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3章 滿蒙之爭,元傳國璽,皇太極登基,“金”改“大清”
字數:6972 加入書籤
【在史料書籍中記載道,鐵嶺城被攻破的當日“血色黃昏,屍橫遍地,全城房屋多被大火焚燒,經夜不熄”。】
【七月二十五日晚,南下的蒙古援兵,到達鐵嶺城附近之後,現發鐵嶺城已經失陷,許多蒙古人便建議撤兵,或者是等待林丹汗的大軍到來之後,再做打算。】
【因為,在此時的蒙古人看來,鐵嶺城已破,他們再救之已無用。】
【然而,在喀爾喀部的首領貝勒齋賽,與紮嚕特部的首領貝勒巴克,商議之下,認為努爾哈赤與後金軍,必然會認為他們蒙古人,在看到鐵嶺城之破,就會撤軍的想法。】
【齋賽與巴克兩人合計之後,都認為,這是一個他們的可趁之機。】
【於是,在齋賽與巴克兩人的帶領下,趁著黑夜與鐵嶺城中的火光與殺戮之時,他們成功的把一萬多的蒙古騎兵,埋伏於鐵嶺城外的秫田之內。】
【在史料書籍中記載道是夜,蒙古喀爾喀部齋賽,紮嚕特部巴克等領兵萬餘,星夜而來,伏於秫田內。】
【七月二十六日早晨,皇太極始終都將,叛將丁碧的獻策放在心上。】
【而努爾哈赤依舊認為,隻要鐵嶺城已破,就算蒙古人連夜出兵南下想要進行救援,但蒙古人在看到鐵嶺城被攻破後,必然就會撤軍的想法。】
【於是,皇太極便派出數支有建漢人民夫,組成的牧民隊,在七月二十六日的拂曉之時,以民夫與牧民的日常活動方式,出城進行探查。】
【當一支牧民隊伍的十數人,在靠近鐵嶺城外的秫田,想要查看情況之時,突然就遭到了蒙古人的射殺。】
【蒙古人以為,這些都是普通的牧民與民夫,全數射殺之後,他們在此的埋伏,就不知道被後金軍所知。】
【然而,當牧民隊伍被射殺的時候,皇太極就已經得知了情況。】
【蒙古人的偷襲計劃落空,皇太極僅用數支由民夫臨時組成的牧民隊,探清了蒙古人是否會南下救援鐵嶺城的重要軍事情報。】
【然而,此時的大貝勒代善,認為尚未知南下蒙古的虛實,又不知道是蒙古那一支部族,埋伏在此,又擔心是蒙古人的引蛇出洞的計策,便不敢輕易出兵。】
【在《清太祖實錄》《滿洲實錄》等史料記載中,努爾哈赤在得城外的知情況後,努爾哈赤親赴前線,見蒙古軍已暴露,當即駁斥大貝勒代善“若戰恐後悔”的猶豫。】
【努爾哈赤直言“此齋賽兵也。吾恨齋賽有五,今又先殺吾人,何悔焉!”】
【於是,努爾哈赤下令,城中諸貝勒率領八旗精銳,全數出城進行突擊。】
【城外大戰,一觸即發,僅僅萬餘的蒙古騎兵與數萬後金大軍,在鐵嶺城外,展開了一場激戰。】
【後金軍隊憑借騎兵機動性,以及皇太極所以發明的多兵種協同戰術,迅速的擊潰了蒙古援軍與伏兵。】
【大貝勒代善率,因之前的猶豫表現,在開戰後,表形的異常勇猛,率領正紅,鑲紅二旗追擊至遼河,蒙古軍溺死及陣斬者甚眾。】
【《清太祖實錄》記載中,載“大貝勒代,率正紅,鑲紅二旗追至遼河,溺水死及陣斬者甚眾”。】
【此戰,後金軍生擒喀爾喀部貝勒齋賽及其二子色特希勒,克什克圖等部眾。】
【紮嚕特部的貝勒巴克,台吉色本,科爾沁部台吉桑噶爾寨等首領及部將十餘人,也沒有逃脫,以及蒙古精銳五百餘人,被後金所俘虜。】
【努爾哈赤將蒙古俘虜,囚禁於鐵嶺城樓之中,並設宴慶功,慶功會上“令齋賽等匍匐進謁”,當眾羞辱其敗績。】
【雖說,努爾哈赤一戰擊潰了蒙古援軍,同時也讓努爾哈赤意識到了蒙古問題的,對後金的牽製,將會是阻礙後金政權發展壯大的絆腳石。】
【蒙古人敢在,他努爾哈赤如此威盛之時,竟然還想設伏與偷襲後金大軍,就可以證明蒙古人並不懼怕他努爾哈赤與後金政權此時的威名與兵鋒。】
【在立完威之後,努爾哈赤便釋放了,齋賽的部臣博羅齊等十一人,令其傳話“蒙古兵大敗,齋賽及眾台吉並兵五百餘人悉為我國所擒”。】
【同時,努爾哈赤為了繼續分化蒙古諸部,對俘虜也進行了區別對待,釋放科爾沁部的巴克於其部下,卻扣下了齋賽作人質。】
【直至大明天啟元年(1621),雙方達成聯姻結盟之後,齋賽才被釋放。】
【蒙古人敢趁夜設伏,不懼他努爾哈赤,在薩爾滸大敗明軍的威名,這讓努爾哈赤重新意識到了蒙古的問題。】
【畢竟蒙古與大明不同,蒙古是遊牧政權,打不過就可以跑,而大明是民業政權,打不過就隻能投降。】
【於是,在對待蒙古的問題上,努爾哈赤繼續強化之前所製定政策,對蒙古部族,采用區別分化,聯姻結盟,資源貿易等手段進行離間與拉攏。】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麵更精彩!
【並在後金政權此時所統轄的地域內,對蒙古人給予了優待。】
【此時歸附於後金政權的蒙古人地位,幾乎與女真人相等,並將蒙古部眾編入滿洲八旗之中,其地位是後金漢人,無法相比的。】
【大明天啟六年(1626),皇太極在後金第二任大汗的爭鬥中獲勝,成為了後金政權的第二任大汗,年號為“天聰”。】
【皇太極繼汗位後,依舊采取努爾哈赤製定的政策,繼續分化間離與拉攏蒙古各部,並且在與林丹汗的多次軍事較量中勝出。】
【在皇太極繼位的第六年,即後金政權天聰六年(1632),皇太極親率後金大軍,並聯合歸附的蒙古各部聯軍,號稱十五萬大軍,兵分三路進攻林丹汗的察哈爾部。】
【皇太極要與林丹汗進行決戰,決出誰才是漠北草原上的王者。】
【然而,此時的林丹汗所能掌控的蒙古兵力,從最初的三十萬多兵力,已不足五萬,此時的林丹汗,已經不敢與皇太極進行正麵決戰。】
【於是,林丹汗率部qq西遷,將最肥沃的東部草原讓給了皇太極。】
【然而皇太極並不滿足,率軍追擊千裏之後,又讓已經長大成年的多爾袞繼續帶兵西追。】
【皇太極的後金大軍,雖未與林丹汗發生大規模的正麵決戰,但沿途收降了大量察哈爾部眾,林丹汗的勢力遭到毀滅性打擊。】
【最終,蒙古最後的一任大汗林丹汗,於崇禎七年(1634),在西遷至青海的途中,因突患天花而病逝。】
【雖說林丹汗在其鼎盛時期,被蒙古各部,尊為蒙古共主,北元大汗,但林丹汗始終,都沒有真正完全掌握過蒙古全族。】
【這也是後世人,認為林丹汗會敗給努爾哈赤與皇太極的主要原因之一。】
大元世祖界。
元世祖忽必烈皺眉“天道對蒙古部族的盤點,太過簡略了。”
“不過也是,蒙古各部族之間的關係,也是向來都是如此,所謂的共主,也不過是利益一致的情況下,才會叫你一聲共主。”
“與華夏中原大地的皇帝相比,那草原上的蒙古共主,根本就不值一提。”
“這應該也是後世的蒙古人,被那什麽明太祖朱元璋趕出中原大地之後,無法再團結南下的原因吧。”
最後,元世祖忽必烈的眼光,忽然就變得冷峻了起來“那努爾哈赤與他們女真人的先祖大金政權,也是被蒙古人所滅的。”
“那麽在這一世裏,在後世,蒙古人在爭取中原天下時,可以輸給漢人的皇帝,但絕對不能再輸了金人的後代了。”
【崇禎八年,即後金政權的天聰九年(1635),由於蒙古最後一位大汗林丹汗的得天花病逝後,更多的蒙古部族,都紛紛投向了後金政權。】
【由於,大明王朝的腐敗與黨爭內鬥等因素。】
【在皇太極與林丹汗爭鬥的期間,明朝朝廷並沒有,給予蒙古部族與林丹汗,較為直接的援助或軍事資助等。】
【大明王朝與蒙古林丹汗的所謂的“聯合抗金”,也不過是大明朝廷在推行的“以夷製夷”的策略。】
【加上大明王朝內部的混亂,以及中原民間已經起義不斷等,大明官員的腐敗,也越加的橫行之下。】
【蒙古各部,在沒有了名義上共主大汗統治的蒙古部族之後,其它的蒙古人,也紛紛倒向與歸附了後金。】
【此時的後金大汗皇太極,為更好地整合蒙古各部,同時也為了鞏固滿蒙之間的聯盟。】
【於是,皇太極在天聰九年(1635)年初,將原隸屬於滿洲八旗的蒙古牛錄與新歸附的蒙古部眾重新編組,正式設立“八旗蒙古”製度。】
【“八旗蒙古”的旗製,官製與滿洲八旗一致,成為獨立於滿洲八旗的軍政組織。】
【但八旗蒙古的最高掌權者為皇太極,八旗蒙古的高層官員的任命,皆由皇太極指定。】
【蒙古八旗的都統官名為固山額真,分別由蒙古貴族與女真貴族,在得到皇太極的任命後擔任。】
【在軍事上,若無皇太極的命令,即使是蒙古貴族的固山額真,也不得擅自調動蒙古八旗的士兵。】
【由於,蒙古部族與女真部族之間,多年以來,都存在聯姻關係,其社會地位,隻在滿洲八旗之下,遠遠超過漢人之上。】
【大明崇禎八年,即後金天聰九年(1635)四月二十八日,林丹汗之子額哲,在托裏圖(今內蒙古伊金霍洛旗)向多爾袞率領的後金大軍投降。】
【多爾袞在班師途中,得知大元王朝的“元傳國璽”在額哲的母親,蘇泰太後的手上。】
【“元傳國璽”又稱“大元國寶”該玉璽以青玉為材質,交龍紐,印文為漢篆“製誥之寶”四字。】
【皇太極得知後大喜,立即命多爾袞率軍護送額哲與其母蘇泰返回盛京(沈陽)。】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麵精彩內容!
【“元傳國璽”尚未到達盛京,皇太極便動起了心思。】
【因為皇太極與其父努爾哈赤一樣,深愛《三國演義》的影響,都認為,欲要成就大業,必然要講究“天命所歸”。】
【如今蒙古歸咐,皇太極若是僅僅是接過“元傳國璽”,那也隻是蒙古各部族名義上的大汗而已。】
【蒙古各部族名義上的大汗,又怎麽可能滿足到了得皇太極的野心。】
【於是,皇太極在及其謀士合謀之下,便將“元傳國璽”與漢代傳國璽的傳說結合在一起,宣稱其為“華夏曆代帝王相傳之寶”。】
【同時,為了能讓自己的“天命所歸”更符合天意。】
【皇太極又融入“水克火”的五行學說,將“明”視為火,“清”屬水,暗示天命轉移至後金,後金政權已經到達了將要更改國號的時期了。】
【而降金漢將孔有德等人,更是借機獻媚,拍馬屁稱“元傳國璽”為“漢時所傳”,以迎合皇太極的之野心與心意。】
【在皇太極授意之下,多爾袞逼迫額哲與其母蘇泰太後,交出“元傳國璽”,並讓其配合完成“傳璽大典”】
【大明崇禎八年,後金天聰九年(1635)九月六日,皇太極親率後金皇後,諸妃,貝勒及滿蒙大臣等,以及部分降金漢人。】
【在盛京郊外一百餘裏的陽石木(今遼寧遼陽附近),舉行了後金與大清曆史上首次接璽大典。】
【大典中,後金大軍在多爾袞的率領下,列陣跪拜,蒙古的蘇泰太後手捧“元傳國璽”在陣前。】
【皇太極親自捧起玉璽,率眾行三跪九叩大禮,高呼宣稱“此璽乃曆代帝王所用之寶,天以畀朕,洵非偶然也”。】
【孔有德,耿仲明等降將,立即上表稱此璽“乃漢時所傳,迄今兩千餘年,大汗今日得此傳國玉璽,乃天命所歸。”】
【崇禎九年,後金天聰十年(1636)的四月十一日。】
【皇太極在手持“元傳國璽”之下,在盛京進行了祭天登基為帝的儀式與大典,正式將“金”的國號改為“大清”,將“天聰”年號,改為“崇德”,正式建立大清王朝。】
【在“漢傳玉璽”,以及“天命所歸”的宣演之下,皇太極正式以“大清”向“大明王朝”宣戰,爭奪華夏中原王朝,在法理上的正統傳承。】
喜歡架空曆史從天道盤點意難平開始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架空曆史從天道盤點意難平開始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