賦的來源與發展

字數:2092   加入書籤

A+A-


    源於《詩經》
    《詩經》作為中國古代詩歌的開端,其“賦、比、興”的表現手法為“賦”這種文體奠定了基礎。“賦”在《詩經》中是一種鋪陳直敘的寫作手法,即直接陳述事物、鋪陳情節、抒發感情,後來逐漸發展成為一種獨立的文體,繼承了這種鋪陳敘事的特點,像司馬相如的《子虛賦》就大量運用了鋪陳的手法來描繪場景和事物。
    借鑒楚辭
    楚辭的浪漫主義風格和華麗的辭藻對賦的形成影響深遠。楚辭中自由靈活的句式、豐富的想象、誇張的描寫以及對神話傳說的運用等,都被賦所吸收。例如屈原的《離騷》,其宏闊的想象和對自我情感的盡情抒發,為賦的創作提供了範例,枚乘的《七發》在結構和表現手法上就有對楚辭的借鑒,通過誇張的描寫來引出主題。
    受縱橫家說辭影響
    戰國時期,縱橫家奔走各國,他們的遊說之辭往往鋪張揚厲、氣勢磅礴,講究辭藻的華麗和邏輯的嚴密,力求通過雄辯的口才來打動對方。這種風格對賦的發展產生了推動作用,賦在行文上也追求氣勢恢宏、辭采絢爛,注重對事物進行全麵、細致且富有感染力的描述,如《戰國策》中縱橫家的言辭就展現了這種特點,而漢代的大賦在很大程度上繼承了這種鋪陳誇張的表達風格。
    與先秦散文相關
    先秦散文的發展為賦提供了表達思想和組織篇章的借鑒。諸子散文中嚴謹的邏輯、豐富的議論以及對社會現象的關注等,都融入到了賦的創作中。一些賦作在敘事的同時也會表達作者對社會、人生等問題的思考,如荀子的《賦篇》,既有對自然現象和社會事物的描寫,又蘊含著一定的思想哲理,兼具散文的議論性和賦的鋪陳特點。
    源於民間文學土壤
    民間文學中的一些說唱形式、故事傳說等也為賦的產生提供了養分。民間藝人在講述故事、表達情感時,會運用一些押韻、排比等手法,以增強語言的表現力和感染力。賦吸收了這些民間文學的元素,在形式上更加靈活多樣,內容上也更貼近生活實際,像一些民間的俗賦就具有這樣的特點,語言通俗,內容多為日常生活中的現象和趣事。
    騷賦
    產生於戰國後期,受楚辭影響,形式上韻散結合,語句參差,富有抒情性和浪漫色彩,以屈原的《離騷》為代表,還有宋玉的《九辯》等作品,多抒發個人情感,篇幅相對較短,帶有濃厚的楚辭風格。
    漢大賦
    興盛於西漢,篇幅宏大,結構恢宏,韻散相間,采用主客問答形式,辭藻華麗,大量運用鋪陳誇張手法描寫宮殿、田獵等,彰顯大漢氣象,代表作品有司馬相如的《子虛賦》《上林賦》,揚雄的《甘泉賦》《羽獵賦》等,體現出當時的文化和政治特點。
    抒情小賦
    東漢中後期興起,篇幅短小,由鋪陳轉向抒情言誌,風格清新自然,擺脫了漢大賦的堆砌鋪排,如張衡的《歸田賦》,表達了對官場的厭倦和對田園生活的向往;趙壹的《刺世疾邪賦》,批判社會黑暗,抒發憤懣之情。
    駢賦
    盛行於魏晉南北朝,追求駢偶對仗、聲律和諧、用典精巧,句式多為四六句,詞藻華麗,情感細膩,如曹植的《洛神賦》,描寫細膩,文辭優美;庾信的《哀江南賦》,將身世之感與家國之痛融入其中,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律賦
    形成於唐代,格律嚴格,對仗工整,平仄協調,押韻有規定,多為應製之作,注重形式美但內容相對單一,如王勃的《寒梧棲鳳賦》,以其嚴謹的格律和優美的文辭展現了律賦的特點。
    文賦
    出現在宋代,受古文運動影響,形式自由,句式散文化,以議論為主,兼具抒情,打破了駢賦、律賦的格律束縛,如蘇軾的《赤壁賦》,在敘事、寫景中融入哲理思考,語言清新自然,行文如行雲流水。
    喜歡歲月詩痕:那些觸動心靈的歌賦請大家收藏:()歲月詩痕:那些觸動心靈的歌賦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