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5章 朝堂動蕩

字數:5333   加入書籤

A+A-


    兩人回到鎮國公府,關在書房裏談了整整一日。
    從辰時初談起,直至亥時末燈滅。
    中間未有一人出入,無侍者傳膳,更無記言之官旁聽。
    誰也不知道他們具體說了什麽。
    甚至連贏麗質,也不知那一整日裏,父皇與夫君究竟在書房中談論何事。
    直到子時初,贏世民從書房中緩步走出。
    神情淡然,看不出喜怒。
    但第二日辰時未至,朝堂的風向便驟然轉變。
    ……
    貞觀十三年,六月七日。
    卯時三刻。
    京師尚未徹底蘇醒,承明殿的禦前宦官,便風風火火跑進了中書門下。
    隨後的短短半個時辰內,數道旨意自宮中傳出。
    以皇帝親斷的名義,直發各部、諸道節度府以及都督院。
    辰時二刻,禦史中丞許仁清,親自率人抵達戶部大門,當場出示聖旨。
    宣布戶部員外郎王鶴年,因私收商賈銀兩、挪用鹽引折算庫金之罪,被即刻革職,並送交大理寺聽審。
    王鶴年倉皇出門,未及申辯,便被五名錦衣衛押送出衙。
    與此同時,兵部主事徐懷宗也在家中被擒。
    罪名是泄露軍械配置名冊,涉嫌通賊。
    家中當日便被封,所有賬冊、書信一並抄走。
    其弟徐懷睿為右金吾衛校尉,聞訊逃走未果。
    於西市被捕,押往詔獄。
    申時前,工部左侍郎陳景熙被捕,罪名是倒賣軍械,官商勾連。
    與此同時,庫部司員外郎被抓。
    這一連串的變動,瞬間在朝野上下,激起巨大震動。
    而真正讓人驚駭的,是第二天發生的事情。
    次日午後。
    禮部、刑部、兵部三衙聯發官文。
    宣布對十一名五品以下官員,予以革職。
    戶部河東司主事曹震。
    因接受晉商賄金,違規批發鹽引。
    刑部主事賈乘風。
    因在數起案件中擅改供詞,被控徇私。
    工部營建司郎中耿雲昭。
    因與商人勾連,私授工役材料訂單。
    兵部銓選司司員史奉先。
    被指與數名外地將領有私信往來……
    除此之外,還有三名中級文吏、兩名外任州府的小京官,一並被下詔追責。
    這些人,有的被立即收監,有的發配戍邊,更有的暫押待議,下落不明。
    ……
    兩日之內,十餘人落馬,朝堂震動,滿京嘩然。
    風暴之巨,雷霆之速,前所未有。
    尤其是在這等酷暑臨近,百官心思本該漸趨懈怠的時節,此舉卻反其道而行,動若秋霜,殺氣騰騰。
    更令人膽寒的是,這些被拿下的官員,表麵上的罪名,雖各有不同,但多以受賄、營私、違製、通商、違規薦舉為主。
    似乎這些罪名,皆屬可查可判之罪。
    然而朝中之人心知肚明,這隻是遮羞布。
    畢竟這些年,朝堂之上,不成文的規矩多得很。
    有些事,大家心知肚明,不擺到台麵上就算沒發生。
    中書門下,知道禮部科舉時送了多少帖子,禮部知道戶部撥款時,暗留了多少銀票。
    工部開模時帶走幾塊銅,兵部造甲時偷掉幾塊鐵……
    這些都是大家心知肚明的事情。
    誰也不說破,誰也不多問。
    有些官員甚至已經習慣了這些潛規則,仿佛那是製度本就該有的一部分。
    比如派遣轉運使,得送謝禮。
    比如請求入籍翰林,要請客送帖。
    比如官員赴任某道州府,起碼得打點迎接的地頭蛇。
    這些灰色地帶,說白了都不是大惡。
    但都在陽光照不到的角落裏滋生。
    所有人都在玩這個遊戲,隻要不碰底線,誰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但是誰也沒想到,贏世民居然真的動用了這些罪名。
    畢竟眾所周知。
    像受賄、徇私、營私舞弊、越製薦舉這些罪名,在武朝的彈性是很大的。
    往小了說,是輕微瀆職,往大了說便是謀逆貪婪的源頭……
    可到底歸根結底,它們是口袋罪。
    顧名思義,就是一個可以隨意塞東西的罪名。
    這些罪名沒有清晰邊界,沒有固定標準。
    往重裏說可以株連九族,往輕裏判也能一筆勾銷。
    全憑陛下一念之間。
    而口袋罪雖然名聲赫赫,但真正被用作殺器的卻極少。
    為何?
    因為沒人願意打開這個口袋。
    一旦開了口袋,人人自危。
    畢竟這些罪名太寬泛,太常見。
    甚至可以說,凡是在朝堂混過三年以上的,幾乎沒有完全幹淨的。
    朝廷中人,誰不沾一點?
    隻要願意查,這些罪名總能翻出一兩樁。
    平時打點關係、走門路、請客吃飯、代人保舉、暗中疏通資源……
    誰沒幹過?
    若真要照章辦事,那全朝上下,十之七八的官員,都得收拾行李等著進大理寺。
    那時的天下,還怎麽運轉?
    但這次不一樣。
    這次,贏世民是真的動了。
    不僅查了,而且動手之狠辣、目標之清晰,遠非表麵上看起來那麽簡單。
    於是很快,就有人察覺到了異樣。
    第三天。
    坊間、衙門、各家書館,私下都開始瘋傳這份被拉下水的官員名單。
    名單上,有名有姓有品級的,一共三十一人。
    雖然大多數,都是五品以下中低級官吏。
    但涉及範圍廣泛,牽連部門之多,還是令人咋舌。
    一時間,人心惶惶。
    生怕下一個被抓走的就是自己。
    都在猜測他們被抓的原因是什麽。
    有人覺得,可能是朝堂要大換血。
    也有人,單純以為隻是肅吏。
    更有陰謀論入腦的官員猜測,是某位權臣失勢的餘波。
    但更多人,仍舊看不明白皇帝此舉背後的深意。
    直到第四天。
    有人開始仔細調查這三十一人的出身背景。
    一開始,名單看上去雜亂無章。
    有的出自北地,有的來自嶺南。
    有的是世家舉薦,有的是京中寒門。
    看上去,完全就是隨機挑人,毫無章法。
    可查著查著,就有人臉色變了。
    因為在這三十一人之中,有足足十九人,不論是本身出身、親屬姻親,還是背後舉薦、門生傳承,都與滎陽鄭氏有關。
    有的是鄭氏嫡係旁支,有的是鄭氏門下賓客,有的是鄭氏曾資助的書院學子。
    還有的,更是鄭氏在京中一手扶持的暗線。
    表麵仕途平平,卻負責為鄭氏打探京中風聲、維係人脈。
    這些人……
    居然毫無預兆的,都被抓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