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4章 李旦退讓-朝堂風雲起
字數:5976 加入書籤
在權力交織、暗潮湧動的大唐朝堂,李旦身處風暴中心,肩負著扭轉乾坤的重任。接下來的幾日,在張柬之和狄光遠的全力協助下,他全身心地投入到至關重要的上表籌備工作中。
清晨,第一縷陽光還未完全穿透王府的窗欞,李旦便已坐在書房的案幾前,麵前堆積如山的典籍,記錄著曆朝曆代的興衰榮辱、權謀鬥爭。這些泛黃的書卷,承載著前人的智慧與教訓,成為李旦探尋治國理政之道、為上表尋找堅實依據的寶庫。張柬之和狄光遠也早早趕來,三人一頭紮進這浩如煙海的古籍之中。
張柬之,這位曆經宦海沉浮、深諳朝堂之道的老臣,憑借著自己淵博的學識和敏銳的洞察力,在古籍中仔細搜尋著與當下局勢類似的案例。每找到一處,他便如獲至寶,認真研讀,詳細記錄下其中的關鍵要點。他時而緊皺眉頭,時而輕輕點頭,仿佛在與曆史對話,試圖從往昔的紛爭中汲取應對當前困境的智慧。
狄光遠,狄公仁傑之子,繼承了父親的聰慧與果敢。他在一旁協助張柬之,專注於梳理各朝各代因權力爭鬥引發的動蕩,以及那些成功平息紛爭、穩定朝局的舉措。他的目光如炬,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希望能從中提煉出切實可行的策略,融入到他們即將呈遞的上表之中。
李旦則在一旁認真地做著筆記,將兩人找到的有用信息一一整理匯總。他深知,這份上表不僅是對自己政治立場的清晰闡述,更是為大唐未來指明方向的關鍵一步。每一個字、每一句話,都必須經過深思熟慮,確保無懈可擊。
待搜尋告一段落,李旦便親自提筆撰寫上表的初稿。書房內,安靜得隻能聽到筆尖在紙上摩挲的沙沙聲。他神情專注,每寫一句,都要反複斟酌良久。時而停下筆,凝視遠方,陷入沉思;時而又眉頭緊鎖,提筆修改。字裏行間,滿是對大唐江山社稷深深的憂慮,以及對朝堂之上無休止權力爭鬥的無奈與痛心。
“王爺,您看這一段,是否應該再強調一下舉薦大臣的能力和忠誠,讓陛下更加放心?”張柬之指著初稿上的一段文字說道。他的目光中透露出謹慎與關切,深知在這份至關重要的上表中,每一個細節都可能影響到陛下的判斷。
李旦接過,仔細閱讀後,緩緩點頭道:“張卿所言極是。這幾位大臣皆是我大唐未來的希望,是能匡扶社稷、扭轉乾坤的棟梁之才,必須讓陛下充分認識到他們的價值,方能放心委以重任。”說罷,他輕輕拿起筆,在原文上認真地進行修改,每一筆都寫得極為用力,仿佛要將對這些大臣的信任與期望深深烙印在紙上。
狄光遠在一旁思索片刻後,說道:“王爺,除了強調大臣的能力,還可適當提及您對陛下的忠心,表明您的退讓並非是對陛下的不信任,而是為了更好地維護朝局的穩定,避免陷入無休止的權力紛爭之中。如此,或許能讓陛下更深刻地理解您的良苦用心。”
李旦微微一愣,隨即臉上浮現出欣慰的笑容:“狄卿心思縝密,考慮周全。如今陛下身處高位,對各方勢力的態度必然極為敏感。本王確實應該向陛下表明忠心,讓陛下明白本王的一片赤誠之心,一切皆是以大唐江山為重。”說罷,他又在文中添上了幾句情真意切的話語,表達自己對陛下的忠誠與對大唐未來的殷切期望。
就這樣,經過數日日夜不停的反複修改,這份凝聚著三人無數心血的上表終於完成。
李旦輕輕拿起這份沉甸甸的上表,看著那密密麻麻、工整書寫的文字,心中五味雜陳。他深知,這份上表一旦呈遞給陛下,便如同一顆投入平靜湖麵的巨石,將徹底改變自己的命運,也將在大唐的曆史長河中激起千層浪,對大唐的未來產生深遠得難以估量的影響。他深吸一口氣,仿佛要將所有的勇氣與決心都匯聚在這一刻,目光堅定地望向窗外的天空,默默祈禱著大唐能在這場風雲變幻的權力博弈中,走向繁榮昌盛的未來。
此時,陽光透過雲層,灑在王府的庭院中,似乎也在為這份承載著希望與使命的上表注入力量。然而,李旦明白,前方的道路依舊充滿了未知與挑戰,一場更為激烈的政治風暴。
然而,李旦明白,前方的道路依舊充滿了未知與挑戰,一場更為激烈的政治風暴或許正悄然醞釀。
張柬之看著李旦凝重的神情,輕聲說道:“王爺,此表言辭懇切,事理明晰,凝聚了我等的心血與期望。但朝堂局勢錯綜複雜,人心叵測,即便陛下閱覽後有所觸動,恐也會有各方勢力從中作梗。”
李旦微微點頭,目光中透露出堅毅:“張卿所言,本王亦有思量。但事已至此,為了大唐的江山社稷,為了天下蒼生,本王已無退路。哪怕前方荊棘滿途,也定要一試。”
狄光遠抱拳說道:“王爺放心,無論遇到何種艱難險阻,我與張大人定會始終追隨王爺左右,全力以赴應對各方變數。”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李旦欣慰地看著二人,說道:“有二位相助,乃本王之大幸,亦是大唐之幸。接下來,我們需謀劃如何將此表穩妥地呈遞到陛下手中。”
三人圍坐在一起,開始商討上表的呈遞事宜。張柬之分析道:“陛下日常政務繁忙,身邊又不乏佞臣環繞。若貿然呈遞,恐被小人攔截,或是在陛下閱覽前便歪曲表中之意。依微臣之見,需尋一位陛下極為信任,且剛正不阿之人代為呈遞。”
狄光遠思索片刻後說道:“禮部侍郎王方慶大人如何?此人清正廉潔,一向忠心耿耿,且在陛下心中頗有分量。若由他代為呈遞,或許可確保上表順利到達陛下手中,且能如實傳達王爺的心意。”
李旦聽聞,沉思片刻後說道:“王方慶大人確實是個合適的人選。他為官多年,口碑頗佳,對大唐亦是忠心不二。隻是此事重大,還需先探探他的口風,確保萬無一失。”
張柬之點頭稱是,說道:“王爺放心,微臣與王方慶大人平日裏有些交情,明日便去拜訪他,委婉提及此事,觀其態度。”
李旦叮囑道:“張卿前去,切不可過於急切,需旁敲側擊,探清他的真實想法。若他有絲毫猶豫,切不可強求,以免走漏風聲。”
張柬之應道:“王爺所言極是,微臣定當謹慎行事。”
第二日,張柬之精心準備一番後,前往王方慶府邸。二人在書房中相見,寒暄過後,張柬之不動聲色地將話題引向朝堂局勢。張柬之感慨道:“如今朝堂之上,各方勢力明爭暗鬥,陛下雖聖明,但難免會被一些瑣事蒙蔽雙眼。我等身為臣子,憂心不已啊。”
王方慶微微皺眉,說道:“張大人所言甚是。近日來,我也深感朝堂氣氛愈發緊張,長此以往,恐對大唐江山不利。不知張大人今日前來,是否有何良策?”
張柬之見王方慶態度誠懇,便試探著說道:“實不相瞞,近日我與李旦王爺為了朝堂安穩,費盡心思。王爺更是親自撰寫了一份上表,旨在為陛下排憂解難,穩定朝局。隻是這上表呈遞之事,頗為棘手,不知王大人可有什麽想法?”
王方慶聽聞李旦親自撰寫上表,神情微微一動,問道:“王爺一片赤誠之心,令人敬佩。隻是不知這上表內容究竟為何?”
張柬之見王方慶並未直接拒絕,心中暗喜,於是將上表的大致內容,略去一些關鍵細節,向王方慶講述了一番。王方慶聽完,沉思良久,緩緩說道:“王爺此舉,實乃為大唐著想。若能讓陛下知曉王爺的心意,或許真能化解一些朝堂危機。隻是此事重大,容我再考慮考慮。”
張柬之見王方慶沒有當場答應,也不便強求,便說道:“王大人慎重考慮也是應該的。此事關係到大唐的未來,還望王大人早日給我答複。”
從王方慶府邸出來後,張柬之立刻趕回王府,將與王方慶交談的經過詳細告知李旦。李旦聽完,說道:“王方慶大人處事謹慎,他需要時間考慮,也是情理之中。我們隻需耐心等待,切不可催促。”
數日後,王方慶派人送來消息,邀張柬之再次前往府邸。張柬之趕到後,王方慶一臉嚴肅地說道:“張大人,經過幾日深思熟慮,我決定助王爺一臂之力,代為呈遞上表。隻是此事風險極大,一旦泄露,我等皆有性命之憂。”
李旦退出長生殿,此時的長生殿早已不是武則天理政之所,而是李顯偶爾休憩之地。他心中雖仍有些忐忑,但更多的是一絲希望。他深知,此次機會來之不易,若想真正改變朝堂局勢,還需與張柬之、狄光遠等人繼續謀劃,督促舉薦之人做出成績,贏得陛下信任。
回到王府,張柬之和狄光遠早已焦急等待。見李旦回來,兩人趕忙迎上前詢問情況。李旦將麵聖經過詳細告知二人,原來,李顯看了李旦的上表後,態度頗為冷淡,隻是淡淡地說會酌情考慮,便讓李旦退下了。
張柬之聽後,眉頭緊鎖,說道:“陛下如今似乎對朝堂爭鬥之事有些倦怠,又或者是對王爺有所猜忌,才會如此態度。看來我們的計劃,要麵臨更多阻礙了。”
狄光遠也一臉憂慮:“如今陛下親信韋後,韋後野心勃勃,與武氏殘餘勢力暗中勾結,朝堂局勢本就複雜。王爺此舉,恐怕觸動了某些人的利益,他們必定會從中作梗。”
李旦神色凝重地點點頭:“我也料到會有這般艱難。但為了大唐江山,絕不能就此放棄。我們需另想辦法,爭取讓陛下重視此事。”
張柬之沉思片刻,說道:“或許我們可以聯合朝中一些正直且有影響力的大臣,共同向陛下進言。如此一來,或許能引起陛下的重視。”
狄光遠卻有些擔憂:“此舉雖好,但那些大臣們畏懼韋後和武氏勢力,未必敢輕易與我們站在一起。稍有不慎,反而會讓我們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
李旦目光堅定地說:“哪怕隻有一絲希望,也值得一試。我們先暗中聯絡那些平日裏對朝堂亂象有所不滿的大臣,探探他們的口風。隻要能說服幾位關鍵人物,便有機會成事。”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於是,三人立刻開始分頭行動。張柬之利用自己在朝中多年的人脈,秘密拜訪那些有望爭取的大臣。他言辭懇切地向他們說明當前朝堂的危機以及李旦上表的意圖,試圖喚起他們的責任感。然而,大多數大臣都顧慮重重,不敢輕易表態。
就在眾人感到有些沮喪之時,一位名叫宋璟的大臣表示願意支持他們。宋璟為人剛正不阿,一直對韋後和武氏勢力的所作所為極為不滿。他的加入,讓李旦等人看到了一絲曙光。
隨著宋璟的加入,又有幾位大臣在深思熟慮後,也決定站在李旦這一邊。眾人商議後,決定聯名向李顯再次上奏,詳細闡述朝堂權力失衡的危害以及整頓朝綱的緊迫性。
這份聯名奏章呈遞上去後,李顯起初並未在意。但韋後看到奏章後,心中警覺起來。她深知,若讓李旦等人的計劃得逞,自己和武氏勢力的地位必將受到威脅。於是,她在李顯耳邊不斷吹風,說李旦等人結黨營私,意圖不軌。
李顯聽了韋後的話,心中不免起了疑慮。他再次仔細查看那份聯名奏章,越看越覺得李旦等人的舉動背後似乎隱藏著什麽不可告人的目的。
幾日後,李顯下詔,斥責李旦等人不該私下串聯大臣,幹預朝政,並將李旦舉薦的幾位大臣降職外放。李旦、張柬之等人得知此消息後,心中悲憤不已。
張柬之怒不可遏地說:“陛下如今被韋後迷惑,是非不分。如此下去,大唐江山危矣!”
狄光遠也滿臉無奈:“如今局勢對我們極為不利,王爺,我們該如何是好?”
李旦深吸一口氣,強壓下心中的憤怒和無奈,說道:“事已至此,不可衝動。陛下如今對我們已有猜忌,若我們再有過激舉動,隻會讓情況更糟。我們暫且蟄伏,等待時機。”
然而,韋後和武氏勢力並未打算就此放過李旦等人。他們暗中謀劃,企圖給李旦等人安上一個謀逆的罪名,將他們徹底鏟除。朝堂之上,暗潮洶湧,一場更大的風暴正悄然降臨,而李旦等人又將如何在這危機四伏的局勢中,為大唐的未來尋找一線生機呢……
喜歡武則天生死之間的不凡曆程請大家收藏:()武則天生死之間的不凡曆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