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章 王翦悟道的故事(調節一下情緒)
字數:2471 加入書籤
名將王翦的故事,道德經之用例
小普與怡寶正坐在老子麵前,聆聽著教誨。老子說道:“今日,我且給你們講個故事,以明第六十八章之意。”
“在一個古老的國度,有一位名叫王翦的將軍,他英勇無畏,久經沙場,在戰場上總是身先士卒,以武力和勇猛讓敵人聞風喪膽。然而,一場突如其來的大敗,讓他陷入了深深的迷茫與自我懷疑之中。”
怡寶眼睛睜得大大的,好奇地問:“那他後來怎樣了呢?”
老子繼續道:“王翦帶著滿心的困惑,踏上了尋找智者解惑的路途。在一座雲霧繚繞的山中,他見到了一位白發蒼蒼、仙風道骨的老者。老者目光平和深邃,仿佛能看穿世間萬物。王翦恭敬地向老者訴說著自己的困惑:‘長者,我在戰場殺敵無數,向來以武勇為傲,可如今卻一敗塗地,難道我一直以來都錯了嗎?’”
小普若有所思地說:“這將軍似乎意識到武力並非萬能。”
老子點頭:“老者微微搖頭,輕聲說道:‘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王翦一臉疑惑,老者便開始耐心解釋。‘你雖武力高強,但真正高明的將領不會隻依賴武力。就像曾經有一位智者,他身處兩國紛爭之中,沒有一兵一卒,卻憑借著對局勢的洞察和巧妙的謀略,讓兩國化幹戈為玉帛,避免了一場生靈塗炭的戰爭,這便是不武而善為士。’”
怡寶歪著頭問:“那善戰者不怒又是何意呢?”
老子道:“老者又說,‘再看那曆史上的一場著名戰役,一方的統帥麵對敵軍的百般挑釁,始終冷靜沉著,不被憤怒衝昏頭腦。他冷靜地分析敵軍的弱點,在恰當的時機發動攻擊,最終大獲全勝。因為憤怒會讓人失去理智,而善戰者需時刻保持清醒,此乃不怒而善戰。’”
小普接著問:“善勝敵者不與,該怎麽理解呢?”
老子回答:“老者還講道,‘往昔還有一位名將,他從不輕易與敵人正麵硬拚。他會先仔細研究敵人的作戰風格、兵力部署,然後巧妙地運用迂回戰術,或是截斷敵軍的補給線,或是利用地形設伏,讓敵人在不知不覺中陷入絕境,自己不費吹灰之力便取得勝利,這就是不與而善勝敵。’”
怡寶又問:“那善用人者為之下呢?”
老子說:“老者最後提及,‘而善用人者,要懂得謙卑。有一位君主,他禮賢下士,不以自己的尊貴地位而傲慢待人。他能看到臣子們的長處,讓他們各盡其能,無論是出身低微的謀士,還是勇猛的武將,都心甘情願地為他效力,國家因此繁榮昌盛,此乃為之下而善用人。’”
小普聽後,對怡寶說:“這故事裏蘊含的道理好深刻,就像老君說的三寶一樣,這不爭之德也是一種大智慧。”
怡寶點頭稱是:“是啊,在生活裏若也能如此,定能避免許多紛爭與煩惱。”
老子微笑著看著他們,接著說:“王翦聽後,心中豁然開朗。他告別老者,回到自己的國家。此後,他不再僅僅依靠武力,而是更加注重謀略和智慧。在麵對敵軍時,他能克製自己的憤怒,冷靜應對。他學會了用巧妙的戰術戰勝敵人,而不是一味地強攻。在軍隊中,他也放下了將軍的架子,關心士兵,尊重下屬的意見,讓士兵們都對他忠心耿耿。”
“有一次,鄰國來犯,敵軍來勢洶洶,在邊境陳兵列陣,還不斷派出使者辱罵挑釁。王翦的部下們都義憤填膺,紛紛請戰,想要給敵軍一個交訓。但王翦隻是平靜地站在城樓上觀望,他仔細分析著敵軍的陣型和營地布置,發現敵軍後方的糧草供應線路較為薄弱。於是,他派出一支精銳小隊,悄悄繞到敵軍後方,截斷了他們的糧草。同時,他又在城中散布謠言,說國內的援軍即將到來,且人數眾多。敵軍聽聞後,人心惶惶。”
小普眼睛一亮:“這就是善勝敵者不與的做法吧。”
老子點頭:“正是。王翦沒有與敵軍正麵交鋒,而是巧妙地運用策略,讓敵軍陷入困境。等到敵軍糧草斷絕,士氣低落之時,他才率領大軍出擊,輕而易舉地取得了勝利。經此一役,王翦的名聲傳遍四方,他也更加深刻地領悟到了道德經的智慧。”
怡寶問道:“那他在用人方麵又有什麽故事呢?”
老子道:“王翦深知善用人者為之下的道理。他在軍中廣納賢才,不論出身。有一位年輕的士兵,雖然出身貧寒,但卻智謀過人。王翦發現他的才能後,親自找他談話,給予他重要的任務,並且充分信任他。這位年輕士兵受寵若驚,為了報答王翦的知遇之恩,在後來的多次戰役中都提出了絕妙的計策,幫助王翦屢立戰功。隨著時間的推移,王翦帶領著他的軍隊屢立戰功,他也成為了人們心目中真正的名將,而他始終銘記著老者的話,明白了不爭之德的真諦,以謙遜和智慧書寫著屬於自己的榮耀篇章,也讓國家在他的守護下走向和平與繁榮。”
喜歡修仙修傻了請大家收藏:()修仙修傻了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