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識本達源悟無為

字數:2604   加入書籤

A+A-


    老子見二人有所悟,繼而又言:“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怡寶問道:“老君,何為‘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柔者如何能克剛耶?”
    老子道:“柔水可滴穿堅石,微風能損高山之峻。柔者看似無力,然其堅韌不拔,持之以恒,可於無聲無息間對至堅之物產生深遠影響。以柔處世者,能屈能伸,不與剛者正麵相抗,卻可迂回化解,以巧勁破其鋒芒,此乃柔之妙處。”
    小普思索片刻,又道:“老君,‘無有入無間’此句甚為玄妙,還請老君詳解。”
    老子手揮拂塵,說道:“無有者,無形無象,恰似道之幽微難測。無間者,致密無隙,似堅不可摧之物。然無形之力量,可滲透至致密無間之處。如人心之念,雖不見其形,卻能深入重重阻礙,改變事物之態勢。此亦表明道之無為之功,不刻意為之,卻能無所不為。”
    怡寶再問:“老君,那‘不言之教,無為之益’,於塵世之中,吾等當如何踐行?”
    老子緩聲道:“為師者,不必滔滔不絕,以身作則,行止合道,弟子自能感悟。為政者,不煩擾百姓,使民自化,民富國安。世人若皆能於無言中體悟真諦,於無為中順應自然,不妄加幹涉,不強求結果,則天地萬物皆能各得其所,和諧共生。然此等高境,塵世之中鮮有人能及,諸君當勉力為之。”
    小普與怡寶聞之,再次行禮,心中對這道德經之理又多了幾分領會,隻盼能在這紛擾世間,將此智慧化為己用,踐行不輟。
    老子輕抬眼眸,繼續講道:“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失孰病?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怡寶恭敬請教:“老君,世人多追名逐利,為何您言‘名與身孰親’?”
    老子歎道:“虛名浮利,不過過眼雲煙。人若為聲名所累,奔波操勞,損精耗神,危及自身康健與安寧,實則本末倒置。身者,乃載道之基,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當珍視己身,莫為虛名而舍本逐末。”
    小普問道:“那‘身與貨孰多’又作何解?財物於世間生活亦為必需,難道不應積累?”
    老子搖頭道:
    “財富和貨物雖然可以作為生活的支撐,但倘若一個人貪心不足、欲壑難填,毫無節製地積累財富,讓自己的心被外物所奴役,那麽他就必然會逐漸迷失掉本真的自我。
    那些富裕之人往往因為擁有太多的錢財而招惹災禍上身;貪婪之輩則由於對貨物的過度追求而喪失了德行操守。
    畢竟人的身體對於物質的需求實際上是非常有限的,如果擁有過多的財富和貨物,不但不能帶來真正的益處,反而隻會平白無故地增添許多煩惱和罪孽罷了。
    如此一來,這些多餘的財富和貨物又能有什麽實際的好處呢?
    它們不過是過眼雲煙,轉瞬即逝,甚至可能成為人生路上的沉重包袱,讓人舉步維艱、苦不堪言。
    所以說,我們應當學會知足常樂,合理地對待財富和貨物,不要讓其成為束縛心靈自由的枷鎖。”
    怡寶又問:“‘得與失孰病’,得失之間,究竟如何權衡?”
    老子手撫長須,說道:“得到的時候滿心歡喜,失去的時候又悲悲戚戚,這都是因為沒有領悟到得失本就是變化無常的道理啊!
    世間之事,有得到就必然會伴隨著失去。
    今天所獲得的東西,也許正是明天失去的原因所在;而此時此刻所失去的,說不定在將來某個時候又會以另一種形式給予補償回來呢。
    總是擔憂著得到或者失去,內心就會被擾亂,精神也會變得恍惚迷離,如此這般才是真正的大毛病啊!
    隻有超越了對於得失的執念和牽掛,才能真正地自由自在、無拘無束呀。”
    小普若有所思:“老君,‘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此中深意,可是告誡吾等莫要過度貪戀?”
    老子神色凝重:“然也。愛之過度,不惜代價,精力耗盡,終無所獲。藏之過甚,引來覬覦,禍端必至,財貨散盡。唯有秉持中道,不偏不倚,方能守得內心安寧,護持自身周全。”
    怡寶拱手行禮:“老君,那‘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便是應對之法了?”
    老子微笑頷首:“知足者,雖臥於陋巷,亦覺欣然;不知足者,雖富甲天下,仍感匱乏。知止者,於功名利祿之前,能懸崖勒馬,不越雷池。如此,可免辱身之險,無危殆之憂,於這世間,方可保長久平安,體悟大道之真意。”
    小普與怡寶皆心中釋然,似有所悟,默默將此章要義銘記於心,以作日後修行處世之鑒。
    喜歡修仙修傻了請大家收藏:()修仙修傻了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