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轉基因種植的是“既得利益者”?
字數:3788 加入書籤
看見我的一篇科普文章的留言區,一個自媒體營銷號“早春666”發表了各種牛皮癬一樣的歪曲事實的言論。它利用各種謠言,反對中國政府推廣轉基因的英明國策。
當我們仔細翻閱其發言動態,映入眼簾的是一係列充斥著地攤文學風格的地攤陰謀論,各種反文明、反科學、反現代化的思想甚囂塵上,令人瞠目結舌。這些毫無根據的妄言,不僅誤導公眾認知,還對我國農業科技發展和國家糧食安全戰略造成極大的負麵影響,必須予以強有力的駁斥。
“早春666”聲稱“真正種地的人不是農民,是以商業利益為主的商業性質的生產者,他們是既得利益的人,當然歡迎種植轉基因”,這一論斷不僅罔顧事實,還暴露了其狹隘扭曲的認知。
實際調查結果清晰地表明,中國的絕大多數農民對於轉基因種植持有歡迎態度,因為他們切實從中受益。以種植抗蟲轉基因玉米為例,農民無需頻繁噴灑農藥來對抗害蟲,不僅節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還減少了農藥對自身健康和環境的潛在危害,同時玉米產量也得到穩定保障,收入顯著提高。
此外,2024年中國社會科學院在回收的有效問卷中,78.6的農民表示願意種植轉基因農作物,其中32.5的農民表示非常願意,46.1的農民表示比較願意。僅有10.4的農民明確表示不願意種植,11的農民持觀望態度。在訪談中,許多農民提到,他們願意嚐試新的農業技術,如果能帶來實際的經濟效益和生產便利,他們會積極支持轉基因農作物的種植。由此可見,中國的農民同樣歡迎轉基因種植,不僅僅是企業歡迎。
還要明確,在生產過程中,生產企業的確會有所收獲,但這絕不是所謂的單方麵獲利。農民與生產企業之間形成了一種雙贏模式。農民通過使用生產企業提供的轉基因種子,獲得更好的種植收益;而農民的認可和購買,又使得生產企業的產品得以持續銷售。為了贏得農民的信任和市場份額,生產企業會不斷投入研發,致力於生產出更高質量、更適應農民需求的產品,這反過來又進一步增加了農民的利益。例如,企業研發出更加耐旱、高產的轉基因大豆品種,農民種植後產量提升,在市場上能賣出更好的價錢,實現增收。
然而,“早春666”這類持有民粹思維的群體,總是戴著有色眼鏡看待生產企業,將其視為罪惡的化身。它們反企業、反工業化、反現代化,似乎認為世界上隻應存在小農世界的農民,而容不下生產企業的發展。
這種思維模式是對現代文明的嚴重背離。在現代社會,農業的發展離不開工業和科技的支持,生產企業在農業科技創新、產品研發與推廣等方麵發揮著關鍵作用。從種子培育到農業機械製造,從化肥研發到農產品加工,各個環節都有企業的深度參與,推動著農業不斷向現代化、高效化邁進。如果按照“早春666”的極端思維,摒棄生產企業,農業將退回到原始、低效的狀態,最終受損的還是廣大農民和整個社會。
該營銷號還宣揚“真正的農民,自留地自己吃都是老品種”,借此暗示轉基因食品不可食用,這同樣是毫無科學依據的誤導行徑。
從漫長的農業發展進程來看,種子的更新換代是永恒不變的主題,從來不存在一成不變、世代延續的老種子。回顧古代,粟在商周時期貴為“五穀之首”,憑借耐旱、耐貧瘠等特性,在北方旱地廣泛種植,為當時的人口增長作出卓越貢獻。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和農業技術的進步,到了漢朝,研磨與發酵技術的出現促使小麥逐漸取代小米,成為北方的主要糧食作物。小麥並非原生中國,而是經西域傳入後不斷馴化,逐漸形成各類細分品種,其產量和性能持續提升,最終成功躋身世界主要糧食作物行列。在這一漫長的演變過程中,沒有所謂始終不變的“老種子”,每一次品種更迭都是自然選擇與人工幹預共同作用的結果,其目的是更好地滿足人們對糧食產量、品質等多方麵的需求。
近現代,雜交育種技術的橫空出世更是極大地加速了種子的更新換代進程。袁隆平院士團隊研發的雜交水稻便是極具代表性的例子。在雜交水稻推廣之前,我國水稻產量長期處於較低水平,農民即便付出辛勤勞作,收獲的糧食也僅夠勉強維持生計。而雜交水稻巧妙集合了多個親本的優良性狀,具備高產、抗病等突出優勢,極大地提高了糧食產量,成功解決了數億人的溫飽問題。自推廣以來,雜交水稻迅速在全國範圍內大麵積取代了大量傳統水稻品種,成為我國水稻種植的中流砥柱。如今,我國雜交水稻種植麵積占比超過50,產量更是遠超傳統水稻品種,這一鐵一般的事實充分證明,在農業生產中,農民會基於產量、品質、抗逆性等多方麵綜合考量,主動選擇更具優勢的新品種,而非一味堅守老品種。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再從蔬菜種植領域來看,老種子蔬菜在市場上的占比正日益縮小。以番茄為例,傳統老品種番茄雖然口感或許獨具特色,但普遍存在產量低、抗病性差、果實大小和形狀不一等諸多問題。而現代培育的雜交番茄品種,如“中雜101”“浙粉702”等,不僅產量高,還具備良好的抗病性、耐儲存性,果實大小均勻、外觀美觀,更契合市場需求和商業種植的要求。因此,在蔬菜種植過程中,菜農們也更傾向於選擇這些雜交品種,老種子番茄僅在部分對口感有特殊需求的小眾市場或家庭菜園中有所留存。
從全球範圍來看,農業現代化進程中種子的更新換代是不可阻擋的普遍趨勢。美國作為農業高度發達的國家,在其玉米種植中,轉基因和雜交玉米品種占據主導地位,傳統老品種玉米的種植麵積微乎其微。
在歐洲,隨著農業技術的持續發展,各類新型農作物品種如雨後春筍般不斷湧現,老種子同樣逐漸被市場所淘汰。農民在選擇種植何種種子時,是基於自身經濟利益、糧食安全需求以及對農業生產實際情況的理性判斷。他們並非排斥老品種,而是在追求更高的生產效益和更好的生活品質。所以,“真正的農民自留地都種老品種”這種言論不過是一種脫離現實的臆想,是對農業發展和農民智慧的嚴重誤解。
此外,“早春666”將推廣轉基因的相關人員汙蔑為“糧販子,二手的大販子,掙大錢的販子,倒賣國家的糧食,多年有權有勢,走一條反人民的道路”,這種惡意詆毀更是荒謬到了極點。
我們中國政府推廣轉基因技術,是從國家糧食安全的大局出發。我國人口眾多,糧食需求龐大,僅依靠傳統農業技術已難以滿足不斷增長的糧食需求。轉基因技術能有效提高農作物產量、改善品質、增強抗逆性,對保障糧食穩定供應意義重大。
而且,中國政府推廣轉基因技術時,都是推廣國產轉基因種子和技術,完全義務的向農民推廣,不收取一分錢專利費,還允許農民自由留種,地方政府給予經濟補貼。這一係列舉措都是為了讓農民受益,促進農業發展,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怎麽能被歪曲成“反人民”?這完全是對政府政策和科研人員努力的惡意抹黑。
從全球視角看,美國作為轉基因技術研發和應用大國,大量種植轉基因作物,其國內市場上90左右的加工食品都含有轉基因成分。歐盟雖然對轉基因態度曾較為謹慎,但近年來也在逐步放寬,批準了多種轉基因作物的種植和進口,每年進口轉基因農產品至少超過4000萬噸。這些發達國家在嚴格監管下積極應用轉基因技術,足以證明其安全性和應用價值。而“早春666”這類營銷號,打著看似為民發聲的旗號,實則傳播民粹思想,拒絕科學進步,以情緒化、煽動性言論誤導公眾,破壞社會對科學技術的信任,阻礙國家農業現代化進程。
“早春666”的種種言論,深刻反映出我國科學普及和理性思維教育的不足。這並非是教育的全麵失敗,而是在信息傳播快速且繁雜的當下,部分人受到不良信息影響,未能形成科學的認知體係。我們應加強科學教育,提升公眾的科學素養和辨別能力,讓更多人能正確認識科學技術,理性看待新生事物,共同推動社會的進步與發展 ,堅定支持科學技術在農業領域的合理應用,為國家糧食安全和農業可持續發展貢獻正確的力量。
寫於2025年。)
喜歡穿越後,成為了農業之神請大家收藏:()穿越後,成為了農業之神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