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0章 登泰山玉皇頂
字數:2144 加入書籤
吃完早飯,眾人精神煥發,充滿活力,迫不及待地開始了攀登泰山之旅。
在正式登山之前,他們首先對泰山之巔——玉皇頂有了一個大致的了解。
玉皇頂,位於碧霞祠北麵,是泰山的最高峰,舊稱太平頂,又名天柱峰。這裏海拔高達 1532.7 米,其雄偉壯觀的氣勢令人驚歎不已,被譽為“天下第一山峰”。
關於玉皇頂的曆史,可謂源遠流長。玉皇廟的始建年代已無從考證,但據記載,明成化年間曾對其進行過重修。這裏自古以來就是曆代帝王登高封禪的聖地,承載著厚重的曆史文化底蘊。
在玉皇頂的建築景觀中,最為引人注目的當屬玉皇殿。殿內供奉著玉皇上帝的神像,莊嚴肅穆,令人心生敬畏。神殿上方的匾額上,題有“柴望遺風”“威攝十方”“名揚神州”等字樣,這些匾額不僅增添了玉皇殿的文化氛圍,也彰顯了其在曆史上的重要地位。
曆史沿革:玉皇廟始建年代無考,明成化年間重修,是曆代帝王登高封禪的地方。
建築景觀
玉皇殿:殿內祀玉皇上帝神像,神殿上匾額題“柴望遺風”“威攝十方”“名揚神州”等。
極頂石:位於廟院中央,上有通石碑,刻著“泰山極頂”和“1545米”兩行字,四周圍以石欄,石上還有南陽王均於1921年題寫的“極頂”二字。
古登封台碑刻:位於極頂石西北,是曆代帝王登封泰山時的設壇祭天之處。
其他建築:還有迎旭亭、望河亭、東西配殿等建築,東亭可望“旭日東升”,西亭可觀“黃河金帶”。
自然景觀
四大奇觀:泰山有旭日東升、晚霞夕照、雲海玉盤、黃河金帶四大自然奇觀。其中,旭日東升多在4月至6月、9月至11月出現;雲海玉盤多出現在夏秋季;晚霞夕照在秋季天高氣爽時最易出現;黃河金帶以秋季下午或傍晚觀賞為宜,需雨過天晴或冷空氣過後的第二天,天氣晴朗、能見度極好時才可看到。
氣象景觀:泰山頂屬亞高山型濕潤氣候,沒有明顯的四季劃分,隻有冬半年和夏半年之分,雨量偏多,冬季較長,結冰期達150天,形成霧凇雨凇奇觀,山頂盛行西南風,年平均風速6.5s。
文化價值
封禪文化:自秦始皇開始到清代,先後有13代帝王親登泰山封禪或祭祀,另外有24代帝王遣官祭祀72次,使泰山成為政權的象征,被尊為華夏神山。
詩文文化:吸引了曆代大批文人墨客,留下了眾多不朽的名篇佳作和書法墨寶,如楊圻的《泰山玉皇頂》、杜甫的《望嶽》等。
站在玉皇頂,天風浩蕩,雲霧在腳下翻湧。極目四望,群山連綿,天地雄渾壯闊。泰山之巔的石碑刻著歲月的痕跡,見證無數人的攀登與夢想。此刻,丁運鵬一行帶著滿心的敬畏與期待,開啟從玉皇頂下行的奇妙旅程。
他們沿南天門而下,陡峭的台階似掛在山壁。扶著欄杆,每一步都小心翼翼。回看來時路,剛才還身處雲端,如今已在蜿蜒山徑。雲霧繚繞中,南天門若隱若現,宛如仙境之門。
這一段路,峰巒夾道,怪石嶙峋,有的如臥虎,有的似蟠龍,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令人驚歎。
經過十八盤,那曾是攀登時的巨大挑戰,現在下行卻另有一番滋味。台階旁的青鬆,紮根於石縫,身姿矯健,它們像忠誠的衛士,守望著泰山。山風拂過,鬆濤陣陣,仿佛在訴說著古老的故事。此時體力尚足,腳步輕快,一邊走一邊欣賞著周圍的景色。
到了中天門,這裏地勢稍平,有休息的地方,人也多了起來。回想攀登時在此的停歇,那股疲憊還記憶猶新。丁運鵬一行在這裏停了下來,稍作休整。並在這裏可以極目遠眺,
此刻,卻已走過了大半路程。中天門的建築古樸典雅,紅牆青瓦與青山相互映襯。從這裏望去,遠處的山巒層層疊疊,陽光灑在山間,明暗交錯,構成一幅天然的畫卷。
喜歡懲治邪惡請大家收藏:()懲治邪惡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