏頭也暗自得意。他心想:“這載漪,雖然心急了些,但還算是個明白人。隻要他能繼續支持慈禧老佛爺,那大局就穩住了。”
    然而,載漪雖然表麵上服從了慈禧太後的決定,但心裏頭卻始終記恨著那些洋人。他覺得,是這些洋人擋了自己的財路和飛黃騰達的機會。要是沒有這些洋人搗亂,自己早就能夠如願以償了。
    這不,當“扶清滅洋”的義和團運動鬧起來的時候,載漪就像打了雞血似的,衝在最前麵。他心想:“哼,這些洋人,竟然敢在大清的地盤上撒野!我得好好教訓教訓他們!”
    於是,載漪暗中支持義和團,為他們提供武器和糧食。他還時常親自上陣,與義和團一起攻打洋人的教堂和使館。他心想:“隻要我能借義和團的勢,逼一逼慈禧老佛爺,讓她趕緊把光緒那小子給廢了,那溥儁登上皇位就指日可待了!”
    廢立皇帝的事兒,慈禧太後雖然一拖再拖,但載漪可等不及了。他心想:“我再也不能這麽等下去了!我得找個機會,逼一逼慈禧老佛爺!”
    就這麽著,幾個月的功夫,義和團運動就像野火燎原一樣,燒遍了整個京畿要地。洋人們嚇得紛紛躲進了使館區,不敢輕易出門。而朝野上下呢,也對義和團的運動議論紛紛,有的支持,有的反對。
    載漪見時機成熟,便暗中勾結一些朝臣,上奏慈禧太後,請求她下旨廢掉光緒帝,立溥儁為帝。他心想:“哼,這回慈禧老佛爺總得聽我的了吧!隻要她能下旨廢立,那溥儁登上皇位就板上釘釘了!”
    可慈禧太後呢,卻遲遲沒有表態。她深知,廢立之事非同小可,一旦處理不當,就會引發朝野動蕩。她心想:“哼,這載漪,真是越來越心急了。他以為借義和團的勢就能逼我廢立嗎?沒門兒!”
    不過,慈禧太後也深知,義和團的運動已經鬧得滿城風雨,再這麽下去,恐怕會惹出更大的亂子來。於是,她決定先穩住載漪和義和團,再慢慢想辦法解決這事兒。
    其實這時候的大清已經是亡國之勢顯現出來了,從同治皇帝無後,到光緒皇帝無後,就能看得出來,為什麽,沒有繼承人啊,回想東漢末年,也是小皇帝輪番上場,根本就沒有一個可以找到一個可以對這個江山負責和能力強的人,這個時候的大清跟東漢末年何其的相像,東漢末年是宦官篡權,現在是一個女人在台上說的算,況且現在不光是洋人,連義和團也是燎原之勢了。
    喜歡大清的故事請大家收藏:()大清的故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