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7章 沈陽城被攻陷的主要原因:蒙古人的臨陣叛變

字數:6106   加入書籤

A+A-


    【熊廷弼執政遼東時,沈陽城的常備守軍,包括機動部隊為\"平遼鐵騎\"內,共為2萬5千人。】
    【在熊廷弼推行“遼人守遼士”與“以屯養軍”的方針策略之下,隻要像沈陽與遼陽這樣的重鎮大城的常備守軍,是不可以輕動的。】
    【因為,熊廷弼在遼工地區的防守策略,主要是堅守軍事大城來主。】
    【若是有後金叛賊來犯時,那麽沈陽與遼陽周邊的軍堡與軍鎮,主要是以提供軍事情報為主,然後便是堅守不出,等待救援即可。】
    【因此,在熊廷弼執政遼東時間,就算是像虎皮驛與奉集堡,這樣連接著遼陽與沈陽東線上的重鎮,最多駐守的兵力,僅有數千人馬而已。】
    ......
    【但在袁應泰上任後,沈陽城與遼陽城的常備守軍,都被重新編整與安排任務。】
    【此外,袁應泰還將奉集堡,設為準備主動出擊東征攻打努爾哈擊與後金政權的,主要糧倉所在。】
    【因此,虎皮驛與奉集堡兩處的守兵,也在袁應泰的安排下,從數千兵力,增加至一萬五千人。】
    【而沈陽城常備的守軍,也從原本的2萬5人,削減至1萬8千人左右,這其中,還有數千人是袁應泰招募的蒙古降兵。】
    【這也是為何,賀世賢率軍出城時,隻能帶上一千精銳騎兵的原因。】
    【因為,沈陽城中的大明漢軍,實際情況,僅僅有一萬多人。】
    .....
    【同時,袁應泰招募的蒙古降兵,大多數人,並不是蒙古難民,也非烏合之眾。】
    【袁應泰所做的一切,都是以主動出擊東征後金,而做的準備。】
    【因此,袁應泰不可能臨時招募普通蒙古難民為兵的,被袁應泰招募,並安置沈陽城中的蒙古降兵,其核心是蒙古原察哈爾部的\"達爾漢勇士\"。】
    【而察哈爾部,在此時,早已歸順努爾哈赤所與後金政權,隻是袁應泰與大明不知道而已。】
    【在《沈陽縣誌》的記載中提到,蒙古降兵背叛大明後,立即控製了西城門甕城的火藥庫。】
    【以及他們在麵對試圖奪回城門的明軍時,這些蒙古叛軍,馬上將火藥庫裏的火藥給利用了起來。】
    【這個時期下的蒙古人,他們在草原上,是極少有機會接觸到火藥的。】
    【袁應泰在招募蒙古人為兵時,為了提高蒙古人的作戰能力,便讓明軍將士,教導這些蒙古人,熟悉與利用這些火藥。】
    【於是,在蒙古人叛變時,他們立即就將,他們人大明軍守城手上,學習到的火藥技術,製造出\"萬人敵\"的火藥包大型燃燒彈)。】
    【並投向了擊試圖奪回城門的明軍將士,以及想要回城的賀世賢等人。】
    【對於蒙古叛軍與努爾哈赤他們來說,這是他們\"以明製明\"的戰術手段。】
    【因此,他們並沒有道德觀念上的慚愧與不適,並且他們還會因為在這種戰術手段下,所取得成功與戰果,隻讓他們感到自豪,何來羞愧一說?】
    【同時,他們也因為取得最終的勝利時,隻會嘲笑明軍的天真和愚蠢。】
    諸天萬界大明時代。
    民間:
    人群中,有人冷冷的說道:“好一個‘以明製明’的戰術手段,好一個明軍的天真。
    也有人怒道:“幹他老娘的,這些蒙古人,真是一群白眼狼,這些外族蠻夷,真是一點都不相信。”
    也有人跟說道:“這袁應泰也是罪責難逃,自己的軍事才能有幾斤幾兩也不知道,就敢誇下海口,速勝那些建奴?”
    然而,有人較為清楚的說道:“這一切,應該都要算在東林黨的頭上,沒有他們的把持朝政將熊廷弼從遼東弄走。”
    “那努爾哈赤敢攻打沈陽?還敢對大明發動戰爭?”
    ......
    【在天道曆史進程中,在《明熹宗實錄》《清實錄》及《三朝遼事實錄》的記載中,賀世賢於辰時早上7點至9點。)出城迎戰。】
    【在渾河河畔中伏,並且被數萬後金大軍層層圍困。】
    【然而,賀世賢依舊憑借其武力勇猛的表現,率領一千精銳明軍邊戰邊退,殺出重圍。】
    【皇太極率精騎從兩翼包抄,截斷賀世賢的退路的同時,也將千餘名,明軍分割包圍,但賀世賢身中數箭仍在死戰,並且再次衝破合圍。】
    【於未時初約13點)退至沈陽西門甕城下,這時守城的蒙古降兵反叛,關閉城門,砍斷繩索,賀世賢不得入城,沈陽城也因此大亂。】
    【與此同時,虎皮驛與奉集堡方向的明軍,在兩鎮總兵李秉誠與朱萬良的帶領下,識破了後金軍偏軍對虎皮驛與奉集堡的疑兵襲擾佯攻之計,直奔沈陽城而來。】
    【這時的皇太極得知情況後,便不再參與對賀世賢殘部的圍攻,而是立即親率三千後金精銳騎兵,趕回白塔鋪今沈陽南郊),進行設伏與應對。】
    【並且在皇太極回頭看到,此時在沈陽西門城下死戰的賀世賢,便心生一計。】
    ......
    【由於蒙古叛軍在洛陽城西城率領叛變,賀世賢回不了城,追擊而來的後金軍也因此進不了城。】
    【城中的明軍與蒙古叛軍已經在西城的城內爆發激戰,賀世賢為了不讓後金軍從西城進城,便率領殘部,在西城門下激戰,不讓後金軍從蒙古叛軍,在西門處裏應外合。】
    【但是,沈陽城中的蒙古叛軍,又怎麽可能全部,都集中在西城處?】
    【當蒙古降人,在西城處關上門,並發動叛變裏,此時的洛陽城中的幾處城門處,都出現相同的情況。】
    【隻不過此時的後金大軍,因追擊賀世賢,而大部分都聚集在西城外而已。】
    【賀世賢在西門外激戰,想要堵住後金軍的同時,也希望城中的明軍,能趕快將叛亂的蒙古人擊敗。】
    【隻是此時的賀世賢,根本就不知道沈陽城中,此時的情況有多混亂。】
    【當蒙古降人發動叛亂時,幾乎沈陽城中的超大多數蒙古人,也在趁機在城中製造動亂。】
    【並且,此時沈陽城中的明軍將士,全員加起來,也僅有一萬多人馬,而蒙古叛兵也有數千人之眾。】
    【再加上沈陽城中上萬名蒙古難民在趁機作亂的情況下,賀世賢的希望,也隻落後。】
    【當賀世賢在西門城下,距守在護城河橋上激戰至申時下午15點至17點)時,力斬後金披甲精銳眾多,最終被後金弓手以重箭偷襲貫穿咽喉,墜落戰馬而亡。】
    【賀世賢在蒙古人剛剛臨陣叛變,沒有從西門進城時,是有機會,直接逃往遼陽城的。】
    【麵對部下勸言,賀世賢拒絕了,並道:“吾為大將,不能存城,有何麵目乎?”】
    ......
    【沈陽城中在蒙古人發動叛亂,以及賀世賢被圍困在西門時,沈陽城的防務,便由副總兵尤世功接管,並且在城中與蒙古叛軍發展激戰。】
    【當副總兵尤世功,得知後金軍強攻小北門,被蒙古叛軍裏應外合,打開城門時,尤世功立即率軍前去阻擊。】
    【最終在副總兵尤世功,在鍾鼓樓死戰不退而亡,其長子尤弘勳率家丁三十七人衝陣搶屍,也盡歿於鍾鼓樓下。】
    【沈陽城內外的戰鬥,在賀世賢戰死於西門城外時,城內的戰鬥,仍然持續約兩個多時辰,太陽西掛時平息。】
    ......
    【沈陽城一戰,在後世人看來,若是沒有蒙古叛兵的裏應外合,即便賀世賢率軍出兵迎戰中伏,但以賀世賢的勇猛,仍然能殺出重圍,返回城中。】
    【然而,守城的蒙古人卻在這個時候叛變,關了城門不讓賀世賢進城,這才是導致沈陽城被後金軍攻陷的主要原因。】
    【而讓招募蒙古人為兵,並且讓其駐守沈陽城之人,才是導致沈陽城失陷的罪魁禍首之一。】
    【而另一個罪魁禍首,那便是東林黨了。】
    【可惜,在賀世賢戰之後,東林黨為了推卸責任,誣告賀世賢有通敵叛國之嫌,才是導致沈陽城失陷的主要原因。】
    【並且選擇性淡然了蒙古降人,在這場戰鬥中的所起到的作用。】
    【因為,熊廷弼在上疏彈劾與痛罵東林黨的時候,都已經有預言過,與之相關的情況。】
    【而實際上,遼東局勢的發展,也再一次如熊廷弼所預言的那樣出現變化與失利。】
    【由於,袁應泰也在之後的遼陽城失陷後自殺殉國。】
    【東林黨與大明的文官集團,也依舊如推卸薩爾滸戰敗的責任一樣,將沈陽與遼陽失陷的責任,推卸到袁應泰,以及守城將軍的身上。】
    【準備將袁應泰,把沈陽城中的精銳,分散到這地空堡駐守的安排,也推卸給了熊廷弼。】
    【也就有了,吏科給事中魏大中的彈劾,稱:“熊廷弼去職時,遼東精銳盡撤,致袁應泰無兵可用。”】
    【然而,讓東林黨沒人預料到的是,賀世賢死戰在沈陽城西門城下之前,當部下親衛,在勸賀世賢逃往遼陽時。】
    【賀世賢拒絕逃往遼陽,但有幾名親衛,在賀世賢的要求下,趁機撤離了戰場。】
    【其中有賀世賢的親衛張賢,稱賀世賢在西門城下,對張賢等親衛,言道:“與我俱死,無益也,速離。”
    【最終,從戰場上撤離的數名親衛當中,也隻有張賢,在戰役結束之後,逃回到了大明。】
    【並且事後供述道:“我家大帥在西門外與賊血戰兩時辰,申時前一刻下午15點),中暗箭,力竭墜馬。】
    【至於東林黨對賀世賢的通敵通敵誣告,也被張賢否定,並且指出:沈陽城失陷,皆因蒙古降人臨陣叛變所至。】
    【雖說事後張賢,把沈陽城失陷的過程與原因講出,也為賀世賢挽回了一定的政治名聲,但並沒能改變大明朝廷上的局勢。】
    ......
    大明神宗界。
    民間:
    百姓甲言道:“所以,在天道曆史進程中,如果沒有張賢,逃回到大明,那麽賀世賢就要背上通敵賣國之罪了?”
    隨後,冷冷的反問道:“有人通敵賣國之後,會把自己的命也給賣掉的嗎?”
    百姓乙回道:“朝黨上的那些文官腐敗,可不關心,賀世賢是不是真的通敵賣國,他們隻是關心,戰敗失利的罪名,不能落在他們的頭上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