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八國聯軍進北京

字數:5691   加入書籤

A+A-


    三十年來,欺淩我國家,侵犯我土地,蹂躪我人民,勒索我財物,日甚一日,無所不至......昨日複公然有杜士立照會,令我退出大沽口炮台,歸彼看管,否則以力襲取......與其苟且圖存,貽羞萬古,孰若大張撻伐,一決雌雄。
    慈禧太後發布了宣戰詔書,這一舉動猶如石破天驚,引起軒然大波。不僅如此,她還別出心裁地搞了個“懸賞大賽”,仿佛張貼了一張“通緝令”一般。這道“通緝令”明確規定:凡殺死一名洋人者,可獲賞銀五十兩;若殺的是洋婦,則賞銀四十兩;而洋孩的賞銀則為三十兩。這樣的價格設定,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似乎頗具“吸引力”,但實際上卻透露出一種荒誕與無奈。
    與此同時,慈禧太後還為義和團配備了一名“項目經理”,旨在讓他們與清軍協同作戰,共同對抗洋人。這一舉措看似合理,實則暗藏玄機。然而,這一宣戰行動卻在地方上引發了強烈的反應。那些地方督撫們,如劉坤一、張之洞等“大佬”級人物,對慈禧太後的這一舉動感到十分震驚和困惑。
    他們心裏暗自思忖:“慈禧太後這到底是在搞什麽名堂啊?我們可不想為她的錯誤決策買單!”於是,這些督撫們紛紛采取行動,與列強進行“私聊”,試圖通過協商來保護自己的利益。最終,他們達成了一項名為“東南互保”的協議,就像是組成了一個“小團體”,各自為政,與慈禧太後的中央政府分道揚鑣。
    這可把慈禧太後給氣壞了,她的臉色瞬間變得陰沉至極,仿佛能滴出水來。要知道,江南可是她的“錢袋子”啊!那裏不僅有豐富的資源,還有大量的財富。如果實施了東南互保,那豈不是要斷了她的財路?這簡直就是釜底抽薪啊!她心裏暗暗叫苦,這下可真是讓她哭都沒地方哭了。
    慈禧太後的決心開始像風中的小草一樣,搖擺不定。她原本是堅決要和洋人一決高下的,但現在卻有些猶豫了。畢竟,東南互保意味著她可能會失去江南這個重要的經濟支柱。她在心裏權衡著利弊,一時間竟然拿不定主意。
    無奈之下,慈禧太後隻好電告李鴻章、張之洞等人,召開一場“解釋大會”。在這場大會上,她一會兒安撫,一會兒求饒,簡直就像是個做錯了事的孩子,忙著給自己“擦屁股”。她向這些大臣們解釋自己為什麽要向洋人宣戰,同時也請求他們能夠理解她的苦衷。
    然而,慈禧太後這邊剛剛跟洋人“宣戰”完,轉頭就做出了讓人意想不到的舉動。她竟然派人去保護各國使館,還把義和團打成了“亂民”。這一係列的操作,就像是突然發現家裏闖進了一群搗蛋鬼,得趕緊把他們趕出去,同時還得跟鄰居們解釋:“這可不是我叫來的啊!”
    她給各國使館發了一份照會,那話語中的委屈之意,簡直溢於言表:“咱們中國就算再怎麽狂妄自大,也絕對不會愚蠢到同時與各國挑起爭端啊!更何況,我們怎麽可能會依靠這群烏合之眾的亂民去跟各國開戰呢!”明眼人都能一眼看穿,慈禧太後這是害怕了,畢竟家裏都已經亂成一鍋粥了,又哪裏還有精力去跟外人爭鬥呢?於是乎,她便打算將義和團當作“替罪羊”,以此來讓自己擺脫困境。
    然而,就在這個節骨眼上,八國聯軍卻如餓虎撲食一般,迅速攻陷了大沽口炮台,並如入無人之境般地朝內地疾馳而來。麵對如此嚴峻的局勢,清朝自然不能坐視不管,必須得趕緊想辦法阻止這股來勢洶洶的外敵啊!於是乎,慈禧太後當機立斷,下令各地的督撫們:“都給本太後打起十二分的精神來,務必全力以赴地迎戰!”
    不過呢,慈禧太後心裏其實也很清楚,這場戰爭一旦真的打起來,後果恐怕是不堪設想的,搞不好就會一發不可收拾。所以呢,她一方麵讓各地督撫積極應戰,另一方麵卻又擔心事情會越鬧越大,最終到了無法收場的地步。思來想去,慈禧太後決定分別給俄國、英國和日本三國的君主送去“求和信”,那言辭懇切的程度,簡直就像是在“懇請”他們來充當“和事佬”一般。
    與此同時,慈禧太後做出了一個重要決定——任命李鴻章擔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這一任命意味著李鴻章將成為清政府與列強進行“談判”的關鍵人物,肩負著與外國勢力交涉、試圖和平解決當前危機的重任。
    可以說,李鴻章此時就如同慈禧太後派遣的“外交使者”一般,他需要去與那些洋人“講道理”,試圖通過外交手段來平息這場風波。然而,慈禧太後的內心卻是異常複雜的,她既希望通過戰爭來維護國家的尊嚴和利益,又擔心戰爭會給國家帶來巨大的損失和破壞。這種矛盾的心態使得她的決策變得搖擺不定,就如同川劇變臉一般迅速而頻繁。
    然而,令人遺憾的是,盡管慈禧太後已經向列強表示了“求和”的意願,但八國聯軍卻對她的請求置若罔聞。這些列強們心裏都跟明鏡兒似的,他們深知慈禧太後並非一個能夠輕易被控製的清朝“大當家”。因此,他們決定給慈禧太後一點顏色看看,讓她明白在國際事務中,實力才是決定一切的關鍵。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沒過多久,天津就如同被狂風驟雨摧殘的花朵一般,迅速地“淪陷”了。這突如其來的變故,讓慈禧太後心中的恐懼如驚濤駭浪般洶湧澎湃,仿佛她就是那隻被貓窮追不舍的老鼠,無處可逃。
    慈禧太後心中暗自思忖:“這仗,我們根本就打不過啊!當初真是太過於草率了,怎麽就沒有考慮到會有如此嚴重的後果呢?”想到這裏,她的額頭上不禁冒出了一層細汗,心中的焦慮愈發沉重。
    事已至此,慈禧太後深知再拖延下去後果不堪設想,於是她當機立斷,急忙派遣使者前往列強那裏,試圖與他們“講和”。不僅如此,她還特意準備了豐厚的“慰問品”,送往各國使館,以表達自己的“誠意”。
    然而,八國聯軍可不是那麽容易被糊弄的。他們如同餓虎撲食一般,一路勢如破竹,銳不可當。僅僅用了一個多月的時間,他們的鐵蹄就已經踏到了北京城下,如同一股黑色的旋風,席卷而來。
    麵對如此強大的敵人,清軍和義和團雖然拚死抵抗,但終究是螳臂當車,難以抵擋。他們的抵抗就如同以卵擊石,又似一群小螞蟻妄圖攔住大象的腳步,完全是徒勞無功。
    慈禧太後在紫禁城裏可謂是“如履薄冰”、“戰戰兢兢”,她那顆曾經的“雄心壯誌”早已消失得無影無蹤。麵對眼前的局勢,她心知肚明,自己已經走到了窮途末路,國家也注定無法保全。在這生死存亡的關頭,她果斷決定先保住自己的性命。
    於是,一場驚心動魄的“大變活人”戲碼上演了。慈禧太後喬裝改扮,將自己偽裝成一個普通的農婦,趁著八國聯軍進京的第二天,率領光緒帝等數十人,如驚弓之鳥般倉皇出逃,一路向著陝西西安狂奔而去。那場麵,活脫脫就是一場“皇家大逃亡”的鬧劇!
    與此同時,八國聯軍在占領北京後,便如脫韁的野馬一般肆意妄為。他們燒殺搶掠,無惡不作,北京城瞬間淪為“惡魔的遊樂場”,遭受了一場史無前例的“大洗劫”。而慈禧太後在逃亡途中也是忙得不可開交,不僅要忙於鎮壓義和團運動,還要以光緒帝的名義頒布“罪己詔”,仿佛在向世人訴說:“哎呀呀,都是我們的錯,大家就別再生氣啦!”
    然後,慈禧太後經過深思熟慮後,決定派遣李鴻章等一幹大臣前往與列強進行“談判”。這場談判的過程,簡直就是一場驚心動魄的“拉鋸戰”。
    列強們仗著自己的強大實力,提出的條件異常苛刻,讓人瞠目結舌。其中最讓人痛心疾首的便是那巨額賠款,高達 9.8 億兩白銀!這可不是一個小數目,它相當於清朝整整十年的財政收入啊!
    然而,慈禧太後為了能夠迅速與列強達成“和解”,展現出了極度謙卑的姿態。她甚至說出了“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這樣的話,仿佛在告訴列強:“我們中國擁有無盡的財富和資源,隻要你們高興,我們什麽都可以給你們!”
    這種“卑躬屈膝”的態度,實在是令人唏噓不已。
    李鴻章小心翼翼地將條款遞到她麵前,仿佛這是一份極其重要的文件。然而,她卻隻是漫不經心地瞥了一眼,那神態就如同在瀏覽一份普通的菜單一般。緊接著,她輕描淡寫地說了一句:“照允。”這句話的語氣如此隨意,仿佛這些條款對她來說毫無分量,就像在說:“好的,就按照這個來辦吧,我沒有任何意見。”
    這慈禧太後啊,為了求和,竟然如此輕易地放棄了國家的尊嚴和利益,實在是讓人啼笑皆非。她的行為簡直就是“臉麵都不要了”,完全不顧及國家和人民的感受。
    八國聯軍的入侵讓慈禧太後驚恐萬分,她就像一隻受驚的小鳥,慌不擇路地一路向西逃竄到了西安。這一路上的艱辛和困苦,恐怕隻有她自己才能體會。而這一切,都是因為她對洋人的恐懼,以及為了盡快結束這場“逃亡大冒險”所付出的代價。
    為了達成“和平協議”,慈禧太後可謂是不惜一切代價。她將國家利益當作“贈品”一般隨意舍棄,隻為了能讓列強們滿意,早日結束這場噩夢。這種行為實在是令人痛心疾首,也讓人們對她的決策能力產生了深深的質疑。
    沒過多久,《辛醜條約》便橫空出世,如同一道晴天霹靂,震驚了整個世界。而慈禧太後呢?她也終於“榮歸故裏”,回到了北京,繼續穩坐清朝的“大當家”寶座。
    然而,此時的慈禧太後已非昔日可比。清朝的國力在經曆了一係列的打擊後,早已“縮水”得厲害,猶如風中殘燭,搖搖欲墜。麵對列強的逼迫,慈禧太後完全失去了往日的威風,變得唯唯諾諾,對列強的要求幾乎是“言聽計從”,簡直就像一個“小跟班”,任由他人擺布,連絲毫還手之力都沒有了。
    經過這一番折騰,慈禧太後算是徹底明白了,洋人可不是好惹的,自己以前真是太天真了。從此以後,她隻能“夾著尾巴做人”,小心翼翼地應對列強的各種要求,生怕一個不小心又惹惱了這些“洋大爺”。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回顧慈禧太後的一生,可謂是波瀾壯闊,充滿了傳奇色彩。她從一個默默無聞的秀女,一步步爬上權力的巔峰,成為清朝的實際統治者。然而,晚年的這一場“皇家大逃亡”與《辛醜條約》的簽訂,卻成了她一生中難以抹去的汙點。
    想當年,她意氣風發地發布宣戰詔書,誓言要與列強一決高下,那是何等的豪情壯誌!可如今,麵對列強的堅船利炮,她卻隻能卑躬屈膝,委曲求全,這種前後巨大的反差,實在是令人唏噓不已。
    這不僅僅是慈禧太後個人的悲劇,更是整個清朝乃至中華民族的悲劇。在那個風雨飄搖的時代,清朝的腐朽與衰敗已經到了無法挽回的地步,而慈禧太後的種種行為,無疑加速了這個王朝的覆滅。
    八國聯軍侵華,那可是中華民族曆史上的一次浩劫。慈禧太後從發布宣戰詔書到最終簽訂《辛醜條約》,這期間的心態變化,簡直就是一部活生生的“變臉”大戲。從最初的“大張撻伐,一決雌雄”,到後來的“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這其中的轉變,讓人不禁感歎:權力,真是個讓人迷失自我的東西啊!
    而李鴻章,這位晚清的重臣,在這場大戲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就像是慈禧太後派出去的“外交使者”,得去跟洋人們“講道理”,看看能不能讓這事兒和平解決。可惜啊,列強們可不是那麽好糊弄的,他們提出的條件苛刻得讓人咋舌,尤其是那賠款,9.8億兩白銀啊,相當於清朝十多年的財政收入!這簡直就是一場“搶劫”啊!
    不過,話說回來,這也不能全怪慈禧太後和李鴻章。畢竟,那時候的清朝已經是積貧積弱,內憂外患不斷。列強們正是看準了這一點,才敢如此肆無忌憚地侵犯中國。而慈禧太後呢,她雖然是個強勢的統治者,但也是個女人,麵對如此強大的敵人,她也會害怕,也會想要保全自己。所以,她選擇了妥協,選擇了求和。
    喜歡大清的故事請大家收藏:()大清的故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