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愚人之心
字數:2689 加入書籤
老子微微閉目,須臾,睜眼講述第二十章:“絕學無憂。唯之與阿,相去幾何?善之與惡,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獨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嬰兒未孩;傫傫兮,若無所歸。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澹兮其若海,飂兮其若無止。眾人皆有技,我獨頑且鄙。我欲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怡寶恭敬問道:“老君,您說‘絕學無憂’,可世間知識學問浩如煙海,為何要絕之?又如何能無憂?”
老子淡然一笑,說道:“此學非真學,乃世俗中那些追逐名利、使人機巧偽詐之學。若深陷其中,心被知識所累,煩惱滋生。真學者,當悟大道,不為繁文縟節所縛,內心澄澈,方能無憂。如飛鳥於空,不拘於籠,自在逍遙。”
小普若有所思後問道:“老君,‘唯之與阿,相去幾何?善之與惡,相去若何?’此句深意何在?是說世間評判標準模糊不清嗎?”
老子手撫長須,緩聲道:“世間是非善惡、貴賤尊卑之判,常因時因地而異,並無絕對。今日之是,或為明日之非;此地之善,或成彼地之惡。眾人被此相對標準迷惑,追逐虛名。而有道者,超越此等局限,以道心觀之,不為世俗評判所左右。”
怡寶又問:“老君,‘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是說要隨眾畏懼嗎?”
老子目光深邃,說道:“非隨眾盲目畏懼。眾人所畏者,如生死、榮辱、災禍等,雖不可全然不顧,但有道者知其無常,既敬畏自然與人事之規律,又不為無端恐懼所困。如行於暗夜,雖知有險,然心有明燈,泰然處之。”
小普接著說:“老君,您描述自己‘我獨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嬰兒未孩;傫傫兮,若無所歸。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這是一種怎樣的境界與心境?”
老子神色凝重:“此乃守道者之態。不被世俗繁華所動,心若止水,無貪求之念,如嬰兒般質樸純真,不為外物所染。看似愚笨,實則大智若愚。眾人貪多務得,我獨清心寡欲;眾人精明計較,我獨渾厚包容。此乃與道契合,不隨波逐流之境界。”
怡寶眼睛一亮,問道:“老君,‘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澹兮其若海,飂兮其若無止。眾人皆有技,我獨頑且鄙。我欲獨異於人,而貴食母。’這是否意味著守道者與俗人背道而馳,獨以大道為尊?”
老子點頭道:“然也。俗人追逐外在光芒與小智小技,我獨守內心寧靜與大道。如深海納百川,狂風任來去,守道者包容萬物,又堅守根本。不為世俗所動,一心體悟大道之源,滋養身心,方得真自由與大解脫。”
小普與怡寶皆拱手行禮,深感此章深意,決心於日後細細揣摩,踐行於道。
老子輕咳一聲,繼續解說道:“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
怡寶眼睛一亮,問道:“老君,您說‘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那大德之人的行為舉止,究竟是怎樣完全依從於道的呢?”
老子微微頷首,說道:“大德之人,其行止皆順應自然,不刻意為之,亦不逆道而行。如行雲流水,隨順天地之理。他們心懷慈悲,卻不居功自傲;有所作為,卻似無為而為。於世間,不追逐私利,而是以眾生之福祉為念,此即為孔德依道之體現。”
小普若有所思,接著問:“老君,道既恍惚,又如何能在其中有象、有物、有精、有信呢?”
老子雙手抱臂,緩緩說道:“道雖無形無象,難以捉摸,然其孕育萬物之理卻真實不虛。恰似那混沌未開之時,雖不見分明之狀,卻內藏生機無限。其中之象,乃萬物生發之兆;其中之物,為天地造化之基;其中之精,是生命靈動之核;其中之信,便是道恒常不變之則。如春日之種,雖微小,卻蘊含著長成參天大樹之潛能與規律,此即道之恍惚中有真意。”
怡寶又追問道:“老君,‘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閱眾甫’,這表明道貫穿古今,那它是如何見證萬物起始的呢?”
老子目光深邃,說道:“道無始終,先天地而生。自鴻蒙初辟,萬物萌蘖,皆由道所推動與規範。猶如那幕後之主宰,雖不見其形,卻掌控著世間萬象的起始與演變。吾等觀世間萬物生生滅滅,循環往複,皆能感知到道的存在與作用。它是一切的根源,所以能洞悉眾甫,即萬物起始之態。”
小普拱手道:“老君,如此看來,道雖幽微難測,卻無處不在,無所不包。那我們該如何在這紛繁世界中更好地體悟此道呢?”
老子微笑著看向他們,說道:“需靜心凝神,於日常細微處觀照。看那花開花落、月圓月缺,皆有道之痕跡。摒棄雜念與私欲,使內心清明,如鏡照物,方能漸次領悟道之精妙。且不可操之過急,道之體悟,乃一生之修行。”
怡寶亦行禮道:“多謝老君教誨,我等定會於生活之中用心去探尋道的真諦,努力修養身心,以合於道。”
小普與怡寶皆深感此章內涵之深邃,對道的理解又更進一層,心中滿是對老子講解的感激與對未來修行之路的期許。
喜歡修仙修傻了請大家收藏:()修仙修傻了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