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0章 線路
字數:3214 加入書籤
由於這種生意利潤極大,幾個奴隸就可以換到價值不菲的絲綢、棉布、瓷器,將這些貨物轉手賣到君士坦丁堡,利潤能翻五倍不止。絲綢在波斯貴族的手腕間流轉,瓷器陳列在威尼斯官員的展櫃上。
而鐵鏈上綁著的奴隸,成為了一串賬本上的數字。
很快就有越來越多的阿拉伯人投入到了這場生意之中,甚至出現了專門繁育這種奴隸的情況。
隨著印度洋航線對大明與越來越重要,大明海軍加大了對航線的巡邏和保護。
...
應天,東宮。文華殿。
朱雄英正在和幾位六部官員在殿中商量事情,隻見殿中地上鋪著一張巨大的地圖,上邊將目前大明境內,以及所有關聯的地方,都標注的清清楚楚,包括河流山川、城市村鎮,礦物分布等。
大殿之中的官員依次有戶部侍郎楊靖、兵部侍郎沈溍、寶司侍郎周肅、工部侍郎秦逵、以及宋儀、姚廣孝幾人,都在地圖上比比劃劃,相互發表著意見。
這些人都是各自部門的二把手,將來最起碼都是尚書級的官員,每人都是才華橫溢之輩。
楊靖率先發表意見,他手中拿著一個木棍,對著江南這個片區劃了一圈兒,說道:“諸位,下官還是堅持這個意見,江南地區是賦稅重鎮,依賴漕運嚴重,損耗極大,從這裏修建一條鐵路對目前的大明來說,利益最大,可成為第一選擇。”
兵部侍郎沈溍搖頭,指著北平方向說道:“江南產糧重鎮不假,可多年來漕運已然十分便利,稱不上是最優級,相反從京師到北平的這一條幹線更為要緊!”
“一來一旦邊疆有變,可飛速馳援,戰時運兵,平時運民,溝通南北,不亞於京杭運河!”
工部侍郎秦逵顯然不支持這個意見,說道:“沈大人,這京北幹線全長少說也有兩千四百裏路,這得需要多少人?多長時間,鐵路一事,剛剛推行,應由簡入難,上來就搞這麽大的工程,有些風險!”
寶司侍郎周肅也有不同意見,說道:“秦大人,這江南糧道幹線也不簡單啊,這裏長度雖短,可水網密布,農田密集,實際難度可不比京北幹線小啊!”
“那你說怎麽辦呐!”
“這不是還在商量嗎!”
朱雄英坐在主位之上,看著這四個人竟然意見都不統一,一個頭兩個大,實在是受不了了,於是說道:“諸位大人,不必吵了,施工難度諸位不必擔心,隻要不是天險,平常小山小河的不成問題。姚先生,你發表一下意見吧!”
四位侍郎看朱雄英詢問姚廣孝的意見,心中多少有幾分不滿,東宮所屬到是知道姚廣孝的本事和地位,可這四位正兒八經是正三品的官員,手中攥著的都是大權,對姚廣孝這樣一個出身方外之人,指點朝政總覺有些不適。
但姚廣孝神色自若,拱手說道:“諸位大人的顧慮,太子殿下也都明白。眼下要務是選一處易行之地,迅速展開試點,積累經驗,再圖其他。”
“依我之見,還是先試點江南糧道一線為好,一來此處人口密集,勞力充足,二來距離流金城較近,可節省時間成本,三來,目前流金城到南京段的鐵路,就是按此方案鋪設的,可繼續東去。四來,此條鐵路不僅可以運糧,還可以溝通應天於海外,彌補京師到港口的陸路不足。”
姚廣孝口若懸河,滔滔不絕,總體思想為支持江南糧道這個方案。
這點獲得了楊靖的認同,心想,這和尚還算是有幾分見識。
這時候,朱雄英走下高台,說道:“諸位大人的心思我都明白了,江南糧道一線,是我大明經濟命脈,而京北幹線一段,是為了軍事剛需,依我之間,你們現在迅速分成兩組,將這兩個方案,所需要的錢糧、工匠、勞工、時間,以及工程難點,都計算出來,我們在做衡量!”
“屆時,我們也能看的更加清楚一些!宋儀,你在此處,隨時接受調動,若是諸位大人有工程上的問題,你好妥善解答。”
“姚先生,你協調各方,為諸位大人解決難點!”
“來人,取來書案,筆墨紙硯。準備好茶水殿下,好好伺候諸位大人。”
幾位大人一聽,是這麽個理兒,不算賬,永遠也不知道到底哪條線路的利益更大,性價比更高,不如就粗略一算,兩相對比,就知道了。
隨後,大殿中的眾人,包括朱雄英,都參與到這項計算之中了。國家工程,這是一筆十分龐大的數目,所需要的人力物力甚巨。
眾人從早上,一直計算到日影西斜,終於將兩條線路的大概用度給算出來了。
戶部侍郎楊靖率先出來說道:“殿下,按江南糧道的線路,應天至鎮江、至常州、至蘇州、至鬆江一線。全長約五百二十裏,用鐵方麵,鐵軌用鐵、橋梁用鐵、其他輔助性用鐵共計1335萬斤。需征調民夫15萬人,用時一年半,需用銀錢約80萬兩,糧食200萬石。”
這些數字組合在一起,不亞於再進行一場北伐戰爭,實際上,修鐵路這個事兒他並不容易,並不是說心血來潮,下個聖旨,等個兩年就修好了。
這其中需要協調大量的人力物力,這都是目前朱雄英需要考慮的。
朱雄英聽完這些數字,並沒有很驚訝,反而是十分平靜,說道:“既然成本說完了,說一說收益吧!”
國家費勁巴拉修一條鐵路,可不是為了過家家的,是要帶來巨大的效益的。
“是,殿下!”楊靖展開了另外一卷卷軸,開始說道:
“首先,時間方麵,以前蘇州運糧至南京,需要2030天,鐵路可將其時間壓縮到一兩天,還不受天氣影響。”
“其次,從此之後運糧損耗將大幅度減少,粗略估算,每年至少從損耗中節省60萬石,直接充實國庫!”
“另外,鐵路的出現,必將帶動蘇杭,甚至整個江南的商業經濟,將會有更多的產品輸送到海外,直接增加國家稅收。臣預計,這條鐵路不出五年,就可收回建設成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