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數:2907   加入書籤

A+A-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賞析
    開篇點題與環境渲染:“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以設問開篇,點明尋覓武侯祠的意圖,“錦官城外柏森森”描繪出武侯祠周圍柏樹茂盛的景象,營造出莊嚴肅穆的氛圍,為全詩定下憑吊先賢的基調。
    頷聯的襯托與感慨:“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碧草映階、黃鸝啼鳴,景色美好卻無人欣賞,“自”與“空”二字,襯托出祠堂的寂寥冷落,蘊含著對諸葛亮身後寂寞的感慨。
    頸聯對諸葛亮功績的讚頌:“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高度概括了諸葛亮一生的功績。“三顧”體現劉備對諸葛亮的重用,“天下計”展現諸葛亮的雄才大略;“兩朝開濟”表明他輔佐劉備、劉禪父子兩代,竭盡忠誠,讚頌了其鞠躬盡瘁的精神。
    尾聯的千古浩歎:“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寫諸葛亮北伐未竟,壯誌未酬身先亡,令後世英雄感慨萬千,淚濕衣襟。此句不僅表達對諸葛亮的惋惜,也抒發了仁人誌士壯誌難酬的悲憤。
    創作背景
    杜甫創作《蜀相》時,其個人經曆、思想情感以及當時的社會環境,共同構成了這首詩獨特的創作背景。
    個人經曆與心境
    漂泊西南的感慨:這首詩創作於唐肅宗上元元年760 年)春,杜甫在經曆了“安史之亂”的顛沛流離後,輾轉來到成都。此時他已年過半百,長期的漂泊生活讓他飽經滄桑,對人生有了更為深刻的感悟。在成都,他雖暫時有了安身之所,但內心依舊憂慮著國家的命運和自身的前途。諸葛亮為興複漢室,鞠躬盡瘁,其經曆與杜甫渴望施展抱負、匡扶社稷的理想相契合,杜甫借憑吊諸葛亮,抒發自己壯誌未酬的感慨。
    對曆史人物的崇敬與追思:杜甫一直對曆史上的英雄人物懷有崇敬之情,尤其推崇諸葛亮的才智與忠誠。諸葛亮的政治智慧、軍事謀略以及為蜀漢政權“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深深打動著杜甫。在成都期間,武侯祠近在咫尺,這為杜甫提供了憑吊先賢的契機,他懷著崇敬與追思之情,走進武侯祠,探尋諸葛亮的遺跡,從而創作了這首詩。
    社會環境因素
    安史之亂後的動蕩局勢:當時,安史之亂尚未完全平息,國家仍處於動蕩之中。唐朝在這場戰亂中遭受重創,社會經濟遭到嚴重破壞,百姓生活困苦不堪。杜甫目睹了戰爭給國家和人民帶來的災難,內心充滿憂慮。他渴望能有像諸葛亮這樣的賢相來力挽狂瀾,恢複國家的穩定與繁榮。因此,諸葛亮成為他理想政治人物的代表,在詩中對諸葛亮的歌頌,實則寄托了他對國家複興的期望。
    蜀漢文化的影響:成都曾是蜀漢的都城,有著深厚的蜀漢文化底蘊。諸葛亮在當地深受百姓愛戴,其事跡廣為流傳。杜甫身處這樣的文化氛圍中,更容易受到感染,對諸葛亮的崇敬之情也愈發濃烈。這種地域文化背景,為他創作《蜀相》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和情感土壤,使他在詩中能夠更深刻地表達對諸葛亮的追思以及對現實社會的思考。
    創作背景對作者的影響
    杜甫創作《蜀相》的背景,從個人境遇與社會環境兩方麵深刻影響了詩中的情感表達。
    個人境遇的影響
    漂泊經曆與壯誌未酬的共鳴:杜甫漂泊西南,年過半百仍未實現政治抱負。他目睹諸葛亮祠堂,思及諸葛亮得遇明主,施展雄才大略,對比自身懷才不遇、壯誌難酬,不禁生出強烈共鳴。詩中對諸葛亮“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的讚頌,既表達對其才能與忠誠的敬仰,也隱含自身渴望被重用卻不得的無奈與失落。“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表麵歎諸葛亮,實則融入自身壯誌未竟的悲歎,借古人酒杯,澆自己心中塊壘。
    對曆史人物崇敬下的自我期許:杜甫對諸葛亮極為崇敬,諸葛亮為興複漢室殫精竭慮,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讓杜甫深感欽佩。這種崇敬之情轉化為杜甫對自身的期許,他期望自己也能如諸葛亮般為國家效力,施展才華,建立不朽功勳。詩中對諸葛亮的高度讚譽,體現出杜甫以諸葛亮為楷模,渴望實現人生價值的強烈願望,同時也因現實與理想的差距,增添了幾分壯誌難酬的惆悵。
    社會環境的影響
    戰亂背景下對賢相的期盼:安史之亂使國家動蕩,百姓困苦,杜甫深知國家急需賢相拯救。諸葛亮作為賢相典範,其治國理政和軍事才能在此時更顯珍貴。杜甫借《蜀相》表達對諸葛亮的追思,實質是期盼當下能有類似賢相出現,扭轉國家局勢,恢複繁榮穩定,拯救百姓於水火。詩中對諸葛亮功績的歌頌,飽含著對現實中賢相出世的強烈渴望,流露出對國家命運的深切憂慮。
    地域文化影響下對忠義精神的弘揚:成都的蜀漢文化底蘊深厚,諸葛亮深受百姓愛戴。杜甫受此地域文化感染,對諸葛亮的忠義精神倍加推崇。在社會動蕩、人心思安的背景下,弘揚諸葛亮的忠義精神具有重要意義,它不僅是對傳統美德的傳承,更是對社會秩序重建的一種精神引領。杜甫通過詩歌表達對這種精神的弘揚,期望在亂世中樹立榜樣,凝聚人心,激發人們為國家複興而努力,使詩歌情感在對個人命運與國家命運的交織中,更具社會責任感和曆史使命感。
    《蜀相》因創作背景,情感豐富而深沉,既有個人壯誌未酬的感慨,又有對國家命運的憂慮,還融入對忠義精神的弘揚,全麵展現杜甫憂國憂民、心係天下的高尚情懷和複雜內心世界。
    喜歡歲月詩痕:那些觸動心靈的歌賦請大家收藏:()歲月詩痕:那些觸動心靈的歌賦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