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8章 列祖列宗

字數:6996   加入書籤

A+A-


    就這樣,不知過了多久,朱由校深深地歎了一口氣,緩緩站起身來。
    看向李若璉說道:“李愛卿,你去找方正化,就說朕有賞賜,他自會知道該怎麽做。”
    李若璉聽聞,趕忙放下手中茶杯,哆哆嗦嗦地領旨,而後顫顫巍巍地往殿外走去。
    來到方正化身旁,守在殿外的方正化見李若璉這般模樣,一臉疑惑地開口問道:“李大人,你這是怎麽了?”
    此刻李若璉笑得比哭還難看,開口說道:“方公公,皇上有旨,說有賞賜,讓我來找您。”
    方正化聞言,點了點頭。
    不一會兒,一名小太監端來一個托盤,上麵蓋著紅布。
    看到托盤,李若璉緊張地吞了口唾沫,心中暗自哀歎,覺得自己今天怕是要命喪於此了。
    不過想想能跟隨江大人這一年多,辦了那麽多事,自己也算風光過了。
    他剛想開口,隻見方正化一把揭開紅布,裏麵竟全是金元寶。
    李若璉看著滿滿一托盤金元寶,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隨即轉頭望向方正化。
    方正化微微一笑,說道:“李大人,接著呀,這可是皇上賞賜的,難道你不想要?”
    李若璉趕忙顫顫巍巍地接過金元寶。
    隨後,方正化安排方孝忠先送李若璉出宮。
    …………
    此時,禦書房內朱由校一臉落寞地看向江寧,說道:“江兄,陪朕走一趟。”
    江寧默默點了點頭。
    緊接著,朱由校邁步向殿外走去,方正化趕忙上前,小心翼翼地為他披上披風。
    朱由校轉頭對方正化說道:“方大伴,你跟著便好,朕信得過你。
    至於其他人,都別讓跟著了。”
    方正化趕忙點頭稱是。
    隨後,朱由校領著江寧和方正化朝外走去。
    一路上,三人皆沉默不語。
    江寧心中有些疑惑,實在猜不透朱由校究竟要帶自己去哪裏。
    然而,走著走著,竟來到了太廟。
    江寧見狀,眉頭微皺。
    就在此時,朱由校轉頭,吩咐身旁的方正化:“方大伴,你去讓打掃太廟的小太監們都撤出去,朕要在太廟裏和江兄待一會兒,到時你親自守在門外。”
    方正化趕忙領命而去。
    不多時,一群正在打掃太廟的小太監便匆匆離開了。
    朱由校這才領著江寧走進太廟,方正化隨即輕輕關上殿門,守在門外。
    朱由校轉過頭,目光望向江寧,伸手輕輕拍了拍他的肩膀,緩緩說道:“江兄,今日朕有些事要告訴你。
    不過,你聽完之後不要震驚,記在心裏就行了。”
    江寧聞言,神情立刻變得嚴肅起來,鄭重地點了點頭。
    他心裏明白,朱由校接下來要說的,必定是極為重大的事情。
    朱由校緩緩來到太祖洪武皇帝朱元璋的神像前,先是拿起三柱香,在燭火上點燃,而後小心翼翼地插入香爐之中。
    做完這一切,他恭恭敬敬地跪在地上,連著磕了三個頭。
    跟在身後的江寧,也趕忙跟著磕了三個頭。
    朱由校緩緩起身,目光久久凝視著朱元璋的畫像,過了片刻,才緩緩開口說道:“江兄你看,這位便是咱們大明朝的開國之君洪武爺啊。
    想當年,洪武爺白手起家,赤手空拳打下這大明萬裏江山,大明立國至今已有兩百多年。
    這份豐功偉績,足可與秦皇漢武、唐宗宋祖相提並論了。”
    江寧微微點頭,神色凝重,並未言語。
    隨後,朱由校像是突然想起什麽,轉而麵向朱元璋的神像,語氣中帶著一絲感慨與惋惜,說道:“太祖爺呀,您老人家一生英明神武,乾綱獨斷,奈何造化弄人。
    懿文太子過早離世,您卻並未從其他皇子中另立儲君,反倒鍾情於懿文太子一脈,傳位於建文帝。
    您這一念之差,真是糊塗呀!
    也正因如此,才有了後來那場動蕩天下的靖難之役。”
    …………
    說完,朱由校轉身,走到成祖永樂皇帝朱棣的神像前。
    他又如之前一樣,點燃三燭香,插入香爐,而後恭恭敬敬地磕了三個響頭。
    江寧同樣跟著磕了三個響頭。
    站起身後,朱由校神情複雜地凝視著朱棣的神像,沉聲開口道:“成祖爺,您老人家當真是了不起。
    當年僅憑八百府兵起家,以寡擊眾,竟能接連擊潰朝廷幾十萬大軍,最終將建文帝從龍椅上拉了下來。
    雖說這過程中涉及文武之爭,但不可否認,您老人家是蓋世英雄。
    遷都北平。
    修撰《永樂大典》,彰顯文化昌盛。
    鄭和七下西洋,揚我大明國威。
    五征蒙古,穩固邊疆安寧。
    這一樁樁、一件件功績,足以傲視古今啊!”
    朱由校又走到來到仁宗洪熙皇帝的神像前,望著神像,他拿起三支香,點燃後恭敬地插入香爐,接著恭恭敬敬地磕了三個頭。
    江寧雖不太清楚朱由校此舉意圖,但還是跟著一起磕了三個頭。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站起身來後,朱由校感慨地說道:“仁宗皇帝,您老人家雖說在位僅僅十個月,但是,您卻為成祖爺監國二十年。
    雖無天子之名,卻行天子之實,這永樂盛世,有您老人家一半的功勞。
    在我大明曆代先祖之中,您老人家的眼光無疑是最為長遠的。
    當年成祖遷都北平之後,您便敏銳地察覺到,國都定在北方,可錢糧稅負卻要依賴南方,長此以往,朝廷必將受南方官紳權貴所製。
    所以,您老人家登記之後才動了將都城遷回南京應天的念頭。
    奈何天意弄人,您還未來得及完成遷都之舉,便驟然駕崩。
    自您之後,我大明國庫便一直入不敷出,為錢糧之事發愁。
    說到底,還是南方士紳牢牢把控住了朝廷的經濟命脈啊。”
    聽到朱由校的話,江寧心中掀起了滔天巨浪。
    仁宗洪熙皇帝曾欲遷都回南京,他倒是有所耳聞,可萬萬沒想到,這背後竟還牽扯著如此錯綜複雜的諸多隱情。
    緊接著,朱由校轉過頭,臉上浮現出一抹笑容,對著江寧說道:“江兄,在朕這麽多老祖宗當中,朕最佩服的便是太祖洪武爺、成祖永樂爺,還有仁宗洪熙爺這三位。”
    江寧聽聞,深有同感地點了點頭。
    這時,朱由校緩緩走到宣宗皇帝朱瞻基的神像前。
    神色頗為複雜地凝視著神像,開口說道:“宣宗爺呀,您老人家可謂是文武雙全,上馬治軍,下馬安民,能力卓絕。
    然而,您卻給大明朝埋下了隱患。
    當年仁宗皇帝在位時,就已大力提拔南方文官,而您登基之後,更是進一步加大了南方文官的權勢。
    雖說當年您能鎮得住他們,可誰能料到,您竟英年早逝,也沒留下應對之策。
    如此一來,英宗皇帝這位少年天子即位後,便被文官勢力所製衡,進而為土木堡之變埋下了禍根。”
    說完,朱由校拿起三炷香,點燃後插入香爐。
    江寧剛要下跪參拜,卻留意到朱由校並無跪拜之意,便也隨之作罷。
    緊接著,朱由校來到英宗正統皇帝朱祁鎮的神像前,凝視著神像,最終長歎一口氣道:“英宗爺,您這‘英’字,實在名不符實啊。
    身為少年天子,本就受製於文官集團,可您行事太過急切,意氣風發率軍親征瓦剌,結果卻兵敗被俘,致使大明勳貴損失慘重,一世英名毀於一旦。
    危難之際,多虧兵部尚書於謙挺身而出,與代宗景泰皇帝共同收拾這爛攤子。
    經此一役,五軍都督府徹底喪失兵權,兵權自此被文官牢牢掌控。”
    “您被迎回南宮後,仍不安分,與文官集團勾結,將代宗景泰皇帝拉下皇位。
    您這一生做事,總是如此急躁。
    當時,代宗景泰皇帝已然病入膏肓,時日無多,您本可稍作等待。
    一旦景泰皇帝駕崩,太子年幼,您便可順理成章重登皇位。
    可您卻急不可耐借用文官勢力,發動奪門之變,這無疑進一步助長了文官勢力。”
    “您複位之後,大肆提拔勳貴功臣之後,妄圖以此製衡文官,卻已然錯失時機。
    您更不該冒天下之大不韙處死於謙,實在是操之過急。
    於謙有功也有過,並非不可殺,但絕不該殺得如此倉促,此舉無疑給天下人留下了詬病的把柄。”
    “您雖廢除了殉葬製度,後世有人稱讚這是您的德政。
    但在朕看來,土木堡之役中幾十萬大軍以及眾多勳貴文武大臣皆戰死沙場,就衝這一點,您在史書之上注定臭名昭著。”
    江寧在一旁有些尷尬。
    這位朱兄,還真是毫不見外,竟然就這麽當著自己的麵,對自家老祖宗一通毫不留情的數落。
    朱由校從桌上拿起三炷香,剛要點燃,卻又停頓了片刻,隨後將香重新放回香爐。
    說道:“朕這三炷香,怕您老人家受不起,朕也就不上了。”
    他轉頭來到憲宗成化帝朱見深的神像前,臉上浮現出笑容,說道:“憲宗爺,您這一生,著實坎坷。
    攤上英宗這麽一個爹,又被代宗皇帝廢掉太子之位。
    雖說英宗複位後,重新立您為太子,可他留給您的,卻是個千瘡百孔的爛攤子,全得您一人扛下。
    當時文官勢大,還勾結後宮,您在這深宮大內之中,可謂如履薄冰。
    但您確是我大明為數不多的明君,不僅替英宗皇帝收拾好了殘局,還減免賦稅,廣施仁政於天下,更是恢複了代宗皇帝的帝號與廟號。
    就衝這些,您老人家受得起朕這三炷香。”
    說完,朱由校拿起三炷香,點燃後恭敬地插入香爐。
    朱由校略有惋惜地說道:“憲宗爺呀,您當年主導的‘成化犁庭’一事,辦得不徹底呀!
    要是您老人家當時手段再狠辣些,清理得再徹底些,如今哪還會有遼東建奴這等禍患,給朕留下如此大的麻煩。
    不過您老人家不必憂心,身為您的子孫,朕哪怕傾盡全力,大不了就對遼東建州女真再犁庭掃穴一遍。
    朕就不信了,一遍不行那就兩遍,兩遍不行就三遍,非得把建州女真徹底斬草除根不可!”
    隨即,朱由校像是又想起了什麽,臉上浮現出一抹笑容,說道:“憲宗爺呀,當年您和萬貴妃之間的那些事,在朕看來,實在算不了什麽。
    隻是萬萬沒想到,那些心術不正的文官,竟對著您一頓編排,一心想要把您的名聲徹底搞臭。
    說來說去,這都得怪英宗,是他讓文官勢力過度膨脹,以至於他們竟敢欺君罔上。
    不過您老人家放心,等朕騰出功夫來,定會在《天啟時報》上為您正名。”
    喜歡天啟朝第一攪屎棍請大家收藏:()天啟朝第一攪屎棍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