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大謀不謀
字數:5901 加入書籤
足以窒息的風景,往往透著絕望。
未感絕望,全因尚有退路,待真正融入其中必會心生恐懼,無不感歎大自然之鬼斧神工。
這也便是“敬畏”的由來。
齊麟曾獨自進入過長白山幽境,那時的他隻為尋“道”,卻也壓根就不知“道”為何物...
他想不明白師祖淩霄子為何會擇此處生息,更好奇在師祖之前是否還有先人足跡。
遺憾的是,他並沒有找到“淩霄派”,反被眼前雄壯風景所迷,漸漸深入。
待他回神,山雪似與天際相連,雪是雲,雲是雪,所處之地如一個巨大銅盆倒扣,天池映著天色,深藍幽閉,隔世獨存。
隻是,被銅盆扣住的地方沒有無盡黑暗,盆底亦成了天鏡。
或許,此處已是仙界,若非仙界又怎有伸手可觸天的感覺?
或許,他不該來此,莫名的強壓似在微微撕裂著他的身體,胸悶腳沉。
男人在感到腳沉時,也意味著身體臨近極限,所謂“男怕腫腳,女怕腫臉”也是這個道理。
他想逃離,卻又尋不到來路,來路在雄壯的景色下似也悄然匿跡。
每處深凹的山岩皆像來路,每處林木末端也都像是出路。
可,真的是嗎?
他拖著沉重的身子,先後尋了不下十處,又屢屢折返,加劇著內心的恐怖。
這就好比有數十處生路,當你走過十幾處後,原以為的生路又皆是死路,試問,誰能不絕望?
身臨絕景必絕望,那也是人類難以窺探和踏入的地方。
那時的齊麟就無比絕望,他施展不了輕功,甚至就連走動也逐漸成了奢侈。
他隻能在心中默默祈禱,而他的祈禱對象又唯有師祖淩霄子。
若非一隻雪白鷹隼當空長嘯,在不斷盤旋間指引出了來時的路,他還真就要葬身在長白山深處。
從那之後,他有了敬畏之心,亦開始相信“承負”一說。
有人可能就會問了,何為敬畏之心?有了敬畏之心後,又如何?
事實上,敬畏之心恰又是一個臨界點,有了臨界點後,人才是人,人才不是魔。
說直白一點,就是凡事有個極限,超越極限後自己都會譴責自己不該再繼續下去。
由此可見,敬畏之心是何等重要,如一道深藏在心的溝壑,永遠跨不過。
然,道家的“承負”又與佛家的因果不同,卻又常被人混淆。
所謂“前人種樹後人乘涼,前人惹禍後人遭殃”,道家的“承負”講究的是天、地、人道之間的一種循環邏輯,前人的行為會影響到後人的命運和發展。
初看,還真和佛家所說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且報應可以跨越生死輪回”是一個道理。
但,佛家終是淺薄了些,道家的“承負”,不僅涉及到個人,還包括天下和宇宙的和諧。
什麽意思呢,就是處處是“道”,皆可修行。
——非形式上的吃齋念佛,非表麵上的清心寡欲;隻需堅守己身,積德行善,無論任何職業和任何人皆可成“道”。
這也正是關羽為何能成神成聖的原因,當然從古至今成神成聖者多如牛毛,他們靜淌在華夏五千年甚至上萬年的曆史長河中,亦被百姓熟知。
若參考關羽,似也更能解釋得通不設限、不單一的尋“道”之路了。
關羽不僅不是和尚,也不吃齋念佛,他隻是守住了忠義二字,詮釋了忠義二字,便可位列仙班。
正因他那般做了,其行為才影響後世深遠,被尊為“關聖帝君”。
當,人們提起“忠義”二字時,免不了會提及到關羽,這就是最重要的意義。
在忠義麵前,關羽就是榜樣和原型,不至於後人無法形容,說不出個所以然來。
即便,普通人沒有關羽之能,隻是一員外郎或書生,其秉承的精神和思想也能造福後人,流傳百世。
那麽,道家既相信修行得道,又為何不講輪回轉世呢?
這可就是有關於宇宙循環的大智慧了,在《莊子·齊物論》中有這麽一個故事——莊生曉夢。
其故事內容倒也簡單,莊子夢蝶,醒後發現自己還是自己,於是在他腦海中就產生了一個問題,自己到底是夢到莊子的蝴蝶?還是夢到蝴蝶的莊子呢?
讀起來可能有些繞口,其實就是“人蝶共化”,從蝴蝶的角度來說,莊子是夢;從莊子的角度來說,蝴蝶是夢,簡直傻傻分不清楚。
這也透露出了道家的一種理念,那便是不同的物種是可以互化的,人死後埋入地下,身體化為有機成分或為土木金石的魂魄成份,這也是為何會說土木金石也通人性的原因。
比如,某人會覺得身上帶的美玉和首飾能與自己產生共鳴,或對哪塊石頭情有獨鍾,總覺得這些死物很懂自己,會有冷暖變化等。
如果說,這隻是一種心理感覺或是一種錯覺,那也能解釋得通。
但,倘若按照道家理論去解釋這一切,那就更通透了,本就是互化體,當然會有感應了。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所以,道家的修行者壓根就不覺得自己死後,還能轉世為人,萬一成了一朵花、一根草或是一頭豬呢?
毋庸置疑的是,他們生前所做的事和生前所留下的精神意念,定也能直接影響後世。
再回頭看,亂世道士下山懸壺濟世的一些說法,他們所秉承的也是一種責任,且還是無法推脫的責任。
隻有堅守責任,才能影響後世,無論過去多少年,哪怕是幾千年都過去了,這種責任傳承都不會被打破。
道教承繼道家,故認為人死後,歸於道,唯悟道者可長生。
沒悟道的,會化為“氣”,生命由“氣”組成,人在“氣”散後,會通過天地間其他分散的“氣”重新組合,成為新的團聚體,即是一個新的生命體。
這一點,也就與宇宙規律不謀而合了。
——無論多少行星碰撞月球和地球,都會成為月球和地球的一部分,從而演化出新環境、新樣貌。
自從齊麟在長白山生出敬畏之心和相信“承負”一說後,他就沒再執著於尋“道”。
因為,他能感受到那隻帶他離開長白山的雪白鷹隼,或許就是師祖淩霄子的化身;也因為他要秉承的並不是什麽大道,而是止戈殺戮,功在千秋。
這也是他今生真正要修的“道”。
然而,他要走的“道”,又何其易也。
現在,他已看到杜芸卿在人群中撐劍跪身,猙獰對敵。
杜芸卿是絕望的,絕望的殺戮,絕望的景,絕望的人。
她大概沒見過屍橫遍野、血海染紅每寸土地的“壯景”。
她也絕沒想到,自己隻是為民除害,誅殺了一兩個江湖惡人,便就會被群起攻之,成為眾矢之的。
在她撐劍跪身前,她也曾向眾人解釋過、大喊過,不知為何眾人隻在互看一眼後,又繼續選擇向她揮刀。
在遠處樹杈上悠閑觀望的齊麟,自知曉原因在何處。
——今日,無論杜芸卿所殺的是不是江湖惡人,她都免不了引起群憤,這一結局打她發出戰書後就已注定。
——倘若,沒有戰書,眾人定會相信杜芸卿所說的,還定會對其格外敬重,但現下...她的一舉一動皆成了挑釁,且還是自不量力的挑釁。
——那些自認是江湖大俠和頂天立地的男人們又怎能允許杜芸卿這樣的一個小女子胡作非為呢?男人們不允許,江湖不允許,世道更不允許。
齊麟沒有出手相幫,因為他深知杜芸卿想要成為武林盟主是沒有捷徑的。
盡管,他給了杜芸卿五百鎮北軍,又稱六萬大軍可為後盾,但,杜芸卿該麵對的困境仍一樣都不會少,整個過程依舊需要杜芸卿自己去經曆。
不僅要經曆,還要銘心刻骨,深入骨髓。
其實,眼前的這場武林爭鬥原本是不必這般慘烈的,也沒必要犧牲掉千百人。
怎奈,杜芸卿在率領門下弟子劫殺掉臭名昭著的“黑心閻羅”閻霸天和“無影神偷”林逸飛後,似也與整個江湖宣了戰。
就眼下可見的這五裏官道上,所集聚的不止有新來的江湖勢力,就連先到景都城落腳的一些大門派也在相繼趕來。
在屍身遍地、一片殺戮的情景下,無論哪方勢力見到都會在第一時間拔出兵刃,朝雲闕門弟子砍殺過去。
由不得杜芸卿解釋,也由不得杜芸卿遲疑,因為已成一片煉獄,眾人也已走入了煉獄之中,誰還會聽她“辯解”呢?
——人都殺了,血都成河了,還要說自己是清白的,或去解釋著自己隻是正當防衛嗎?然後,再辯解著原本隻是想殺掉閻霸天和林逸飛這兩個江湖敗類嗎?
——怕是傻子才會聽她解釋...
除此之外,後來的江湖勢力也勢必會誅殺掉杜芸卿,沒有對錯,也沒有孰黑孰白。
——事已至此,眼下的殺戮早已成了近百年來江湖上的頭等血案。
——誰能殺掉杜芸卿,必能一戰成名,從而名揚天下成為霸主。
江湖就是這樣,有時是不分對錯黑白的,隻要有強者出現就有無數人想殺之而後快。
唯有殺死強者,才能證明自己比強者還要強,然後,再高舉除惡揚善、大義凜然的旗號,將杜芸卿和雲闕門的所有人釘死在恥辱架上,方可彰顯出自己的偉大。
所以,齊麟終是騙了杜芸卿,以他的江湖閱曆和頭腦又怎會沒料到這一結果呢?
他不但預料到了,且還準確地計算出了杜芸卿和方莫所能支撐的時間。
在杜芸卿和方莫沒有倒下前,在杜芸卿和方莫沒有勢窮力竭前,他也隻會在高高的樹杈上閉目養神...
喜歡厥木惟喬厥草夭請大家收藏:()厥木惟喬厥草夭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