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儒蘊幽微
字數:3079 加入書籤
小普深施一禮,畢恭畢敬地說道:“夫子之教,如明燈照路,令吾等受益匪淺。然弟子仍有困惑,儒家經典浩如煙海,《論語》所傳之理,似繁星璀璨,難以盡悟。夫子可否詳析其中精妙,助吾等更上層樓?”
小普身姿挺拔,目光誠摯,盡顯對夫子的尊崇與求道之切。
孔子微微頷首,目光中滿是期許,緩聲道:
“《論語》者,乃吾平日與弟子言行之錄,雖辭句質樸,然內涵深廣。
其中‘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此乃示人以學道之樂,修德之要。學非徒增知識,更在修身正己,恒常修習,內化於心,方有所得。
每有所學,需反複思索,運用於事,如匠人雕琢美玉,精益求精,此中樂趣,唯有學者自知。
有同道之人自遠方來,切磋琢磨,共探學問,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此樂何極。
且君子之行,不在乎外之榮辱,人或不知我,亦不生慍怒,此乃內心篤定,德馨自守。
顏回居陋巷,一簞食,一瓢飲,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此正是學道而有得之樂,不為外物所移之君子風範。”
怡寶眼睛一亮,接話道:“夫子,‘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此句弟子常誦,然於自省之法,尚缺明晰指引,夫子詳示如何?”
怡寶目光炯炯,滿是求知的渴望。
孔子輕捋長須,微笑道:
“自省者,乃修身之關鍵。為人謀事,當盡忠竭力,不可敷衍塞責。
譬如那管仲,輔佐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此乃盡忠國事之典範。
交友之道,貴在誠信不欺,諾出必踐。
昔季劄掛劍,徐君已死,仍不忘心中之諾,將劍掛於徐君墓前,其信如此,令人敬仰。
至於先聖之傳,所習之學,亦需時常溫故知新,驗於自身。
晨興則思,日間所為可有不忠不信之處,暮省則念所學是否踐行。
如曾參之孝,亦源於其深刻自省,反思己行是否合於孝道,而後改過遷善,遂成大賢。
曾參之母齧指,參心痛而還,其對母之細微感應,皆因平日自省,深知孝之大義,故能有此至情至性之舉,此皆為自省之楷模與功效。”
小普思索片刻,又問:“夫子,‘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此句傳頌甚廣,其於君子小人之辨,意義何在?”
小普眉頭微皺,似在苦思其中深意。
孔子神色凝重,肅然道:
“君子者,心懷仁善,行事光明磊落,無有不可告人之事,故心境開闊,坦然自若。
君子以義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
如舜帝,恭己正南麵而已,德潤身,富潤屋,心寬體胖,其行也正,其心也寬。
小人則私欲滿腹,常為名利計較,患得患失,心憂戚戚,不得安寧。
為求私利,不擇手段,機關算盡,雖一時有所得,然內心惶恐,終不得安。
此句示人以君子小人之不同心境與行止,為眾人修身立誌之鑒。”
此時,孔子踱步片刻,繼而說道:
“《論語》之外,《詩》亦為儒家經典要籍。‘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詩者,可興,可觀,可群,可怨。
興者,感發誌意,引人心向善美。讀《關雎》,能感君子淑女之好逑,發乎情止乎禮,使人萌動對美好品德與情感之向往。
可觀者,觀風俗之盛衰,知政教之得失。
觀《碩鼠》之篇,可知民怨於苛政,為政者當以此為戒,省察施政之弊。
群者,群居相切磋,和而不流。眾人於詩中感悟道義,相互交流,雖觀點或有異同,然皆以禮義為則,和諧共處,不隨波逐流。
怨者,刺上政之失,而不怒懟。以委婉之辭,表達對時政之看法,使為政者知過而改,此乃詩之大義。
讀《詩》可使人溫柔敦厚,明辨是非,於家國天下皆有大益。”
孔子稍作停歇,又道:
“《書》者,記上古之政事,可為後世法。‘為山九仞,功虧一簣。’此言做事當有恒心毅力,不可半途而廢。
治國理政,亦同此理,政令之行,需一以貫之,方能有成。
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曆經數載,終平水患,此乃持之以恒之功。
若有始無終,如那智伯瑤,雖有一時之強,然驕奢無度,不能善終,大業毀於一旦,可不慎乎?”
怡寶感歎道:“夫子,儒家經典真乃無盡寶藏,吾等當竭力研習。”
怡寶麵露崇敬之色,語氣堅定。
孔子笑道:“善哉。儒門之學,非一朝一夕可悟透,需勤勉精進,篤誌踐行,方可於其中汲取智慧,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如那跬步不休,跛鱉千裏;累土不輟,丘山崇成。汝等當誌存高遠,砥礪前行。"
喜歡修仙修傻了請大家收藏:()修仙修傻了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