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進口是“一切向錢看”?

字數:2319   加入書籤

A+A-


    有人認為大量進口糧食目的就是為了賺錢,甚至聲稱糧商為賺錢摧毀了自己的大豆產業,還將轉基因技術也單純歸結為逐利之舉,試圖用“一切向錢看”來解釋一切相關亂象。比如,一個網名叫做“野天湖”的人,它就說:“大量進口糧食,目的就是為了賺錢。曾幾何時,糧商為了賺錢摧毀了自己的大豆產業。轉基因也是為了賺錢。用一切向錢看來解釋一切亂象,都解釋得通。”
    可是,它的這種觀點不僅片麵、狹隘,更是對複雜的糧食產業和農業科技發展的嚴重誤解。
    首先,糧食進口絕非簡單的“為了賺錢”,也不是所謂的“亂象”,而是一種正常且積極的商業現象。
    隨著經濟發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飲食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對肉蛋奶等高蛋白食物的需求大幅增加,這就使得作為飼料原料的玉米、大豆等糧食的需求量激增。以大豆為例,我國2024年大豆進口量達1.05億噸 ,進口大豆主要用於榨油和生產豆粕作飼料,滿足國內畜牧業發展的需求,本質是為了保障居民飲食結構升級後的食物供應,提升民眾生活質量,而不是單純為了商業利益。
    過去,我國進口糧食少,根源在於經濟發展水平有限,民眾普遍貧困,肉類消費較少,養殖場對飼料需求低,所以對進口飼料用糧的需求也少。如今進口量增多,恰恰是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國民生活水平顯著進步的有力證明。我國人均耕地麵積僅1.4畝,遠低於世界平均水平,且當前農業生產率還有提升空間,難以完全滿足因需求增長帶來的糧食缺口,進口糧食是基於資源優化配置和保障民生的理性選擇。從國際貿易角度,在全球經濟一體化背景下,適當進口土地密集型農產品,可將有限的耕地用於種植經濟效益更高、更適合國內環境的作物,提高農業整體效益,釋放資源發展其他產業,促進經濟全麵發展。
    關於“糧商為了賺錢摧毀了自己的大豆產業”這一觀點,更是缺乏事實依據。
    我國大豆產業麵臨的挑戰是多方麵的。一方麵,國外大豆生產具有規模化、機械化優勢,生產成本相對較低,在國際市場上價格更具競爭力。例如美國、巴西等大豆主產國,其大規模的種植模式和先進的農業技術,使得大豆產量高、價格低 。另一方麵,國內大豆種植受土地資源限製,種植規模難以快速擴大,單產提升也麵臨一定瓶頸,導致國內大豆產業在市場競爭中處於相對劣勢。但這絕不是糧商惡意破壞的結果,而是全球農業產業格局和市場競爭的客觀體現。眾多國內糧商和農業企業也在積極探索提升大豆產業競爭力的方法,加大科技投入,改進種植技術,拓展銷售渠道,努力推動大豆產業的發展。
    再看轉基因技術,指責其單純“為了賺錢”,這種認知過於片麵。
    在市場經濟環境下,企業追求利潤是天經地義的,這並非原罪,反而是推動產品質量提升和行業進步的重要動力。市場的自我調節機製往往比政府的市場監督更具內生動力。以轉基因育種企業為例,企業和科研工作者隻有老老實實做好科研工作,提升產品質量,才能獲得名利雙收的結果。因為一旦市場上出現產品質量不安全的報道,立刻就會掀起軒然大波。在信息傳播迅速的當下,消費者對食品安全高度關注,負麵消息會使企業形象受損,產品滯銷,難以向全球股東交代,甚至麵臨倒閉風險。為了持續獲取利潤,企業和科研工作者會絞盡腦汁提升產品質量,實現自我監督。
    事實證明,這種基於市場激勵的自我約束機製行之有效,永遠比單純的依靠政府機構大監督更加有效。
    轉基因技術在農業領域的應用,有著深遠的意義和價值。從提高糧食產量角度來看,轉基因作物可以通過增強抗病蟲害能力、提高對惡劣環境的耐受性等,有效增加農作物產量。例如轉基因抗蟲棉的推廣,大大減少了棉鈴蟲對棉花的危害,提高了棉花產量,保障了棉花產業的穩定發展。在糧食作物方麵,轉基因技術有望解決全球糧食短缺問題,為數十億人口提供充足的食物供應。從減少農業汙染角度,轉基因作物能夠減少化學農藥和化肥的使用量。抗病蟲害的轉基因作物可以降低農民對農藥的依賴,從而減少農藥殘留對土壤、水源和生態環境的汙染,有利於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許多科研機構和企業投入大量資金進行轉基因技術研發,其初衷是為了推動農業科技進步,解決糧食安全和農業可持續發展麵臨的挑戰,而不是單純的商業利益驅動。
    所以,將糧食進口、大豆產業發展以及轉基因技術等複雜問題簡單歸結為“一切向錢看”,則是一種不負責任的、片麵的解讀。
    我們應該以客觀、理性的態度,綜合考慮經濟、社會、環境等多方麵因素,正確認識和理解這些現象背後的深層次原因,共同推動糧食產業和農業科技的健康發展,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人民生活質量的提升。
    寫於2025年。)
    喜歡穿越後,成為了農業之神請大家收藏:()穿越後,成為了農業之神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