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修道之根性
字數:3148 加入書籤
老子微微閉目,須臾,睜眼講道:“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穀,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德若渝。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
怡寶率先發問:“老君,為何上士、中士、下士聞道會有如此不同反應?”
老子雙手抱臂,說道:“上士慧根深厚,心性純善且誌存高遠,能洞察道之精妙,故而聞之則勤勉踐行,以道為指引,修身正己,誌在合道。中士根性稍遜,對道半信半疑,雖知曉其珍貴,然塵世欲念紛擾,使其不能堅定信念,故時而遵循,時而忘卻。下士則被俗念蒙蔽,見識淺薄,道之高深超越其理解範疇,聞之便覺荒誕不經而嘲笑。然道之深邃,正因其超越凡俗,不為常人輕易理解,此乃道之特質。”
小普思索片刻後問道:“老君,‘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纇’,這是說道的表象與實質相反嗎?”
老子手撫長須,緩聲道:“正是。道之光明,恰似暗夜燭光,幽微難察,看似黯淡;道之進取,如逆水行舟,看似後退;道之平坦,似崎嶇山路,充滿坎坷。此皆因道與世俗常理不同,世俗以顯耀為明,以冒進為進,以順遂為夷,而道在幽隱處、在退讓間、在曲折中運行,非有慧眼與恒心者不能領悟。”
怡寶又問:“老君,‘上德若穀,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德若渝’,這些關於德的表述又該如何理解?”
老子目光深邃,說道:“上德之人,胸懷若穀,包容萬物,雖品德高尚卻不彰顯,如空穀深藏,寂靜無聲;至純至白者,能容汙垢,看似蒙塵受辱,實則守正不染;廣德之人,愈覺自身德行不足,因深知德之無邊,愈修愈謙;建德者,默默耕耘,不事張揚,仿若怠惰,實則持之以恒;質樸之德,隨境而化,看似多變,然其本真不移。此皆德合於道之象,不執於固定之形,而在自然變化中彰顯德之真意。”
小普接著說:“老君,‘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這是在強調道與事物的極致境界嗎?”
老子神色凝重:“然也。真正的廣大,無邊無際,不見棱角;大器之才,曆經歲月磨礪,厚積薄發;至大之音,超乎聽覺,卻震撼心靈;宏偉之象,難以目見,卻無處不在。道亦如此,隱匿於萬象之中,無名無狀,卻孕育萬物,成就萬物。道以其無形無名,成就世間一切有形有名,此乃道之偉大與神奇。”
怡寶眼睛一亮,問道:“老君,這對於我們在世間的為人處世有何啟示呢?是要追求內在的深邃與高尚,不被表象所迷惑嗎?”
老子微笑道:“善哉。於世間,當以道為心,追求德之至善。不逐浮名虛利,於平凡中見偉大,於幽微處悟真諦。以包容、謙遜、堅韌之態處世,不為世俗所動,堅守本心,契合於道,方可得生命之圓滿與靈魂之升華。”
小普與怡寶皆拱手行禮,深感此章智慧,銘記於心,以便日後在生活裏依道而行。
老子輕咳一聲,開始闡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人之所惡,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為稱。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怡寶恭敬問道:“老君,‘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其中的一、二、三究竟指代什麽?此等生成之序又蘊含怎樣的深意?”
老子手撫長須,說道:“所謂一,乃是混沌未分的道之本體,是萬物生發的根源與起始。一之中蘊含陰陽未分的元始之力。繼而,一分為二,此二便是陰陽,陰陽相互對立又相互依存,如晝夜交替、寒暑更迭,構成了世間萬物變化的根本動力。陰陽交感,互動融合,便有了三,三可視為陰陽交感所產生的衝和之氣以及陰陽本身,這衝和之氣促使萬物由此衍生,品類繁盛,各有其形。此生成之序,揭示了道孕育萬物的奇妙過程,萬物皆在道的統攝下,依循這陰陽變化與衝和之理而存在發展。”
小普若有所思後問道:“老君,‘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這陰陽與衝和之氣在萬物之中是如何體現與作用的呢?”
老子微微點頭,道:“觀諸自然,山川草木,皆有陰陽之態。山之向陽為陽,背陰為陰;草木之生發為陽,凋零為陰。陰陽二氣並非靜止,而是相互激蕩、交融,形成衝和之氣。於人體,氣血之循環,亦有陰陽之分,二者平衡協調,方保健康。若陰陽失調,疾病便生。衝和之氣如同調和劑,使陰陽在對立中達至和諧穩定,確保萬物有序運行,生生不息。”
怡寶又追問道:“老君,‘人之所惡,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為稱。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王公以這些負麵之稱謂自稱,與物之損益有何關聯?”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老子目光深邃,說道:“王公以孤、寡、不穀自稱,乃是深知盛極必衰之理,以謙卑之態自處,示人以柔弱,實則是在損減自身的尊顯,以避免因過度自滿而走向衰敗,此為損之而益。世間之物,常循此理。如繁花盛綻之後,必臨凋謝,此乃益之而損。若能於興盛時警醒,主動損減,便可如王公之自稱,於低調中積蓄力量,重獲生機。”
小普接著說:“老君,‘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此句是在告誡人們莫要逞強好勝嗎?”
老子神色凝重:“然也。強梁者,恃強淩弱,剛猛激進,違背了道之柔和、平衡的原則。其行事一味逞強,不知退讓,終會觸犯眾怒,遭遇災禍,不得善終。吾以此為教訓之根本,警示眾人當以柔和處世,遵循道之規律,莫要因一時之勇而陷入絕境,應學會內斂、謙遜,方能長久。”
怡寶眼睛一亮,問道:“老君,這對於我們在世間的為人處世有何啟示呢?是要追求陰陽平衡、秉持謙卑且避免逞強嗎?”
老子微笑道:“善哉。於世間,當洞察陰陽之理,於自身修養與行事之中,調和陰陽,使身心和諧。時刻保持謙卑,不驕不躁,不炫耀己能。更不可逞強鬥狠,以和為貴,以柔克剛,如此方能在人生之途,契合於道,收獲長久之安寧與智慧。”
小普與怡寶皆拱手行禮,深感此章智慧,銘記於心,以便日後在生活裏依道而行。
喜歡修仙修傻了請大家收藏:()修仙修傻了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