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8章 皇太極於白塔鋪設伏先破明軍先鋒,再奔襲奉集堡糧倉
字數:5563 加入書籤
【在《明熹宗實錄》的記載中,此時遼東烽火傳燧製度,在熊廷弼執政遼東時,就已經被熊廷弼重新整頓與削除了,如“傳報規則混亂”,“誤報”,“漏報”等弊端。】
【熊廷弼將“燧墩殘破,十去其五”,並重新建立起“五裏一燧,十裏一墩”的烽火傳燧製度。】
【同時,也規範信號的方式,因此,熊廷弼親自製定《遼東烽火傳報則例》。】
【明確規定了:“寇至百人以下,舉一煙、鳴一炮;百人至千人,舉二煙、鳴二炮;千人以上,舉三煙、鳴三炮;”】
【“若為大規模入侵,則晝夜舉煙、連炮不絕”的信號傳遞製度。】
【同時熊廷弼,還要求各衛所,堡寨在“接信號後,騎兵需在1時辰2小時)內集結,步兵需在2時辰內準備就緒”。】
【並規定“總燧台需將信號,同步傳遞至遼陽經略府與廣寧巡撫署。”的規定,確保大明軍政最高的指揮官員,能及時掌握軍情。】
......
【袁應泰在接任遼東大權之後,並沒有對熊廷弼重新建立起來的烽火傳燧製度,進行改動。】
【當賀世賢在天啟二年1621)3月12日辰時,出城迎戰,並展開追擊,尚未中伏之時,沈陽城中,就點起了烽火台,向遼陽傳遞出了第一則信報。】
【在《三朝遼事實錄》與《明熹宗實錄》的記載中,沈陽城在辰時中刻大概早上8點左右)便燃起。】
【烽火信號“經三燧傳遞,曆四餘刻。”至辰時末刻快九點)傳至虎皮驛與奉集堡。】
【李秉誠與朱萬良收到的第一則烽火情報內容為:“沈陽遇襲,賀總兵出戰未歸。”】
【在《三朝遼事實錄》中記載,此時袁應泰主持遼東防務後,此前已將沈陽,奉集堡,虎皮驛的精銳騎兵,都調往遼陽。】
這裏吐槽一下,在明史方麵查到的記載,都是在圍繞袁應泰,將沈陽,奉集堡,虎皮驛的精銳騎兵都調往遼陽。)
但是,為什麽袁應泰,會有這種軍事調動與安排,或是更深層的用意,查不到。)
能查到的,都隻是推測,可能袁應泰的真正用意,在其自殺前就已經燒毀相關文書的原因了。)
也可能,東林黨以及大明文官集團有所發動。)
後麵大明朝廷與東林黨對袁應泰的追責問罪,也是將大鍋,按在袁應泰這一軍事調動與安排上麵,並對袁應泰進行死後追責與彈劾。)
但可以肯定的是,袁應泰將沈陽,奉集堡,虎皮驛的精銳騎兵都調往遼陽,確實是當時軍事上的最大的失策,也導致了沈陽與遼陽兩城失陷,在軍事操作方麵最主要的因素。)
......
【李秉誠與朱萬良在收到,第一則烽火情報後,都是第一時間在自己的所駐紮的軍堡中,召開軍事會議。】
【根據《三朝遼事實錄》記載,兩人在接警後“急集諸將議戰守”,重點討論是否分兵留守或全軍馳援。】
【由於袁應泰此前已削弱奉集堡防禦,調走部分兵力至遼陽,李秉誠最終決定留5百老弱守堡,親率2千5百精銳騎兵先行作先鋒,並步兵集結完畢後再跟上。】
【朱萬良的想法與李秉誠一樣,朱萬良則從虎皮驛抽調3千騎兵,前去李秉誠會師後,合計5千5百名精銳騎兵,為先頭部隊。】
【剩餘步兵,在集結完畢後,隨後跟進。】
.......
【在後金與大清的史料書籍,如《滿文老檔》的記載中,李秉誠與朱萬良率領求援的明軍,共有3萬人馬。】
【其中,騎兵為八千,步兵為2萬2千。】
【當李秉誠與朱萬良率領的明軍騎兵,識破了後金偏師佯攻計劃後,立即就直奔沈陽而去,因為此時的沈陽城中,已經傳出“沈陽城情況危急”的烽火情報。】
【皇太極原本想要在沈陽城西門下,看著賀世賢被擊殺後,再去應對李秉誠與朱萬良支援而來的明軍。】
【但是李秉誠與朱萬良識破了偏師佯攻之策,皇太極隻能趕回白塔鋪,進行布防與埋伏。】
【皇太極在離開沈陽城西門外時,還讓傳令使,給努爾哈赤送去了,關於賀世賢與沈陽城西門下的戰況情報。】
【而皇太極在回防白塔鋪前的生心一計,便是想要“借勢破敵”,核心策略是利用賀世賢在沈陽西門死戰的現狀,動搖李朱兩人援軍的軍心。】
【白塔鋪地處渾河南岸,東有丘陵今白塔山遺址),西臨沼澤今渾南濕地前身),中間僅有一條寬不足2裏的平坦土路遼陽至沈陽東線必經之路)。】
【皇太極將三千後金精銳,分為三隊便埋伏於此。】
【皇太極在左翼,布置了8百名重甲騎兵,隱蔽於東側丘陵後。】
【在右翼,又布置了7百名輕騎兵,埋伏於西側沼澤蘆葦叢中。】
【而在中路,則是布置了1千5百名步騎混合精銳士兵,便陣於大路上。】
【皇太極,在大路上布置的這1千5百名後金混合精銳士兵,也被皇太極下令,全部偽裝成普通的後金士兵,攜帶12門繳獲的明軍佛郎機炮,正麵列陣。】
【皇太極要故意露出一副“兵力薄弱”的假象,試圖引誘明軍騎兵冒進衝鋒。】
【同時,皇太極還讓人將戰場上繳獲的明軍將領並且已經戰損的鎧甲,來冒充賀世賢的戰甲,用斷裂的鐵鞭,來冒充賀世賢的武器。】
【此外,皇太極還讓人冒充三名已經投降的賀世賢親兵,埋伏於白塔鋪的陣地附近,等待大明援軍的到來。】
......
【在《滿文老檔》的記載中:李秉誠與朱萬良率領的3萬明軍抵達白塔鋪後。】
【皇太極故意讓冒充賀世賢親兵,於陣前喊話,謊稱:“賀總兵已降後金,沈陽西門即刻開門,爾等若退可免死。”】
【而這也是東林黨與大明文官集團,在戰後誣告“賀世賢投金獻城”想要將戰敗失利之罪,推卸到賀世賢身上的根源。】
【在皇太極的授意下,後金兵同時將假冒賀世賢的鎧甲與武器,掛在高杆上,讓明軍遠遠可見,製造“賀世賢已敗”的假象。】
【李秉誠見後金中路軍“兵少且無重甲”,又聽聞陣前有投金降兵高呼“賀世賢已降”的喊話。】
【對於“賀世賢已降”喊話,李秉誠並沒有輕信,再進也認為,這是皇太極的虛張聲勢的伎倆。】
【李秉誠認為,此時的後金的主力大軍,仍在攻打沈陽城,畢竟沈陽城是大城,城高牆厚,豈非短短幾個時辰就能攻破的?】
【隻是,此時的李秉誠與朱萬良,還沒有知道此時沈陽城,雖然城還沒有被攻破,但也因蒙古人的臨陣叛變的情況之下,已經處在岌岌可危,混亂不堪的情況中。】
【加上,前麵後金又用偏師,進行過襲擾佯攻的伎倆,李秉誠與朱萬良都沒有聽信,皇太極施放出來的假情報。】
【並且兩人,也因為皇太極在此時放出的假情報,都認為後金大軍,正在全力攻打沈陽城。】
【他們若是在這個時候,突破了皇太極的阻擊,那麽必然能將後金的攻城大軍,大敗於洛陽城下。】
【然而,李秉誠與朱萬良,並不知道,這才是皇太極縱他們設下的誘敵之計。】
【不知這是皇太極誘敵計策的李秉誠與朱萬良,在商量過後,決定先由朱萬良率領本部騎兵,發起衝鋒進攻。】
【而李秉誠,則是率本部騎兵跟進在後,在進攻中,形成前後聯動。】
【朱萬良負責破陣,李秉誠則負責掃清殘敵。】
【然,朱萬良部騎兵貪功冒進,在進攻中與李秉誠部騎兵出現了脫離,直接就衝進土路的開闊地帶。】
【皇太極見明軍騎兵一部,已經進入伏擊圈,立即令中路軍做出“棄炮佯退”狀。】
【同時吹響牛角號,讓東側丘陵的重甲騎兵立即從埋伏中殺出,展開衝鋒。】
【讓西側沼澤的輕騎則繞至朱萬良部騎兵,直接切斷與李秉誠部騎兵的聯係。】
【同時,令後金炮兵,利用佛郎機炮,高炮轟擊李秉誠部騎兵的陣地所在。】
......
【這場爆發在渾河東段的戰鬥,在皇太極的精心設計之下,明軍的先鋒騎兵,直接被打亂。】
【朱萬良部騎兵因缺乏重甲防護,被後金重甲騎兵衝散,士兵爭相逃往渾河北岸,不少人墜入河中溺亡。】
【李秉誠部騎兵,在遭遇到炮擊,又被後金輕騎兵衝陣,陣型也徹底瓦解,紛紛潰退。】
【皇太極更是親率200親衛,展開追擊,斬殺明軍千餘人,繳獲戰馬300餘匹。】
【《滿文老檔》的記載內容為:四貝勒皇太極於白塔鋪,伏擊明軍援兵先鋒,斬敵一千三百七十級,獲馬三百五十六匹。】
......
【在白塔鋪擊潰明軍先鋒援軍後,雖有斬獲,但皇太極知道明軍的步兵大隊在後,並下令所有騎兵進行輕裝追擊,不讓李秉誠與朱萬良,穩定根腳,聚攏殘部。】
【同時,也為了防止李秉誠,朱萬良能夠快速的收攏殘部再援沈陽,於是皇太極便令貝勒嶽托率800精騎,沿途展開遊擊襲擾,行“燒驛站,斷通訊”之事。】
【而皇太極則是2200後金輕騎兵,在追擊了一段路程之後,便調轉馬頭,繞開奉集堡正麵,取東南側山間小路,對奉集堡展開奔襲。】
【因為皇太極深知“破敵不如斷糧”。】
【並且後金的斥候探馬,已經告訴皇太極,奉集堡的主力盡出,步兵大隊,正與騎兵殘軍匯合,奉集堡乃大明糧倉所在,目前僅有5百老弱在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