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1章 繼承人問題-言辭懇切

字數:4212   加入書籤

A+A-


    數日後,洛陽城仿佛被一塊巨大的灰色幕布所籠罩,皇宮大內,這片象征著權力巔峰的所在,氣氛更是壓抑得如同暴風雨來臨前夕。圍繞著皇位繼承人的難題,整個宮廷上下都被一層無形的緊張氛圍緊緊包裹,每個人都深知,一場決定武周命運的風暴即將來襲。
    狄仁傑心懷憂慮,坐立難安。他清楚地意識到,繼承人問題已然如同一顆隨時可能引爆的炸彈,若不盡快妥善解決,必將引發朝堂的動蕩不安,危及武周的江山社稷。於是,在這陰霾密布的日子裏,他身著一襲莊重的朝服,神情凝重肅穆,邁著沉穩且堅定的步伐,毅然踏入那巍峨莊嚴的宮殿。宮殿之內,雕梁畫棟,金碧輝煌,奢華的裝飾彰顯著皇家的威嚴與尊貴。然而此刻,在狄仁傑眼中,這華麗的景象並不能驅散他內心深處的焦慮與擔憂。
    見到武則天端坐在那至高無上的龍椅之上,狄仁傑趕忙撩起袍角,恭敬地跪地行禮,聲音洪亮且充滿誠摯之情:“陛下,微臣鬥膽再次求見,實因繼承人之事猶如千鈞重擔,關乎我武周江山社稷的興衰存亡,如今已到了刻不容緩、必須立刻決斷的關鍵時刻,懇請陛下定奪。”
    武則天微微點頭,神色略顯疲憊,示意他起身說話,目光中透露出一絲糾結與無奈。狄仁傑緩緩站起身來,向前邁出一步,挺直身軀,直視著武則天的眼睛,言辭懇切地說道:“陛下,臣懷著對江山社稷的赤誠之心,再次懇請陛下立李顯為嗣。陛下不妨靜下心來細想,在這世間的人倫關係中,父子之間的血脈親情與姑侄關係相比,究竟誰更為親近?血濃於水,親子乃是陛下自身血脈的延續,這種深厚的情感,豈是旁人能夠輕易比擬的?”
    武則天微微皺眉,眼中閃過一絲複雜的神色,她輕輕歎了口氣,緩緩說道:“狄愛卿,朕自然明白你所說的父子親情更為親近的道理。隻是武氏家族,自朕開創武周以來,便始終忠心耿耿,緊緊追隨在朕的左右,為朝廷披荊斬棘,鞠躬盡瘁,立下了赫赫戰功。三思等侄,不僅對朕忠心不二,且頗具才能,對朕的治國理念領會頗深,朕對他們寄予了厚望,實在難以忍心將他們棄之不顧啊。”
    狄仁傑趕忙拱手說道:“陛下,武氏家族的功績,滿朝文武皆有目共睹,陛下對他們的恩寵,眾人也都看在眼裏。然而,皇位繼承,絕非尋常之事,它關乎天下的長治久安,關乎武周的千秋萬代。武氏子弟,陛下固然可在朝中委以重任,讓他們輔佐新君,繼續為武周的繁榮昌盛貢獻力量,如此既能彰顯陛下對武氏家族的厚愛,又能確保江山社稷的穩定傳承,豈不是兩全其美之策?”
    武則天沉默片刻,目光望向遠處,似乎在回憶著什麽,然後緩緩說道:“狄愛卿,你說的並非沒有道理。但朕開創武周,曆經無數艱難險阻,武氏家族始終與朕並肩作戰,不離不棄。朕怎能在這關鍵時刻,如此輕易地就放棄他們呢?三思等侄,一直以來都對皇位心懷期望,朕若不考慮他們,恐怕會寒了武氏家族的心呐。”
    狄仁傑微微搖頭,神情愈發嚴肅,說道:“陛下,臣理解您對武氏家族的深厚情誼。然而,陛下肩負著天下蒼生的福祉,承載著武周江山的未來。皇位傳承,需以大局為重,以江山社稷為本。若因私情而不顧天下大義,恐日後會引發諸多隱患。陛下千秋之後,若立子為嗣,陛下便可配享太廟,永受後世子孫的香火祭祀。從古至今,太廟祭祀皆遵循嚴格的宗法製度,臣從未聽聞有姑母能入侄子太廟之事。這並非隻是簡單的禮儀規製,而是關乎陛下身後之名與武周傳承的大事啊。”
    武則天聽後,心中一震,臉上露出思索的神情。狄仁傑見狀,趁熱打鐵,接著說道:“陛下開創武周,功績卓著,已然名垂青史。然而,欲使武周江山長治久安,傳承萬代,選擇合適的繼承人乃是重中之重。民心所向,乃是治國理政的根基。李唐傳承數百年,在百姓心中根基深厚,立李顯為嗣,可順乎民心,讓天下百姓安心,穩固我武周的統治根基。如此,陛下的千秋偉業才能得以延續,武周才能在曆史的長河中長久昌盛。”
    武則天輕輕咬了咬嘴唇,說道:“狄愛卿,你所言句句在理,猶如重錘敲擊在朕的心上。隻是此事太過重大,朕一時之間難以決斷。朝堂之上,支持武氏家族與支持李顯的大臣各執一詞,爭論不休。朕若貿然做出決定,恐怕會引發朝中的動蕩,這也是朕所擔憂的啊。”
    狄仁傑趕忙說道:“陛下,正因如此,陛下才更應盡快做出決斷。如今朝堂之上,因繼承人之事議論紛紛,人心浮動。若不盡快明確繼承人,恐生變故。陛下聖明,當以大局為重,為武周的千秋萬代著想。選擇李顯為嗣,不僅能使朝廷上下人心穩定,更能昭示陛下的聖德與遠見,讓天下百姓皆頌陛下的英明。至於朝中大臣們的不同意見,陛下可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相信大臣們也會以江山社稷為重,服從陛下的決定。”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武則天抬起頭,看著狄仁傑,眼中流露出一絲無奈與疲憊,緩緩說道:“狄愛卿,你對朝廷的忠誠,朕深感欣慰。隻是這等大事,朕需慎重考慮。你先退下吧,容朕再細細思量。朕也希望能找到一個萬全之策,既不辜負武氏家族,又能確保武周的江山穩固。”
    狄仁傑心中雖有些無奈,但他明白,此事急不得。他再次跪地行禮,說道:“陛下三思,微臣隻盼陛下能做出對武周最有利的抉擇。微臣告退。”說罷,他緩緩退出宮殿,腳步略顯沉重。
    待狄仁傑離開後,武則天獨自坐在龍椅上,陷入了深深的沉思。她的目光透過宮殿的窗戶,望向那陰霾密布的天空,思緒如亂麻般交織在一起。狄仁傑的話如重錘般一下下敲擊著她的內心,讓她不得不重新審視自己的想法。
    “難道朕真的要放棄武氏家族,將皇位傳給李顯?可武氏家族追隨朕多年,為朕出生入死,朕又於心何忍?但狄仁傑所說的也不無道理,民心所向,太廟祭祀,這些都是關乎武周未來的大事。朕究竟該如何抉擇?”武則天喃喃自語,心中的糾結愈發深刻。
    此時,殿外突然傳來一陣震耳欲聾的雷聲,仿佛要將這壓抑的天空撕裂。武則天微微一震,仿佛這雷聲也震動了她內心的天平。她深知,自己必須盡快做出決定,否則武周的未來將充滿變數,陷入萬劫不複之地。
    在接下來的幾日裏,武則天陷入了沉思之中。她反複權衡著立李顯與立武氏子弟為嗣的利弊。她想起了李顯,那個曾經被自己廢黜又重新召回的兒子,這些年的經曆讓他成熟了許多。如果立李顯為嗣,或許真的能順應民心,讓武周的統治更加穩固,百姓安居樂業。
    然而,當她想到武三思等武氏子弟,心中又不免有些猶豫。他們對自己的忠誠,對武周的付出,曆曆在目。武氏家族在朝中也有一定的勢力,如果處理不好,也可能引發內亂,讓武周陷入動蕩之中。
    一天夜裏,武則天難以入眠,她起身在寢宮內踱步。月光透過窗戶灑在地上,宛如一層銀霜。她望著月光,心中默默思忖:“朕這一生,曆經無數風雨,才開創了武周。如今在這繼承人的問題上,絕不能犯錯。到底該如何抉擇,才能讓武周的江山永固,讓百姓安居樂業?難道真的沒有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嗎?”
    就在這時,她想起了自己年輕時的雄心壯誌,想起了一路走來的艱辛與不易。她深知,自己的這個決定將影響武周的未來走向,必須謹慎再謹慎。
    經過幾日幾夜的深思熟慮,武則天的心中漸漸有了傾向。但她仍未下定決心,她覺得還需要更多的時間來權衡,也需要觀察朝堂和民間的反應。
    而朝堂之上,大臣們也在密切關注著武則天的動向。支持李顯的大臣們希望狄仁傑的諫言能打動武則天,盡快確立李顯的太子之位,他們私下裏紛紛議論,期盼著武周能迎來一個穩定的傳承。
    “狄大人此次諫言,可謂是句句切中要害,希望陛下能聽進去,早日立李顯殿下為太子,這樣朝堂也就安穩了。”一位大臣說道。
    “是啊,李顯殿下仁厚善良,若能繼承大統,必能讓武周延續輝煌。”另一位大臣附和道。
    而支持武氏家族的大臣們則擔心武則天會聽從狄仁傑的建議,他們也在暗中謀劃,試圖尋找機會向武則天表達武氏家族繼承皇位的優勢。
    “不能讓狄仁傑的話影響陛下的決定,我們得想個辦法,讓陛下知道武氏家族才是最適合繼承皇位的。”一位支持武氏的大臣皺著眉頭說道。
    “沒錯,我們可以聯名上書,向陛下陳述武氏家族對武周的貢獻,以及武三思大人的才能。”另一位大臣提議道。
    整個武周朝廷,都在等待著武則天的最終決定。這個決定,如同懸在眾人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讓人忐忑不安。而武則天,也在這艱難的抉擇中,承受著巨大的壓力,她深知,自己的這一決定,將成為武周曆史的轉折點,決定著這個王朝的興衰榮辱。
    喜歡武則天生死之間的不凡曆程請大家收藏:()武則天生死之間的不凡曆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