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 英雄好漢

字數:8999   加入書籤

A+A-


    【兄弟們,月底今日五連更】
    江寧說出“國子監”三個字的時候,可把一旁的李邦華和楊鶴驚到了。
    國子監乃大明最高學府,在裏邊讀書的,不是官家子弟,就是飽讀詩書的才子,那可是文人心中的聖地。
    此刻,江寧卻打算拉他們進軍營,簡直如同抓壯丁。
    楊鶴當場就急了,說道:“江大人,這麽幹是不是不妥啊?
    您這樣,朝堂上的文官還不得徹底炸了鍋?”
    江寧冷冷一笑,道:“天塌不了,就算真塌了,還有皇上幫咱們頂著呢,就這麽幹!”
    隨後,楊鶴簽下文書,蓋上官印,江寧和李邦華起身告辭。
    走出吏部衙門後,李邦華笑著調侃:“江大人,都說兔子不吃窩邊草,您這可倒好,簡直是摟草打兔子,不分高低遠近呀!”
    江寧一臉疑惑,問道:“何出此言?”
    李邦華笑著解釋:“江大人,剛一見麵,您就把楊大人的兒子送進軍營,你這不妥妥是在坑自己人嘛!”
    江寧沒好氣地罵道:“放屁!
    我這是給楊大人他兒子謀個好出路,怎麽能叫坑人呢?”
    李邦華笑著打趣道:“楊大人的兒子楊嗣昌,老夫也有所了解,確實是個有才能的人。
    楊大人如今貴為六部尚書,再進一步便是入閣拜相了。
    就算楊大人自己沒這機緣入閣拜相,怕也是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兒子身上。
    可如今,他兒子卻被江大人您拉進軍營,走上武將之路,這對楊大人來說,不就跟要了他老命似的嘛!”
    江寧不由搖頭歎息,心中暗自感慨,大明“文貴武賤”的觀念早已根深蒂固,想要說服這些文人投身軍伍,著實困難重重。
    自己一直以來大力提升武將地位,然而,人們心中的成見猶如一座巍峨大山,難以輕易撼動。
    看來,往後得加大力度,全方位提升武將地位,才有可能改變這一局麵。
    隨後,江寧與李邦華匆匆返回京營。
    一到營地,江寧便迅速簽下相關公文,蓋上官印。
    接下來,江寧與李邦華又就諸多事宜仔細商討了一番,二人相談甚歡,不知不覺一直談到深夜。
    江寧索性便沒有回府,第二日天還未亮,他簡單洗漱之後,便和李邦華一同前往皇宮,準備上朝。
    朝堂之上,文武官員分列兩旁,朱由校穩坐龍椅。
    待眾人行禮完畢,朱由校鄭重宣布修建大明英烈祠一事,並命人將自己刻好的“英烈千秋”牌匾抬了上來。
    這一舉動,讓一眾武將激動得眼含熱淚,然而文官們卻個個臉色難看。
    江寧仔細打量,發現就連自己這邊的人神色也不太自然,心中不禁感慨,文武之爭由來已久,實難輕易化解。
    所幸在內閣首輔孫承宗的帶領下,眾人還是勉強應承了此事。
    隨後,朱由校下旨,命定遠侯鄧文明負責修建大明英烈祠,選址定在京郊。
    同時下旨,以後春秋兩季,天子將率領百官前往英烈祠進行祭祀,且按照皇家標準進行祭祀。
    此言一出,頓時有不少文官跳出來反對,他們表示祭祀可以,但絕不能按照皇家禮儀標準進行。
    眾人心裏都明白,這些文官無非是擔心武將地位因之提高,從而威脅到文人的勢力。
    尤其以楊漣、左光鬥二人反應最為激烈。
    江寧見狀,也隻好咬著牙硬著頭皮應對。
    他與二人展開激烈辯駁。
    楊漣冷聲說道:“自古以來,武將禍亂天下者不在少數,臣以為陛下不可按照皇家禮儀標準,對英烈祠進行祭祀,此舉是在助長武將氣焰。”
    江寧立刻反駁道:“陛下體恤將士,此乃彰顯天子聖明之舉。
    大明的江山,是無數功臣拋頭顱、灑熱血換來的,大明怎可忘記他們的功績?
    用皇家禮儀標準祭祀,又有何不可?
    難道這都使不得了?”
    楊漣辯駁道:“若是按照皇家禮儀標準祭祀英烈祠,到時武將各個以此為榮,勢必激發他們的好戰之心,掀起大戰。
    要知道,國家窮兵黷武、便是百姓之苦。
    國雖大,好戰必亡啊!”
    江寧冷哼一聲,反駁道:“楊大人此言差矣!
    天下雖平,忘戰必危。
    更何況,如今遼東建奴頻繁進犯大明,西南亦有大戰一觸即發之勢,難道此刻便要讓將士們刀槍入庫、馬放南山嗎?
    還是說楊大人假公濟私,擔心武將地位提升,兵權便與文官無關了?”
    江寧這話,可謂是撕開了文臣清流的最後一塊遮羞布。
    楊漣氣得臉色通紅,這時左光鬥一臉正色地說道:“江大人,你這是在詭辯!”
    左光鬥一臉激動地說道:“江大人,你一味地向陛下進言,提升武將地位,難道就不怕將來武將失控,禍亂天下嗎?
    唐朝藩鎮之亂,可謂是曆曆在目啊!”
    左光鬥這話,無疑是戳中了皇權的軟肋。
    但江寧又怎會沒有準備,當下決定祭出自己的殺招,‘摻沙子’。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隨後,他一臉鄭重地朝著左光鬥鞠了一躬,說道:“左大人言之有理,聖人有雲,文武雙修,方為王道。
    既然如此,臣請陛下下旨,挑選文臣學子進入軍營,擔任軍官。”
    此言一出,朝堂瞬間炸開了鍋。
    文官們交頭接耳,滿臉驚愕與不滿,紛紛對江寧此舉表示質疑。
    而武將們則麵麵相覷,似乎對這突如其來的提議有些摸不著頭腦。
    坐在龍椅上的朱由校,眼中閃過一絲思索,他微微皺眉,顯然也在權衡這一提議的利弊。
    一時間,朝堂上的氣氛緊張得如同繃緊的弓弦,仿佛下一秒就要斷裂。
    朱由校聽完,若有所思地點了點頭,讚道:“講得好,文武雙修方為王道。
    既然如此,便依愛卿所言,挑選文臣士子進入京營,擔任軍官。”
    此言一出,朝堂上頓時一片嘩然。
    文官們紛紛露出驚愕與憤懣之色,交頭接耳之聲此起彼伏。
    他們本就對武將地位提升一事極為抵觸,如今聽聞還要派自家子弟投身軍營,這簡直是難以接受。
    武將們則麵露驚喜,雖說對這突如其來的決策有些意外,但心中卻暗暗期待著文人軍官能為軍隊帶來新的氣象。
    江寧暗自鬆了口氣,他深知此舉定會觸動文官集團的利益,但為了打破文武之間的隔閡,提升軍隊整體素質,這是必要的一步。
    他偷眼瞧了瞧楊漣、左光鬥等人,隻見他們麵色鐵青,眼中滿是不甘與憤怒。
    江寧知道,接下來自己恐怕要麵臨文官們更加猛烈的反擊了,但箭在弦上,不得不發,他已做好了應對一切的準備。
    這時,定遠侯鄧文明站了出來,開口說道:“怎麽著?
    左大人和楊大人不說話了?
    若二位大人一心為公,不妨將家中有功名在身的子弟送入軍營,也好讓他們為國出力,也好全臣子之本分。”
    江寧也趕忙幫腔道:“定遠侯言之有理。
    就在昨日,吏部尚書楊鶴楊大人已簽下公文,將他的兒子楊嗣昌調入軍營擔任軍官,楊大人此舉,堪稱表率啊!”
    朝堂上眾人聽聞,目光紛紛投向楊鶴,有敬佩的,有驚訝的,也有不少人心中暗自揣測。
    楊鶴麵色微微泛紅,既有為兒子前途擔憂之色,又隱隱帶著一絲大義凜然。
    左光鬥和楊漣的臉色此刻猶如調色盤般精彩,滿是難以置信。
    二人皆是一臉驚愕地盯著楊鶴,心中忍不住大罵:楊鶴啊楊鶴,你好端端的湊什麽熱鬧?
    你兒子想謀個前程,想走文官之路也好,想為百姓做事也罷,你自個兒安排便是,何苦非要把他送去,跟江寧這個“攪屎棍”攪和在一起!
    這兩人氣得七竅生煙,原本他們在朝堂上據理力爭,想抵製武將地位提升,沒想到楊鶴這一出,直接打亂了他們的陣腳,讓他們在這場爭論中愈發被動。
    楊漣此刻徹底暴怒了,對於楊鶴這種背叛文官陣營的行為,他實在忍無可忍,厲聲質問:“楊尚書,好大的魄力啊!
    竟將兒子送入軍中擔任軍官,簡直堪稱我大明朝的‘英雄好漢’呐!”
    楊鶴冷哼一聲,並不打算回應。
    楊漣不依不饒,繼續發難:“楊大人,你把自家兒子送去軍營,是不是想讓他拜江寧為師?
    還是說你父子二人都拜了江寧為師?
    想要與與這江寧狼狽為奸,禍亂大明朝堂?”
    江寧一陣無語,心說楊漣和左光鬥這倆貨,啥事都能把自己牽扯進來。
    怎料楊鶴依舊一言不發。
    這下楊漣急眼了,自己接連出招,楊鶴居然一招都不接。
    隨即他拱手行禮,啟稟道:“陛下,楊大人為何一言不發?
    還請陛下命他開口。”
    這時朱由校也有些無奈了,隨後開口問道:“楊愛卿,你為何一言不發?”
    楊鶴恭恭敬敬地行了一禮,回稟道:“陛下,臣不屑回答楊大人這番大逆不道之言。”
    楊漣頓時懵了,自己怎麽就大逆不道了?
    楊鶴一臉正色,說道:“臣這便回應楊大人的話。”隨即冷冷地盯著楊漣,說道:“本官既不是什麽英雄,也不是什麽好漢。
    本官將兒子送入軍營擔任軍官,一心隻為公。
    文官也好,武將也罷,皆是大明的臣子,都吃著朝廷的俸祿,楊大人又何必對文武之分如此耿耿於懷?
    至於楊大人說本官將兒子送入軍中,與江大人狼狽為奸,這話從何說起?
    江大人奉命整頓軍營,辦的是朝廷的差事。
    本官見江大人為了整頓軍營,忙前忙後,不辭辛勞,所以才將兒子送入軍營。
    至於楊大人所說的‘英雄好漢’,此乃大逆不道之言論。
    朝堂之上,哪有什麽英雄,哪有什麽好漢,大家都是大明臣子。
    不知楊大人所說的‘英雄好漢’究竟指的是誰?”
    楊漣頓時氣得渾身直哆嗦,伸手指著楊鶴道:“你楊鶴就是個‘英雄好漢’,你兒子楊嗣昌也是‘英雄好漢’!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你們都是同黨”
    隨後又指向江寧,“你江寧也是‘英雄好漢’!還是黨魁”
    江寧一陣無語,自己一句話都沒說,怎麽就成“英雄好漢”了,還是黨魁?
    楊鶴冷笑一聲,說道:“楊大人,本官現在就告訴你。
    本官是萬曆三十二年的進士,乃天子門生,為大明朝當差,領大明朝的俸祿。
    至於本官的兒子楊嗣昌,是萬曆三十八年的進士,同樣也是天子門生。
    要說恩師,神宗皇帝便是本官的恩師。
    若論同黨,滿朝文武忠臣皆是本官同黨,但這不包括你楊大人和左大人。
    我們一眾忠臣的黨魁也並不是江大人,皇上才是我們的黨魁”
    楊漣被氣得臉色鐵青,嘴唇顫抖,卻又一時語塞,不知如何反駁。
    滿朝文武見狀,皆麵麵相覷,朝堂氣氛緊張得仿佛能擰出水來。
    此時,坐在龍椅之上的朱由校哈哈大笑起來,隨後笑著說道:“楊愛卿說得好呀,真是感人肺腑、振聾發聵!”
    楊漣激動地以為皇上在說自己,趕忙跪倒在地,說道:“臣多謝陛下誇獎。”
    朱由校臉色一黑,沒好氣地說道:“朕說的是吏部尚書楊鶴楊愛卿,沒說你。
    楊愛卿能夠以身作則,將他的兒子送入軍中擔任軍官,實在是百官的表率。
    剛才楊愛卿也說了,滿朝忠君之臣皆為其同黨,朕便是這個黨魁!此事朕認下了。”
    此言一出,朝堂上頓時鴉雀無聲。
    眾人心中皆明白,皇上這是擺明了支持江寧等人提升武將地位的舉措。
    楊漣和左光鬥臉色煞白,滿心不甘卻又無可奈何,紛紛望向鄒元標,希望他能出來說句話,結果鄒元標一言不發。
    而一眾武將則暗暗欣喜,對楊鶴投去敬佩的目光。
    江寧心中也鬆了口氣,知道有了皇上這番表態,接下來推行的諸多事宜或許能順利一些。
    隨即,江寧趁熱打鐵,啟奏道:“陛下,臣打算從國子監挑選學子進入軍營,擔任軍官。”
    聽到這話,滿朝文官隻感覺腦袋“嗡”的一下,仿佛要炸開了。
    剛才楊鶴的一番言論已然足夠震撼,江寧此刻這話,更是像要了文官們的“老命”。
    楊漣和左光鬥二人,此刻也不敢再貿然發聲,畢竟剛剛他們已被懟得啞口無言,就連他們的領頭人鄒元標都沒說話。
    朱由校點了點頭,說道:“朕準了愛卿所奏,允許前往國子監挑選學子進入軍營擔任軍官。”
    怎料這時,鄒元標站了出來,恭敬地拱了拱手,說道:“啟稟陛下,老臣認為此舉不妥。
    國子監乃是大明的最高學府,更是天下學子心中的聖地。
    若讓學子進入軍營擔任軍官,這如何使得?
    豈不寒了天下學子忠君報國之心?”
    官應震此時也趕忙站了出來,開口說道:“鄒老大人此言差矣。
    忠君報國,本就是我等臣子的本分,又怎能以文武來區分呢?
    不妨讓學子們自行選擇,如此如何?”
    鄒元標冷哼一聲,道:“官大人這說的是什麽話?
    難道僅憑你一人,就能代表國子監所有的學子了?”
    官應震也毫不示弱,回懟道:“那鄒老大人恐怕同樣代表不了國子監所有學子!”
    眼見兩人僵持不下。
    朱由校趕忙出麵調和,說道:“就由江愛卿前往國子監挑選學子進入京營,擔任軍官。
    一切采取學子們的自願”
    眼見皇帝已然發話,眾人也就不再爭論了。
    喜歡天啟朝第一攪屎棍請大家收藏:()天啟朝第一攪屎棍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