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1章 大明活力
字數:3213 加入書籤
“這還是臣隻說了經濟的幾個明顯的方麵!總之,這條鐵路十分有必要。”
簡直是太有必要了啊,這條鐵路如果建成,將會對軍事、國防、財政、經濟、行政、治理、社會民生多個方麵,產生極大的影響。
首先就是政令傳達和監察的效率一定提升了吧,對地方上的掌控力也就更大了吧,江南還能有大族敢鬧事兒?禁衛軍一天就開到你鼻子上,你鬧一個試試?
朝廷對江南的掌控力將大大加強。
後續的維護成本每年也花不了一萬兩銀子,這買賣怎麽看,怎麽劃算。
這條鐵路的建設成本並不是十分大的挑戰,更大的挑戰是京北鐵路,京北鐵路全長約2100公裏,需要50萬勞工,建設整整三年。耗費銀兩約200萬兩,糧食1600萬石,用鐵6000萬斤。
沿途經過應天、鳳陽、徐州、濟寧、濟南、天津、北平,年維護成本大概5萬兩白銀。
但產生的巨大收益也是明顯的,軍事上,可以保障北境安全,加強北方的聯係,後續移民,南糧北運等,都是巨大的收益,而且這種收益無法用金錢來衡量。
但光損耗方麵,節省的糧食每年當節省稅糧五十萬石,軍糧上百萬石。而且北方的棉花,煤炭等原材料的運輸成本將大大下降。
這個工程就不是隨隨便便就可以搞的了,這將是大明建國以來,不亞於都城修建、大運河疏浚的大工程。
經過東宮數日的爭執和討論,最終的呈現給朱標的方案是這樣的,先修建應天至徐州的這段鐵路,此段鐵路約五百多裏,地勢較為平坦,可進行全力優先修建。
隨後在雙段同時開工,預計五年內,實現兩條鐵路全部貫通。
為什麽選擇應天到徐州這邊優先修建呢,因為鐵礦,徐州有一座超級大的鐵礦,名為利國鐵礦,這個鐵礦早在秦漢時期就開始開采,可承擔大量的工程用鐵。
另外這段路的難度較低,可通過這段路,積累工程經驗。
其實有一個地方離應天很近,隻有百餘裏,名為當塗鐵礦,這裏的產量會更高,可這裏離朱元璋的孝陵很近,將會破壞皇陵風水。大規模開采,將會承擔較大的輿論壓力,僅能部分開采。
朱標拿到方案之後,又跟八部尚書,殿閣大學士等眾多官員,商討了足足半月,最終將方案確定了下來。
應天到徐州這段鐵路的總工程師被工部侍郎秦逵收入囊中。
朱標發布聖旨,昭告天下: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
朕臨禦以來,仰承天眷,四海漸臻康阜,九州日見昌明。方今新政初啟,百廢待興,世間新物迭出,實乃國運昌隆之兆。朕自登基,常懷敬畏,本欲與民休息,不興土木之役。然鐵路一事,貫通南北,關乎國計民生,實乃社稷之命脈、黎元之福祉。若能暢行,可利轉輸、便軍餉、通政令,惠及千萬生民,故雖知勞煩,亦不得不舉。
為統籌鐵路興建諸事,特詔命臨時設立鐵路督辦總局,專司鐵路規劃、營造、調度之職。茲任命秦逵為總辦欽差大臣,總覽鐵路一切事務,節製相關官民。特賜秦逵專權:凡三品以下官員有阻撓鐵路工程、貪墨舞弊者,可行緝捕之權;五品以下官員若抗命不遵、貽誤大計,著即有先斬後奏之權,以肅綱紀。
鐵路興建,乃國家百年大計,非一人一戶之事,實係大明興衰。自今往後,各省府州縣官員、士農工商人等,皆須協力同心,共襄盛舉。凡鐵路所經之處,若有侵占田宅、妨害利益者,朕已飭令戶部與總局詳定補償之製,務使民不失所,各得其所。任何人等,不得借故阻撓、尋釁滋事,違者依律嚴懲,絕不寬貸。
願爾等臣民深明大義,體朕愛民強國之心,踴躍支持,鼎力相助,使鐵路早成,惠及四方。朕躬與天下百姓,共盼大明江山永固,社稷繁榮,萬代昌盛。
欽此。
隨著這封聖旨下達到大明的各州縣,世界上第一個鐵路工程就這麽如火如荼的開展起來了,流金城迅速在各地有鐵礦,且交通便利的地區,興建煉鐵工廠,廣招民工開采煉鐵。
另外撥出地方衛所軍士十萬,以助力鐵路修建。
大量的人力物力被投入了進去,這導致有些地方的田地勞動力不足,幸虧有很多黑奴被輸送到大明來,彌補了這一點兒。
為了控製輿論需求,朱雄英迅速在大明各省,都建立了省報,以為了宣傳國家政策、教授農業知識,宣傳民族思想等。
一股活力,正在華夏大地上迸發。
...
轉眼,時間已經來到了建文三年,也就是原本曆史上的洪武二十四年。
這天,應天繁華的街道中,出現了穿著不凡的祖孫三人。如果有懂行的人看的話,這人群之中,至少有三波人,都是在暗中保護他們。
這正是朱元璋祖孫三人,如今的應天城,比起兩年前,又是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其中變化最明顯的,就是百姓的精神麵貌。如今的大明百姓,麵無菜色,精神抖擻,待人友善。
道路兩旁的店鋪、沿街叫賣的小攤小販,都在賣著以前沒有的吃食。
“大孫,有沒有想吃的,整點兒紅薯幹吃吃怎麽樣?”朱元璋看著百姓如今的精神麵貌,那是由衷的高興,他老人家可是見過前元百姓過得有多麽苦的。
朱雄英搖了搖頭,說到:“爺爺,要不找個酒館兒喝兩盅?”
朱元璋一聽,更欣喜了,連連點頭,說道:“好啊好啊,咱看哪家就不錯,咱已經聞到他家的酒香了!”
朱標看著這祖孫二人,實在是拿他們兩個沒辦法,於是也抬腳走了進去,如今的朱標身上,又多了幾分深沉與威嚴,這並不是他刻意為之,而是長久的環境中熏陶出來的氣質。
店小二一看這祖孫三人相貌不凡,這三位一進來坐下,周圍的桌子都被魁梧大漢坐滿了,當下不敢小覷,仔細的上前伺候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