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8章 萬法歸一,傳承爭執

字數:3777   加入書籤

A+A-


    立春當日,靈山寺的無執念珠林迎來了第一場春雨。
    小普法師站在“不二亭”中,望著僧道弟子們共同修剪的陰陽樹——樹幹如鬆,枝葉似蓮,枝頭正結著兼具菩提葉與道紋的新芽。
    忽然,一陣急促的鍾聲打破寧靜,禪房方向騰起紫氣與金光交織的祥雲,正是金蟬子蘇醒的征兆。
    “師父!”
    小普趕到時,金蟬子正坐在銀杏樹下,手中轉動著一枚融合了佛道符文的念珠。
    老人的眉心不再有晶體陰影,取而代之的是一枚淡金色的“不二”印記,與小普胸前的蓮花疤痕遙相呼應。
    “吾徒,”
    金蟬子開口,聲音中多了幾分滄桑後的通透,
    “佛道兩派欲在端午舉辦‘萬法歸一’大典,卻在‘傳承’一事上起了爭執。”
    三日後,佛道長老會在靈山寺藏經閣召開。
    小普望著閣中並列的《大藏經》與《道藏》,忽然想起蓬萊島的生死輪——此刻的爭執,恰似輪盤上“生”與“死”的拉鋸。
    全真教首座率先發難,手中捧著被篡改的《楞嚴經》道解本:
    “融合之道雖好,但佛道經典不容混淆!此經將‘戒定慧’解作‘精氣神’,分明是離經叛道!”
    正一盟長老則指著道家《陰符經》的佛注本反駁:
    “我道經注解引入‘因果’之說,明明是相輔相成,為何說是混淆?”
    兩派弟子各執一詞,竟在閣中形成兩股對峙的氣場,險些引發鬥法。
    小普見狀,解下腕間本已空無一物的“無執”假象,雙手合十道:
    “諸位可知,當年鳩摩羅什譯經,曾借用道家‘玄學’概念;陶弘景著《真誥》,亦吸收佛家輪回思想。傳承本非一成不變,而是如江河入海,兼容並蓄。”
    三藏法師趁機展示新譯的《不二經》,經文中佛道術語並列,卻用星號標注異同:
    “天竺佛教傳入東土,亦經曆‘格義’階段。如今的‘不二’之學,正是當年‘格義’的升華,非是混淆,而是超越。”
    金蟬子點頭,取出從蓬萊島帶回的水晶棺殘片,殘片竟在陽光下映出佛道典籍自動對照的奇景。
    然而,保守派長老仍不認同。
    少林寺達摩院首座踏前一步,袈裟下露出“卍”字與“?”的刺繡衝突痕跡:
    “禪宗‘不立文字’,道家‘清靜無為’,本就反對繁瑣注解。如今搞‘萬法歸一’,反而是自尋煩惱。”
    武當山紫霄宮宮主則輕撫劍柄:
    “我道家‘劍膽琴心’,佛家‘慈悲為懷’,若強行融合,怕是失了各自風骨。”
    小普望著兩位長老緊握的拳頭,忽然想起苗疆的大祭司——他們的執念,正如當年他對“複仇”的執著。
    他抬手輕揮,閣中突然浮現出西行路上的種種影像:敦煌的笑佛、西域的中觀聖境、蓬萊島的生死輪......
    最終畫麵定格在洛陽白馬寺的“不二亭”,亭中百姓正用佛燈點燃道香,以道符修補佛經。
    “風骨非在形式,而在本心。”
    小普取出徐正陽的龍虎雙劍殘片與張妙真的破執符灰燼,二者竟在掌心凝成一枚“和合劍符”,
    “就像這劍與符,分開是‘殺’與‘渡’,合一則是‘止殺護渡’。傳承的真諦,不在‘守舊’或‘創新’,而在‘因時因地,應機說法’。”
    話音未落,藏經閣的天窗突然射下七彩光芒,照在並列的《大藏經》與《道藏》上。
    奇跡般地,兩藏的書頁自動翻轉,竟在對應位置顯露出相同的核心義理——佛道兩家對“心性”的闡釋,竟如出一轍。
    全真教首座顫抖著翻開《道德經》“致虛極,守靜篤”句,其批注欄中不知何時多了《心經》“心無掛礙”的梵文音譯。
    “原來......核心從未分離。”
    達摩院首座歎道,袈裟上的刺繡衝突竟自動融合成“卍?”紋。
    紫霄宮宮主則放下劍柄,從懷中取出一本《禪劍合一錄》,正是武當山秘傳的融合典籍。
    小普見狀輕笑,知道真正的傳承從來不是非此即彼,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端午大典當日,靈山寺山門前的無執念珠林已長成參天大樹,每顆念珠都結著透明的果實,果實中映著信眾放下執念的瞬間。
    佛道弟子們不再身著單一服飾,而是根據修行法門選擇兼容的裝扮:有的僧人佩戴太極玉佩,有的道士手持蓮花拂塵,卻無絲毫違和。
    大典的高潮是“佛道同源燈”的點燃儀式。
    徐正陽以龍虎劍氣引動道家“三昧真火”,蘇淩仙姐妹用佛家“摩尼寶珠”凝聚光明,當兩種光芒在燈芯交匯時,竟形成永不熄滅的“不二之光”,照亮了方圓百裏的天空。
    張妙真趁機撒出改良的“和解符”,符紙化作蝴蝶飛向各地,所到之處,佛道寺院的對立牆垣紛紛倒塌, 成為共同修行的“不二堂”。
    三藏法師在大典上宣讀新譯的《傳承經》,其開篇便說:
    “法無定法,適口為珍;
    道無恒道,應機則靈。
    佛道如舟車,皆可渡河,何必爭舟車之美?”
    話音未落,天邊竟出現罕見的“日月同輝”奇景,太陽中有佛塔倒影,月亮裏顯道觀飛簷,正是天地對“不二”之道的認可。
    大典結束後,小普陪同金蟬子漫步在念珠林中。
    老人望著樹上的透明果實,忽然輕笑:
    “吾徒可還記得,你初入寺時問我‘佛在哪裏’?”
    小普點頭,當年的場景曆曆在目。金蟬子伸手摘下一枚果實,果實中映出小普解下最後一道繩結的畫麵:
    “如今你該明白了——佛在放下執念的當下,道在超越分別的瞬間。”
    是夜,靈山寺的鍾聲與武當山的鼓聲同時響起,兩種聲音交織成和諧的韻律。小普站在“不二亭”中,望著漫天繁星,每顆星都似一枚無執念珠,照亮著眾生的無明之夜。
    他知道,傳承的迷思已解,佛道的“不二”之路,終將如這鍾聲與鼓聲般,在歲月長河中奏響永恒的和弦。
    喜歡修仙修傻了請大家收藏:()修仙修傻了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