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2章 武朝第一台蒸汽機

字數:4309   加入書籤

A+A-


    藍田,貞觀十三年九月初。
    秋風正涼,田野間稻穗金黃。
    可在藍田書院的後院,農忙的氣息,卻被另一種更陌生、更熾烈的氣味取代。
    那是熱水蒸騰的霧氣、炭火燃燒的焦香、還有金屬被敲打時傳來的鏗鏘聲。
    這是一處簡陋的實驗場。
    四周用木柵和籬笆圍起來,中間立著一座並不高的棚子。
    棚頂上還插著一麵小旗,上麵是李北玄親自題的,龍飛鳳舞的四個大字。
    蒸汽試作。
    而棚下,幾名藍田書院的學生,正圍著一台看上去笨拙粗糙的龐然大物忙碌。
    那東西由一個碩大的銅壺、一節粗短的鐵管、一個鐵皮包裹的圓筒和木製的支架拚成,表麵被打磨得發亮,但仍能看出敲擊時留下的細密凹痕。
    而鐵管和圓筒的接口處,還塗著厚厚的黃泥和麻布,用來防漏。
    爐膛裏,焦煤正燒得通紅,火焰舔舐著銅壺底部。
    壺蓋被緊緊扣住,接縫處同樣纏著麻布。
    而此時,縫隙間已開始冒出細細的白霧。
    “水溫夠了,壓力快到了!”
    一個滿臉煤灰的年輕學生蹲在爐邊,眼睛緊盯著銅壺側麵。
    那裏,有一個由竹片和秤砣改裝成的簡陋壓力指示器。
    聽到“壓力快到了”這幾個字,旁邊一名年長一些的匠人立刻應聲。
    隨後,跑到鐵筒旁,握住那根閥門杆,隨時準備放氣。
    “別動,別動別動!”
    “快了快到了!”
    幾聲壓低了的呼聲此起彼伏。
    而很快,在爐火的作用下,白霧漸漸變成了濃烈的蒸汽,從縫隙裏噴出“嘶嘶”的聲響。
    終於,壓力指示器上的竹片被頂到了刻度的極限。
    “開閥!”
    伴隨著一聲短促的呼喊,閥門杆猛地被拉動。
    積壓在銅壺裏的高溫蒸汽,瞬間沿著鐵管衝入圓筒,發出一聲沉悶的轟響。
    而圓筒中的活塞,也被推得猛然一震。
    帶動連杆上下起伏,連杆另一端的飛輪隨之轉動。
    雖然隻是半圈,卻已足以讓圍觀的學生們發出一陣驚呼。
    “再來!再來一次!”
    有學生興奮地大喊。
    於是爐膛添了新煤,火焰更旺。
    銅壺裏的水,再次被燒得劇烈翻騰,而蒸汽,也再一次沿著鐵管灌入圓筒。
    不多時,活塞重重下壓。
    飛輪這次多轉了幾圈,也帶動著飛輪上的木杵,連續向下猛地砸了三次。
    把下麵的空木槽震得咚咚作響。
    見狀,旁邊的年輕工匠興奮得直搓手:“成了成了!要是把這飛輪接到磨盤上,一天能磨多少穀啊!”
    聽到這話,一時間,歡呼聲幾乎要衝破房頂。
    可很快,卻有另外一人皺著眉道:“可是……這東西太費煤了,一刻鍾就燒掉一籃子,還得不停添水,要不壓力立刻就下去。”
    “試試換一換燃料?”
    “我覺得是這個銅壺的問題,我們的密封措施做的還是不夠好……”
    學生和匠人,激烈的爭論起來。
    而就在他們談論的忘我的時候,李北玄悄悄走近了,看著那個巨大的銅壺,忍不住搓了搓下巴。
    這東西,有點意思啊。
    說來慚愧,武朝第一台蒸汽機雖然出自藍田,但真正推動這台龐然之物成型的人,其實並不是李北玄。
    蒸汽與機械力的轉換這一理念,確實是他引入的。
    可從最初提出到眼前這台機器落地,他本人真正投入的精力其實有限。
    不是不想做,而是朝堂、藍田各處的事務接踵而至。
    他隻能在最初為藍田書院的學生與匠人們描繪了一個“蒸汽與機械力轉化”的藍圖,講清原理、畫出粗略構造,便將大部分細節交了出去。
    就跟自行車的研發一樣。
    李北玄當時同樣沒有講太多細節,隻是以一種半開玩笑的語氣對學生們說:“若此物可成,百人之力,亦可一人取而代之。”
    在場人當時聽完,隻覺得是異想天開。
    畢竟天下自有鐵牛、木犁、風車、水碓,皆為農用重器。
    卻從未有誰真正想過“氣”能成“力”,更不知該從何入手。
    可李北玄的分量不同。
    藍田書院的理工之道,正是他一手建立,從最初的“算藝”課,到後來的“化學”、“力學”、“物理”、“機械與工程”等分科。
    他不僅搭好了基本框架,還著意培養了一批踏實肯學、敢於試驗的工學生。
    於是這些人,在聽懂他的講解之後,便真的開始琢磨起這件事來。
    他們先在書院後院挖出了一片平地,用廢料搭了幾間棚屋,又拆了幾架舊水車和搗臼機,用裏麵的銅管、木杠、滑輪組改造出一台“蒸氣演示器”。
    這東西的外表,看著像是一個龐大的釀酒器。
    但本質上,卻已經接近了初代蒸汽機的雛形。
    整個實驗持續了三個多月,期間不斷失敗、炸裂、漏氣、炸火頭,但藍田的學生和匠人們卻樂此不疲。
    有人被蒸汽燙了臉,有人被飛出去的鐵片砸破了額頭,還有人一夜未睡,隻為了將兩個零件對準。
    但這對於他們來說,並不是苦役,而是狂熱,是探索未知的激情。
    而今日,他們終於將這三個月來的成果,第一次完整點火試運。
    這台簡陋的蒸汽機,是用“低壓直推式”原理製作的。
    動力核心是一隻大口銅壺,裏麵灌了三分之二的水,下方是雙層炭火爐膛。
    爐口旁設有小風箱,以鼓風增溫。
    導汽管道是由粗銅管製成,內壁抹過滑石粉減少阻力,管道末端連著一個鐵製圓筒,裏麵裝著木活塞。
    活塞連接連杆,連杆另一端則接著一個粗製飛輪。
    而飛輪則通過木製軸承,安裝在木架之上,並帶動一根起落杆。
    終端應用是連接在飛輪下方的木杵,模擬搗臼、碾米等民用機械的工作方式。
    雖然整個結構看起來粗糙,木鐵參半,火力和壓力控製也不夠精細,但在運行時,它確實做到了“以蒸氣驅動機械動作”這一點。
    這對於武朝來說,簡直就是一個奇跡。
    想到這裏,李北玄頓時有些激動起來:“快,找你們校長過來,給她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