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道: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字數:3038   加入書籤

A+A-


    老子正襟危坐,寶相莊嚴,聲如洪鍾,開啟今日講道: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語畢,環顧諸弟子,目光深邃而寧靜。
    見眾弟子麵露疑惑,小普率先稽首問道:
    “老君,若智者不言,眾人又該如何受教,如何領悟大道之妙?”
    老子微微抬目,凝視小普,緩聲道:
    “道,其性質幽深微妙,難以用語言來完整地描述和闡釋。
    在這紛繁複雜的人世間,那些被稱為智者的人,往往喜歡憑借著口若懸河、滔滔不絕的言辭來展現自己的才能,但實際上這種表現大多隻是一些小聰明而已,僅僅觸及到了道的表麵皮毛罷了。
    真正的智者,深深地領悟到大道路途的浩渺無邊,就如同獨自一人置身於廣闊無垠的滄海之中,仰頭麵對著滿天璀璨耀眼的繁星,心中清楚地明白,人類的語言力量在如此宏偉壯觀的大道麵前簡直就像是小小的蚍蜉妄圖撼動參天大樹一樣渺小無力。
    即便是勉為其難地去闡述一番,也隻不過能夠略微呈現出道的些許外在表象罷了,就好似隔著一層朦朧的霧氣觀賞花朵,終究還是難以觸及到它最本質的核心所在。
    因此,智者們常常選擇保持緘默不語,這並不是因為他們想要刻意隱瞞什麽,而是出於對大道那高深莫測的深深敬畏之情。
    他們唯恐自己的隻言片語會產生誤導作用,使得眾人偏離了追求正道的正確方向。
    所以,如果眾多人們渴望尋求並領悟道的真諦,那麽就不能僅僅依靠他人的言論說教,而應當深入自己的內心世界去努力探索追尋,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個微小細節之處仔細觀察體悟,並將自身所經曆過的種種事情以及由此獲得的深刻感悟當作堅實的基礎,一步一個腳印地逐漸積累起對於道的理解和認識。
    隻有這樣,才有可能在萬籟俱寂的時候聽到驚天動地的雷聲,在看似平淡無奇的地方發現隱藏其中的真理奧秘。。”
    老子繼而又道:“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
    言罷,老子目光仿若穿越塵世諸象,深邃而悠遠。
    “人之一生,稟賦六根: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宛如六道門戶,貫通著內在與外在的世界。
    然而,塵世之中充斥著種種誘惑,它們常常借助這六根悄然潛入人們的內心,致使人心神搖曳不定,欲望之念如野草般瘋長蔓延。
    那五彩斑斕的絢麗色彩,極易迷惑人的雙眼,使得心靈不由自主地追逐外界環境中的繁華景象;
    而那悠揚婉轉、纏綿悱惻的五音之聲,更是能夠擾亂人的心神,讓意誌在喧囂嘈雜的氛圍中漸漸迷失方向;
    至於那酸甜苦辣鹹等各種複雜滋味,則會勾起人們對口腹之欲的貪戀,令人沉溺於感官帶來的短暫愉悅享受之中無法自拔;
    還有各種各樣的觸覺感受,無論是舒適宜人還是強烈刺激,都有可能幹擾到一個人的性情本心,使其偏離原本真實純粹的自我;
    此外,世間萬物呈現出的千萬種法相形態,更容易讓人執著於表麵現象,從而深深地陷入虛幻不實的境地難以脫身。
    因此,我們應當如同堅守關卡的衛士一般,牢牢緊閉這六扇門戶,守護住自己內心的寧靜與安寧,不被外部的紛繁景象所動搖影響。
    如此一來,方能保持清醒的頭腦和堅定的信念,在這充滿誘惑的塵世間行走自如,不被物欲橫流所吞噬淹沒。”
    怡寶眉頭微皺,輕聲問道:
    “老君,此玄同之境,高深莫測,我等凡人該如何修行,方能趨近?”
    老子手撫長須,神色凝重而又慈悲:
    “修行之路,恰似攀登險峰,需步步為營,持之以恒。
    初涉此途,當著力於克己之心。於每一事、每一念中磨煉,如磨劍之鋒,漸去私欲之鏽。
    與人相處,遇有爭執,先平心靜氣,收斂自身鋒芒,莫要逞強好勝,以和為貴,化解紛爭。
    行事之時,不特立獨行,不刻意彰顯自我,將自身才具光芒隱匿於平常之中,如明珠藏於匣內,雖有華彩,卻不刺目。
    隨順世間萬象之流變,不抗拒,不逃避,融入其中,觀萬物之平等,體眾生之同苦樂。
    以此為基,循序漸進,方能初窺玄同之門徑。
    而後,於歲月悠悠之中,堅守此心,不懈怠,不退縮,於塵世煙火裏反複踐行,曆經磨難與考驗,方有希望趨近那至高無上之玄同境界,超脫塵世羈絆,與大道相融相契。”
    “一旦臻至玄同之境,世間諸般分別皆化為烏有。
    無你我之界限,無內外之隔閡,無高下之懸殊。
    親疏貴賤,不過夢幻泡影;利害得失,恰似過眼雲煙。
    彼時,觀天地萬物,皆為一體,同根同源,如江河歸海,共生共息。
    山川草木,鳥獸蟲魚,乃至世間眾人,皆在大道之寬厚懷抱內,平等無差,和諧共生。
    心於斯境,可得大自在,大解脫,如飛鳥出籠,遊魚歸海,不為塵世枷鎖所困,不為生死輪回所拘,逍遙於天地之間,與道同遊,永享那無上安寧與祥和。”
    喜歡修仙修傻了請大家收藏:()修仙修傻了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