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孫中山

字數:5636   加入書籤

A+A-


    1866年11月12日,在廣東省香山縣今中山市)翠亨村的一個小土屋裏,一聲響亮的啼哭打破了清晨的寧靜。這個剛出生的男嬰,就是後來叱吒風雲的孫中山。當時的他,還被父母喚作"帝象",這名字聽起來像是要當皇帝的小象,倒也帶著幾分憨態可掬的喜感。
    要說孫中山的童年,那可真是苦不堪言,猶如黃蓮一般苦澀。他的父親孫達成,是一個勤勞無比的農民,就像一頭默默耕耘的老黃牛。年輕時,孫達成為了生計,甚至還跑到澳門去當鞋匠。他的手藝堪稱一絕,製作出來的鞋子精致無比,引得街坊鄰居們紛紛豎起大拇指稱讚。
    然而,盡管孫達成如此勤勞努力,他們家的生活依然十分貧困。家裏窮得叮當響,常常連一頓像樣的飽飯都難以吃上。但就是在這樣艱苦的環境下,咱們的小帝象卻展現出了與眾不同的特質。
    小帝象從小就像一個充滿好奇心的小探險家,對知識有著如饑似渴的追求,對外麵的世界充滿了無盡的向往。他常常蹲在村口,聚精會神地聽那些走南闖北的貨郎講述外麵的奇聞異事和精彩世界。每當聽到這些故事時,小帝象的眼睛裏都會閃爍著向往的光芒,仿佛那遙遠的地方就是他心中的夢想之地。
    在 9 歲這個年紀,小孫中山終於迎來了人生中的一個重要時刻——走進村塾,踏上求學之路。這座村塾宛如一個知識的寶庫,裏麵堆滿了各種各樣的儒家經典著作。
    當小孫中山踏入這個充滿智慧氣息的地方時,他仿佛變成了一隻饑餓的小老鼠,一頭鑽進了裝滿知識的米缸裏。他整天埋頭苦讀,如癡如醉地沉浸在書籍的海洋中。
    小孫中山搖頭晃腦地背誦著《論語》和《孟子》,那些充滿哲理的“之乎者也”句子,在他口中就如同美味的糖豆一般,讓人回味無窮。他對知識的渴望如同燃燒的火焰,驅使著他不斷地探索和學習。
    在這個小小的村塾裏,小孫中山不僅汲取了豐富的中國曆史文化知識,更重要的是,他在這裏培養起了深深的愛國情懷。這些古老的經典著作,猶如一盞明燈,照亮了他內心深處對祖國的熱愛和對民族的責任感。
    就像一棵茁壯成長的小樹苗,小孫中山在傳統文化的滋養下,逐漸長出了粗壯的枝幹。他的知識儲備日益豐富,思維也變得越發敏捷。這個小小的村塾,成為了他人生道路上的重要起點,為他未來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878年,對於年僅12歲的孫中山來說,無疑是人生中一個至關重要的轉折點。就在這一年,他的長兄孫眉在遙遠的檀香山經商獲得了巨大的成功,仿佛變成了一個無所不能的超級英雄。孫眉決定將弟弟孫中山接到大洋彼岸,一同分享他的財富和成功。
    這一去,對於孫中山而言,簡直就像是乘坐上了一架時光機,瞬間穿越到了一個完全陌生的世界。在檀香山,孫中山首先進入了一所由英美教會開辦的意奧蘭尼學校。這所學校宛如一個裝滿知識寶藏的百寶箱,課程設置豐富多樣,涵蓋了英語、算術、曆史、地理等各個領域。
    學校裏的老師們更是如同神奇的魔法師一般,他們用生動有趣的教學方法,將知識如涓涓細流般注入學生們的腦海。孫中山在這裏如饑似渴地學習著,他就像一塊極度渴望水分的幹海綿,拚命地吸收著西方文化的養分。
    在這所學校裏,孫中山不僅迅速掌握了流利的英語,還第一次接觸到了民主、平等這些前所未有的思想觀念。這些新思想猶如一把把閃閃發光的鑰匙,為他打開了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門,引領他走向一個充滿無限可能的未來。
    後來,孫中山懷揣著對知識的渴望和對未來的憧憬,踏入了奧阿厚書院的大門。這所書院與他之前所接觸的學校有所不同,它更加強調宗教教育和西方文化的深入學習。
    孫中山仿佛是一個不知疲倦的探險家,全身心地投入到知識的海洋中。他如饑似渴地閱讀著大量的西方經典著作,沉浸在那些充滿智慧和思想的文字裏。通過這些閱讀,他對西方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麵都有了更全麵、更深入的認識。
    在這個過程中,孫中山開始不斷地思考一些重要的問題。他看到西方國家的強大和繁榮,對比自己祖國的落後和貧困,心中不禁湧起一股強烈的使命感。他開始追問,為什麽西方國家能夠如此發達,而自己的祖國卻如此積貧積弱?這些問題就像一顆顆種子,深埋在他的心底,逐漸生根發芽。
    1883年,孫中山結束了他的"海外奇遇",回到了祖國的懷抱。但他並沒有停下求知的腳步,而是轉身來到了香港繼續求學。在香港,他先後進了拔萃書室和域多利書院。這兩所學校就像西式知識的"大本營",為他提供了更廣闊的學習平台。
    在香港這片充滿活力和多元文化的土地上,孫中山宛如一台強大的“知識吸塵器”,如饑似渴地汲取著西方的政治、曆史、軍事、科學等各個領域的知識。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他沉浸在浩如煙海的西方書籍之中,廢寢忘食地閱讀著,不放過任何一個字、一句話。這些書籍猶如一扇扇通向未知世界的窗戶,讓他看到了西方文明的輝煌與先進。
    不僅如此,孫中山還積極參加各種學術講座和討論會,與來自不同背景的學者和專家們交流思想、碰撞火花。在這些活動中,他的思維得到了極大的拓展,對西方文明的理解也愈發深刻。
    而香港這座城市,就像一個東西方文化的“交流站”,各種文化在這裏交匯、融合。孫中山在這裏親眼目睹了西方列強在中國的“威風凜凜”,他們的堅船利炮、先進技術和強大實力,讓他深感震撼。
    與此同時,他也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國社會的“落後挨打”和民族危機的“火燒眉毛”。中國在西方列強的壓迫下,經濟凋敝、民不聊生,國家主權受到嚴重侵犯。這種強烈的對比和反差,讓孫中山心中燃起了一股強烈的使命感,他決心要改變中國的命運,讓中華民族重新崛起。
    有一次,孫中山走在香港的街頭,看到一群外國士兵耀武揚威地走過,而中國的老百姓卻隻能低著頭,默默忍受。他的心裏就像被刀割一樣難受。他暗暗發誓,一定要改變這種狀況,讓中國重新站起來。
    時間一晃,到了1892年,孫中山以"學霸"的姿態從香港西醫書院畢業了。他就像個醫術高超的神醫,被澳門鏡湖醫院聘請為醫生,還成了西醫局的首任義務醫師。他的醫術那可真是"華佗再世",很多疑難雜症在他手裏都能藥到病除。他的醫德更是高得沒話說,對待病人就像對待自己的親人一樣。當地百姓都誇他是個好醫生,把他當成了救苦救難的活菩薩。
    然而,孫中山在行醫的過程中發現,醫術雖然能治好人的身體,但卻治不好中國社會的"病"。他就像個"神醫",卻治不了"國病"。他看到很多病人因為貧窮而無法得到及時的治療,看到社會上的不公平現象越來越多。他的心裏充滿了無奈和痛苦,就像吃了十斤黃連一樣。
    有一次,一個年輕的農民因為交不起地租,被地主打得遍體鱗傷。孫中山免費為他治療,但看著他離去的背影,孫中山知道,這個農民的傷雖然治好了,但他以後的日子還是會很艱難。這件事讓孫中山更加堅定了要改變中國現狀的決心,救國救民的種子在他心裏越長越大,就等著破土而出了。
    在那個時期的中國,宛如一位身患重病、生命垂危的老人,正處於風雨飄搖之中。外部,西方列強猶如一群饑餓的惡狼,對中國這塊“肥肉”虎視眈眈,企圖瓜分其領土、掠奪其資源。而在國內,清政府這一群無能的“庸醫”們卻還在肆意妄為,胡亂折騰,將國家治理得一團糟,社會動蕩不安,百姓生活困苦不堪。
    中法戰爭的慘敗,更是給中國帶來了沉重的打擊,仿佛一場可怕的噩夢,讓孫中山痛心疾首。他眼睜睜地看著國家在戰爭中遭受重創,卻無能為力,心中充滿了悲憤和無奈。他深刻地認識到,這樣下去絕對不行,中國必須進行一場徹底的變革,就如同給一個重病的老人動一場大手術一般,才能挽救國家於危難之中。
    於是,咱們這位"神醫"孫中山,決定不醫人了,要改醫國!他一腳踏進了革命這條布滿荊棘的路,那叫一個義無反顧。他就像個勇敢的騎士,手持救國的寶劍,向著黑暗的舊社會衝去。
    1894年,這一年對於中國來說,是一個動蕩不安的年份。而在這個時候,有一個名叫孫中山的年輕人,懷揣著一顆熾熱的救國之心,踏上了北上天津的道路。
    孫中山心中有著一個秘密武器,他堅信這個“秘方”能夠拯救當時處於水深火熱之中的中國。這個“秘方”便是他對於國家發展的獨特見解和一係列改革方案。
    他決定去找當時的大腕兒——李鴻章,這位在政治舞台上有著舉足輕重地位的人物。孫中山希望能夠與李鴻章麵對麵交流,向他闡述自己的救國大計。
    為了這次會麵,孫中山可謂是做足了準備。他不僅精心撰寫了一封長達八千多字的《上李鴻章書》,更是將自己對於國家治理的種種思考和建議都融入其中。這封信簡直就是一篇詳盡的“治國寶典”,涵蓋了政治、經濟、社會等各個方麵的改革措施。
    在這封信中,孫中山提出了“人能盡其才,地能盡其利,物能盡其用,貨能暢其流”的主張。他認為,隻有充分發揮每個人的才能,合理利用土地資源,高效運用各種物資,並且保證貨物的流通順暢,中國才能夠真正強大起來。
    孫中山懷揣著這封充滿激情與智慧的信,仿佛是一個熱情的推銷員,急切地想要將自己的救國方案推銷給李鴻章。他相信,隻要李鴻章能夠采納他的建議,中國必定能夠迎來一個嶄新的時代。
    孫中山懷揣著這封重要的信件,心中充滿了期待和希望,仿佛這封信是他通往成功的鑰匙。他一路風塵仆仆地來到了天津,這座繁華的城市對於他來說既陌生又充滿了挑戰。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孫中山在天津的大街小巷中穿梭,四處打聽李鴻章的住處。他不放過任何一個可能的線索,就像一個執著的探險家在尋找隱藏的寶藏一樣。經過一番努力,他終於得知了李鴻章府邸的具體位置。
    然而,當孫中山來到李鴻章的府邸時,卻遇到了意想不到的困難。門口的守衛如兩尊門神一般,威嚴地站在那裏,攔住了他的去路。無論孫中山怎樣解釋自己的來意,守衛們都不為所動,堅決不讓他進入府邸。
    孫中山並沒有輕易放棄,他好言好語地與守衛們溝通,試圖說服他們讓自己進去。可是,守衛們似乎接到了嚴格的命令,對他的請求無動於衷。無奈之下,孫中山隻好在門口等待,希望能夠有機會見到李鴻章。
    這一等就是好幾天,孫中山在這段時間裏吃不好、睡不好,但他的信念卻絲毫沒有動搖。他堅信隻要堅持下去,總會有見到李鴻章的那一天。
    終於,有一天,孫中山得到了一個消息,說李鴻章要出門。他早早地就守在了門口,就等著李鴻章出現。當李鴻章的轎子出現時,孫中山趕緊迎了上去,大聲喊道:"大人,我有救國良策要獻給您!"
    可李鴻章就像沒聽見一樣,連頭都沒回,轎子就匆匆過去了。孫中山的滿腔熱情,就像是一盆熱水潑到了冰山上,瞬間冷卻了下來。那封信也就像石沉大海,沒了音訊。
    這次碰壁,讓孫中山徹底看清了清政府的"真麵目"。他心裏那個失望啊,就像吃了個沒熟的柚子,又苦又澀。但他並沒有因此而放棄,反而更加堅定了要推翻清政府的決心。他心想:哼,你們不治,我來治!
    喜歡大清的故事請大家收藏:()大清的故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