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先天之道

字數:2557   加入書籤

A+A-


    老子輕捋長須,繼續闡釋道:“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在道也,曰:餘食贅形。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怡寶率先發問:“老君,‘企者不立,跨者不行’,此乃是在告誡人們不可急於求成、好高騖遠嗎?”
    老子微微頷首,說道:“正是。踮起腳尖想要站得更高,反而難以長久站立;邁大步想要快速前行,卻往往難以走遠。行事若隻圖一時之速,違背自然規律與自身能力,必致失敗。猶如揠苗助長之人,心急而毀苗,終無所獲。”
    小普思索片刻後問道:“老君,‘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這是說過度自我表現、自以為是、自我誇耀、驕傲自滿之人皆難以成就大事嗎?”
    老子輕輕搖頭,說道:“此等之人,被自我蒙蔽心智。自見者,隻看到自己的見解,不能兼聽則明;自是者,固執己見,難以吸納他人之長,故而其德不彰;自伐者,誇誇其談自身功績,反而失人心、損德行,難有真實之功;自矜者,驕傲自大,不能持續進步,其成就亦難長久。此皆違背道之謙遜、內斂之理。”
    怡寶又追問道:“老君,‘其在道也,曰:餘食贅形。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這該如何理解?這些行為在道的層麵就如同剩飯贅肉般多餘且令人厭惡嗎?”
    老子目光深邃,說道:“然也。在道的視野中,這些過度的自我行為就像身體上多餘的贅肉、殘羹剩飯,既無益處又礙眼。萬物依道而生,皆遵循自然和諧之序,此等違背道的行為破壞這種和諧,故為眾人與萬物所不喜。有道者深知此理,所以遠離這些行為,以保持自身與道的契合。”
    小普拱手道:“老君,如此看來,我們在生活中應時刻保持謙遜低調,遵循自然規律,不做違背道的事情,方能有所成就且不被人厭惡。”
    怡寶亦行禮道:“多謝老君教誨,我等定當以此為戒,時刻警醒自己,在修行與處世中踐行此理。”
    老子微笑著看著他們,點頭示意他們已有所悟,期望他們在今後的日子裏能真正將這些道理融入身心,不斷成長進步。老子神色平靜,接著講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返。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怡寶若有所思,問道:“老君,這先天地而生的道,既無聲又無形,它是如何孕育出天地萬物的呢?”
    老子手撫長須,說道:“道雖寂然無聲、空虛無形,卻蘊含無窮生機與力量。其獨立長存,循環往複運行不息,無有止境。恰似那混沌未開之態,內藏無限可能。它以一種微妙玄通之理,逐漸分化陰陽,陰陽交感而化育萬物,猶如母之生子,此乃道為天下母之緣由。”
    小普接著問:“老君,您說‘大曰逝,逝曰遠,遠曰返’,這其中的‘逝’‘遠’‘返’該作何解?是說道的運行軌跡嗎?”
    老子微微點頭,道:“此乃道之運行妙理。大,言道之浩瀚無垠,無所不包。其運行如江河奔騰,向遠方流去,此為逝,象征著道的無限延伸與拓展,無遠弗屆。而遠至極致,又複歸本原,是為返。如四季輪轉,春去秋來,循環不息;又如萬物生長,盛極而衰,又於衰敗中孕育新生,皆體現道的逝、遠、返之律。”
    怡寶又問:“老君,‘人亦大’且‘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為何人能與道、天、地並列為大呢?”
    老子目光深邃地看著他們,說道:“人有靈智,可感知天地之道,並有能力去體悟、踐行。人能以地之厚德載物為榜樣,學習天的廣大包容,進而追尋道的真諦,於天地間創造文明,與萬物相互影響。若人能依道而行,善用智慧,便可與道、天、地同參造化,故人居四大之一。然人亦常因私欲而偏離正道,若能克己複禮,返璞歸真,方能彰顯人之偉大。”
    小普思索片刻後說:“老君,‘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是否意味著人要依次遵循地、天、道的規律,最終回歸自然本真之態?”
    老子點頭道:“然也。人立於大地之上,應學習大地的沉靜、包容與承載。大地依循天的四時變化,天又以道為準則,而道則純任自然,無為而無不為。人若能層層上溯,以自然為最終歸依,不妄為、不造作,順應自然之性,於內心修持寧靜淡泊,於行為舉止契合天地之道,便可達到與萬物和諧共生,自身亦能獲得真正的自在與解脫。”
    怡寶眼睛一亮,問道:“老君,那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該如何具體地去踐行這層層效法,以合於道呢?”
    老子微笑道:“於細微處觀照。如起居有時,飲食有節,此乃法地之沉穩規律;心懷敬畏,順應天時,此為法天之象;減少私欲,不強行改變事物,遵循事物本然,便是法道之無為;最終達到內心與外在皆自然質樸,不假雕琢,是為道法自然之實踐。”
    小普與怡寶皆拱手行禮,深感此章深意,決心於日後細細揣摩,踐行於道。
    喜歡修仙修傻了請大家收藏:()修仙修傻了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