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糧食自足,還能出口創匯?(三)
字數:1369 加入書籤
它說的第二點,也是非常錯誤的。
當前我國每年糧食進口量達1.58億噸左右,若要減少1億噸進口量,從轉基因農作物種植角度來看,需綜合多方麵因素審慎考量。以玉米為例,2022年中國玉米單產為429.1公斤畝,2024年進口玉米1376萬噸 。假設國產轉基因玉米平均單產提升至550公斤畝,若減少的1億噸進口全部由玉米填補,經計算,所需種植玉米的麵積約為÷550≈18.18億畝)。
但現實中,玉米種植受土地資源、氣候條件、種植技術等多因素製約。我國耕地紅線為18億畝,僅從這一數據看,若全部用於種植轉基因玉米以填補1億噸的進口缺口,幾乎占據全部耕地都不夠,這顯然不現實。
並且不同地區氣候差異大,北方適宜玉米生長的黑土地麵積有限,南方部分地區氣候、土壤條件並非完全契合玉米生長需求,難以保障穩定高產。
再來看大豆,2022年我國大豆單產為132公斤畝,2024年大豆進口量達1.05億噸 。若國產轉基因大豆平均單產提升至200公斤畝,要減少1億噸進口大豆,理論上需種植大豆麵積為÷200 = 50億畝),這遠遠超出我國耕地總麵積。從實際情況出發,我國大豆種植集中在東北等地區,土地資源有限,且大豆生長對光照、積溫等氣候條件要求嚴格,盲目擴大種植麵積難以實現,還可能因不適宜種植環境導致減產。
我國糧食進口結構豐富多樣,除玉米、大豆外,2024年小麥進口量1101萬噸 ,大麥進口1424萬噸創曆史最高記錄,高粱進口866萬噸同比增加66。不同作物的轉基因技術應用程度和單產提升幅度各不相同。目前小麥轉基因技術尚處於研究階段,商業化種植受限;大麥、高粱轉基因作物的研發與推廣也麵臨技術、政策等諸多障礙。種植區域、耕地資源、市場需求、政策等多種因素對轉基因農作物種植麵積的確定有著綜合影響。
我國耕地分布不均,優質耕地集中在少數區域,要大規模種植轉基因農作物,麵臨土地流轉、生態保護等難題。市場需求方麵,消費者對轉基因糧食的接受程度不一,部分消費者存在顧慮,影響轉基因糧食市場推廣。政策上,我國對轉基因作物的種植審批嚴格,從研發、試驗到商業化種植,需曆經多重監管環節,確保生物安全和生態平衡。
我們應客觀、全麵看待糧食進口現象和國際糧食市場格局,而不是片麵誇大負麵影響。要大幅減少進口,不能單純依靠擴大轉基因農作物種植麵積,需從提升農業科技水平、優化種植結構、完善糧食儲備體係、拓展國際合作等多維度協同推進,保障我國糧食安全。
未完待續。)
喜歡穿越後,成為了農業之神請大家收藏:()穿越後,成為了農業之神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