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章 善德司契,安於道心

字數:3105   加入書籤

A+A-


    晨光熹微,柔和的光線透過淡薄的雲層,紛紛揚揚地落在庭院之中,灑下一地斑駁。庭院裏的古鬆仿若一位位智慧長者,靜靜佇立,見證著歲月的變遷與道的傳承。老子身披一襲素色長袍,衣袂隨風輕輕飄動,散發著一種超凡脫俗的寧靜氣息,他雙目微閉,似在聆聽天地自然的低語。
    小普和怡寶恭敬地站在一旁,小普身姿挺拔,眼神中透著對知識的熱切渴望;怡寶則麵容沉靜,聰慧之光在眸間閃爍,二人皆在等待老子的教誨。
    良久,老子緩緩睜開雙眼,目光平和而深邃,猶如一泓深不見底的清泉,他輕聲說道:“今日,為師為你們講解第七十九章:和大怨,必有餘怨;報怨以德,安可以為善?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小普微微皺眉,麵露疑惑之色,拱手問道:“老君,若是化解大的怨恨,為何還會有餘怨留存呢?徒兒不解其中深意。”
    老子神色和藹,微微點頭,耐心地解答道:“徒兒,怨恨一旦產生,便如同在人心上劃下一道傷痕,即便表麵看似愈合,那道痕跡卻難以完全消除。就好比用強力修複一件破損的器物,雖能使其恢複部分功用,但裂痕猶在。在修行途中,你們也會與人產生矛盾,若隻是表麵上和解,而內心仍有芥蒂,這餘怨便會在不經意間影響心境,阻礙修行的進益。比如與同門因修煉資源的分配產生爭執,即便事後口頭上說不計較,但心中若還有不滿,那這一絲怨念便會在修煉時擾亂心緒,使靈力運轉不暢。
    “從更深層次來講,怨恨源於人心的執念與狹隘。當我們執著於自身的利益、觀點和感受時,便容易與他人產生衝突和怨恨。而化解怨恨的關鍵,在於放下自我的執念,以更寬廣的胸懷去理解和包容他人。但這並非易事,因為人性中的自我保護和自我中心意識往往根深蒂固,所以即使表麵上達成和解,內心深處的餘怨仍可能悄然存在,影響我們的心境和修行。”
    怡寶眨眨眼睛,輕抿嘴唇,接著問道:“老君,那為何說‘報怨以德,安可以為善’呢?以德報怨難道不是一種高尚的品德嗎?”
    老子輕撫胡須,目光中透著深邃的智慧,說道:“怡寶,以德報怨固然看似高尚,但有時卻並非最佳之法。若不分緣由地以德報怨,可能會讓犯錯之人不知悔改,甚至變本加厲。真正的善,應是引導他人走向正道,而非縱容其過錯。於修行而言,我們應秉持公正之心,對待怨恨與過錯。當他人冒犯於你,不可一味地隱忍或無原則地寬容,而是要以道心去洞察其根源,若能以自身之德感化對方,使其認識到錯誤並改正,那才是善的體現;若對方執迷不悟,也不可強行以德報之,而是要保持自身的修行心境,不被其影響,這才是安於道心的做法。
    “在實際的修行生活中,我們會遇到各種不同的人和事。有些人可能會因為嫉妒、貪婪或無知而對我們產生怨恨或傷害。此時,我們不能僅僅依靠以德報怨這種簡單的方式來處理,而是要根據具體情況,運用智慧和道德的力量。比如,如果是因為對方的誤解而產生的怨恨,我們可以耐心地解釋和溝通,消除誤解;如果是因為對方的品德問題,我們可以在適當的時候給予勸誡和引導,但也要注意保護自己,不被其負麵情緒所沾染。這就是在修行中如何正確對待怨恨與善的關係,需要你們細細體悟和把握。”
    小普若有所思地點點頭,又問道:“老君,那‘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該如何理解呢?這對我們的修行有怎樣的啟示呢?”
    老子神色莊重,緩緩說道:“聖人手握契約,卻不苛責於人,這是一種寬容與豁達的胸懷。在修行中,我們與天地、與他人皆有著無形的契約。比如我們從天地間汲取靈氣,便應遵循天地之道,不可過度貪婪;與同門相互切磋、共同進步,便應秉持友愛互助之心,不相互指責、嫉妒。當我們修煉法術時,若遇到瓶頸,不可抱怨自身資質愚鈍或怪罪功法太難,而是要像聖人執左契一樣,坦然接受當下的狀況,從自身尋找原因,以平和的心態去調整修煉的方法與節奏,如此方能在修行之路上穩步前行。
    “從道的角度來看,世間萬物皆有其規律和秩序,我們所經曆的一切都是一種契約式的存在。我們與自然、與他人的互動,都應該遵循這種契約精神,尊重彼此的存在和發展。當我們遇到困難和挫折時,不要將責任歸咎於外部因素,而是要審視自己是否履行了應有的契約責任。比如在修煉一種新的功法時,如果進展不順利,我們應該反思自己是否真正理解了功法的要義,是否按照正確的方法和節奏進行修煉,是否在修煉過程中保持了專注和耐心。隻有這樣,我們才能不斷地調整自己,適應修行的各種情況,實現自我的提升和成長。”
    怡寶微微點頭,眼中閃過一絲明悟,說道:“老君,那‘有德司契,無德司徹’是不是說有德行的人會遵循契約精神,而無德之人則隻知索取呢?這在我們的修行中又該如何體現呢?”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老子微笑著看向怡寶,讚許道:“怡寶,你所言甚是。在修行之途,有德行的修行者會遵循與天地、與道的契約,順應自然規律,不強行索取,不肆意妄為。他們懂得在修煉時適度而為,不耗盡自身精氣神去追求快速的提升,而是細水長流,穩步積累。而無德之人,往往急於求成,過度開采自身潛能,就像那竭澤而漁的漁人,雖能在短期內獲得看似豐厚的收獲,但卻破壞了自身修行的根基,最終難有大成。你們要時刻銘記,隻有做一個有德司契之人,才能在修行的道路上走得更遠、更穩。
    “在具體的修行實踐中,有德之人會注重自身品德的修養,他們明白修行不僅僅是追求功力的提升,更是心靈的淨化和升華。他們會遵循自然的規律,按時作息,合理飲食,不過度消耗身體和精神的能量。在修煉功法時,也會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不冒進、不急躁。而無德之人則可能會為了追求一時的功力提升,不惜采取不正當的手段,如偷取他人的修煉資源、強行突破身體極限等,這些行為雖然可能在短期內獲得一些利益,但從長遠來看,必然會導致自身修行的崩潰和失敗。所以,你們要時刻以有德司契為準則,規範自己的修行行為,做一個真正的修行者。”
    小普和怡寶聽聞,皆躬身行禮,齊聲應道:“多謝老君教誨,徒兒們定會銘記於心,在修行中遵循道的指引,以善德司契,安於道心,努力提升自我。”
    言罷,二人在這寧靜的庭院中相對而坐,閉目沉思,細細體悟著道德經第七十九章的深刻內涵,思索著如何將這其中的智慧更好地融入到日常的修行實踐之中,讓自己的心靈更加澄澈,修行之路更加順遂,向著那至高的道之境界不斷邁進。
    喜歡修仙修傻了請大家收藏:()修仙修傻了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