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8章 天地運行 卦序玄機
字數:3695 加入書籤
小普的神識再度沉入《伏羲氏易經》的龜甲紋路時,發現自己置身於一座由六十四座青銅鼎組成的圓形祭壇。
每座鼎上都刻著不同的卦象,鼎身銘文閃爍著日月星辰的光輝。
伏羲氏站在祭壇中央,手中的蓍草化作一道光橋,連接著乾卦與坤卦的青銅鼎。
"六十四卦的排列,暗合天地運行的軌跡。"
伏羲輕點乾鼎,鼎中升起六縷青煙,在空中凝結成乾卦六爻,
"上篇三十卦始於乾、坤,終於坎、離,象征天地開辟、水火既濟。"
他揮手間,坎鼎與離鼎自動旋轉,水火交融的景象在祭壇上空浮現。
小普注意到鼎身上的卦序與《連山易》中的記載略有不同。
伏羲解釋道:
"通行本卦序以"二二相偶,非覆即變"為原則。"
他示意小普觀察泰卦與否卦的青銅鼎,
"泰卦乾下坤上,天地交泰;否卦坤下乾上,天地不交。兩者互為覆卦,如一枚銅錢的正反兩麵。"
當伏羲提到"覆卦"時,祭壇上的鼎陣突然開始旋轉。
小普發現每對相鄰的鼎要麽是卦象顛倒如屯卦與蒙卦),要麽是爻象完全相反如乾卦與坤卦)。
這種排列方式讓他聯想到靈山藏經閣的經架——每部典籍都與相鄰的典籍形成對照,互為補充。
"卦序的深層邏輯,在於揭示事物發展的周期律。"
伏羲指向鼎陣中央的既濟鼎與未濟鼎,
"既濟卦水火相濟,看似圓滿,實則蘊含未濟的危機;未濟卦水火未濟,卻暗藏既濟的轉機。"
鼎中突然湧出活水,在祭壇上形成螺旋狀的水係,
"這就像晝夜交替、四季輪回,圓滿與缺憾永遠並存。"
小普嚐試用蓍草推演卦序,發現每推進一卦,鼎陣的星象便隨之變化。
當推演到泰卦時,北鬥七星的鬥柄指向祭壇東方;推演到否卦時,鬥柄轉而指向西方。
這種變化讓他想起《尚書·洪範》中的"星有好風,星有好雨",原來卦象與天文星象之間竟存在著如此緊密的聯係。
伏羲又演示了"變卦"的奧秘:
"卦變之法,以乾坤為父母,其餘六十二卦皆由乾坤爻變而來。"
他將乾卦的初爻變為陰爻,乾卦立刻變成天風姤卦;再將姤卦的二爻變為陰爻,又成天山遁卦。
"這種爻變規律,正如樹木生長——從主幹生出枝椏,再由枝椏長出新葉。"
當推演到山地剝卦時,伏羲突然停住:
"剝卦上九爻"碩果不食",象征陽氣雖衰卻未絕。"
他輕點鼎身,剝卦的上九爻突然化作一枚金色果實,
"此時若變爻為陽,則成火地晉卦,象征陽氣複蘇。"
果實裂開,從中飛出一隻鳳凰,盤旋著飛向晉卦的青銅鼎。
小普發現,每個變卦都對應著不同的時運變化。
例如乾卦九二爻"見龍在田",若變爻為陰,則成天火同人卦,象征從潛龍勿用轉向廣結善緣。
這種變化讓他想起師父常說的"契機"——
修行中的每一個選擇,都可能引發連鎖反應。
"卦辭與爻辭,是易經的靈魂。"
伏羲翻開《連山易》,鼎陣中浮現出對應的卦辭解析,
"乾卦"元亨利貞",是天的四種德行;坤卦"利牝馬之貞",強調柔順守正。"
他指向屯卦的鼎身,
"屯卦"元亨利貞,勿用有攸往",警示初創時期需積蓄力量,不可輕舉妄動。"
小普注意到,每個卦辭都包含著辯證的智慧。
例如訟卦"終凶",卻又"利見大人",暗示爭訟雖危險,但在賢明之人的裁決下仍可化解。
這種矛盾統一的思維方式,與自己所修佛法中的"不二法門"有著異曲同工之妙,不過此刻他已能純粹從易經的角度去理解。
當伏羲講解到否卦時,鼎陣中突然陰雲密布。
否卦的卦辭"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貞"在鼎身上閃爍,爻辭"拔茅茹,以其匯"則化作一片茅草隨風搖曳。
"否卦象征閉塞不通,但初六爻"貞吉"提示我們,在困境中保持柔順反而能化險為夷。"
伏羲揮手驅散陰雲,露出否卦九五爻的"休否,大人吉",
"當否極泰來之時,更要保持警惕,如同"其亡其亡,係於苞桑"。"
小普嚐試用易經的思維分析自身修行。
他發現,自己在參悟易經時的狀態,正對應著漸卦的"鴻漸於陸,其羽可用為儀"——循序漸進,每一步都紮實穩健。
而偶爾的困惑,則如蹇卦的"往蹇來譽",雖遇險阻,但堅持下去終有收獲。
隨著推演深入,小普對卦序的理解愈發深刻。
他發現,六十四卦不僅是對自然現象的模擬,更是對人類社會的映射。例如師卦象征軍隊,強調"丈人吉";比卦象征親附,主張"建萬國,親諸侯"。這些卦象背後,蘊含著治理國家、協調人際關係的智慧。
當晨曦穿透神識時,小普發現自己已回到藏經閣,手中的《伏羲氏易經》自動翻到"序卦傳":
"有天地,然後萬物生焉。盈天地之間者唯萬物,故受之以屯......"
他意識到,這一晚的推演不僅讓他掌握了卦序的規律,更讓他學會了如何將易經的智慧應用於實際。
此刻,小普的左眼中隱約浮現出卦序的軌跡,右眼則閃爍著蓍草推演的光影。他知道,易經的學習遠未結束。
接下來,他將深入研究卦變的具體應用,探索如何通過爻變預測未來、指導修行。而伏羲氏留下的鼎陣虛影,將成為他繼續前行的指引。
喜歡修仙修傻了請大家收藏:()修仙修傻了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