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章 老子用兵之道
字數:2253 加入書籤
老子輕撫長須,神態悠然,開始講述道德經第六十九章:“用兵有言:‘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是謂行無行,攘無臂,扔無敵,執無兵。禍莫大於輕敵,輕敵幾喪吾寶。故抗兵相加,哀者勝矣。”
怡寶眨著靈動的眼睛,歪著頭,率先問道:“老君,這‘不敢為主而為客’是何意呀?為何在用兵時不能主動出擊,而要像客人般被動應對呢?這與我聽聞的那些英勇善戰、主動征伐的將領作為似乎大不相同呢。”
老子微笑著回應:“主動出擊往往易暴露自身意圖與破綻,猶如暗夜中舉火前行,自身無所遁形,且易陷入敵方預設之陷阱。為客則可先觀察敵軍態勢,待其露出弱點,再相機而動。此乃以靜製動之法,似那潛於淵中的蛟龍,不輕易妄動,動則必有所得。往昔有一戰役,一方急於求勝,主動大軍壓境,卻因對敵方地形與兵力分布不明,中了埋伏,損兵折將。而若能沉穩以對,作為客方後發製人,結局或許截然不同。”
小普思索片刻後說道:“老君,那‘行無行,攘無臂,扔無敵,執無兵’聽起來甚是玄妙,這又該如何理解呢?難道行軍打仗不需要陣列、不需要揮臂搏鬥、不需要對抗敵人、不需要兵器了嗎?這在實際的戰場拚殺中怎麽可能實現呢?”
老子微微搖頭,耐心解釋:“此非字麵之意。乃是指高明的將領,雖有行軍作戰之實,卻能讓敵軍察覺不到我方的行跡與部署,仿若無形。其巧布兵力,或藏於山林,或隱於河穀,使敵難以窺探虛實,此為行無行;雖有揮臂指揮之能,卻讓敵人無法預判我方動向,似無臂可攘。其指揮信號或借自然之物,或用隱秘之法,令敵方摸不著頭腦;雖麵臨敵人,卻能使敵無法捉摸我方攻擊之處,如無敵可扔。作戰計劃變幻莫測,攻其不備,出其不意;雖持有兵器,卻讓敵軍不知我方何時何地會使出殺招,像無兵可執。此乃用兵之妙境,使敵在懵懂中陷入敗局。古之名將,常以疑兵之計,虛虛實實,讓敵軍暈頭轉向,便是此理。”
怡寶又好奇地問:“老君,您說禍莫大於輕敵,這輕敵會帶來如此大禍,可為何人們還會常常犯此錯誤呢?是因為被勝利衝昏頭腦,還是有其他緣由呢?”
老子輕歎一聲:“人性多有傲慢與自負,在些許勝利或自身武力強盛時,便易輕視對手。當連勝幾場,便以為敵軍皆不堪一擊,此乃被勝利蒙蔽雙眼。亦或因自身兵強馬壯,裝備精良,便自恃過高,覺得可輕易踏平敵境。然戰場瞬息萬變,輕敵則會蒙蔽雙眼,忽視敵軍潛在之力,致使自身陷入險境,幾近喪失吾前所言之‘三寶’,慈愛、儉樸、不敢為天下先的德行與智慧皆會因輕敵而被拋諸腦後。曾有雄師,因輕視弱小之敵,未做周全準備,結果被敵方利用天時地利,遭受重創。”
小普接著問:“那‘哀者勝矣’,為何哀傷悲痛之人反而能取勝呢?這與常理相悖啊。哀者往往處於劣勢,力量似乎也更為弱小,怎會有如此強大的力量扭轉戰局呢?”
老子目光深邃,說道:“所謂哀者,常是被侵犯、受欺淩一方,其深知自身處境艱難,故而心懷悲憤,眾誌成城。為保衛家園、親人等珍視之物而戰,此等決心與意誌堅如磐石,力量無窮。如那被逼迫至絕境的困獸,其爆發之力往往驚人。且哀者常能得到民眾之支持,民眾感其悲苦,願與之同仇敵愾。古時有一國,遭鄰國侵略,國土淪陷大半,然其軍民上下一心,皆因對故園之愛與失土之哀,奮勇抵抗,最終逆襲複國,便是哀者勝之典範。”
小普眼珠一轉,再問道:“老君,若在這‘不敢為主而為客’中,一味等待,會不會錯失良機呢?畢竟戰機稍縱即逝,如何精準把握這其中的度呢?”
老子手撫衣袖,緩緩而言:“此中關鍵在於將領之洞察與決斷。雖為客,但並非消極等待,而是時刻關注敵軍之變化,猶如獵鷹在空中盤旋,緊盯獵物一舉一動。一旦敵軍出現混亂、補給線斷裂、內部矛盾激化等可乘之機,便能迅速出擊,毫不遲疑。此需將領有超凡之耐心與敏銳之洞察力,方能於被動中尋得主動,在看似無為中實現大為。”
怡寶思索片刻,又道:“老君,這‘行無行’之境界,要如何訓練士兵才能達到呢?是靠陣法的巧妙編排,還是有其他特殊的訓練之法?”
老子笑道:“陣法自是其一,通過特殊陣法可使士兵在行進間相互配合,隱匿氣息與行蹤。然更重要的是士兵之心性修煉。使其內心沉靜,不為外界所擾,行動時仿若一體,聽從指揮又不失靈動。可通過冥想、模擬實戰等多種方式,讓士兵們習慣在各種複雜環境下保持隱蔽與靜默,久而久之,方能實現行無行之境。”
小普與怡寶聽後,皆陷入沉思,默默體悟著這一章的深刻內涵,彼此對視一眼,皆看到對方眼中對“道”的進一步敬畏與思索。
喜歡修仙修傻了請大家收藏:()修仙修傻了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