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1章 李永芳再立功,沈陽城中炮轟川軍,秦民屏率殘兵突圍

字數:6393   加入書籤

A+A-


    諸天萬界大清時代。
    民間:
    百姓甲喃道:“這川軍還是強悍啊!”
    “估計也就是因為這渾河一戰,後金大軍被川軍都給打怕了,也才有了後麵,他們清兵入川時,對川民與土司的大肆屠殺的原因吧?”
    百姓乙:“老兄,你這話說的,好像清兵入關之後,對其它地方沒有進行過大屠殺似的?”
    “經曆天道的盤點後看,清兵入關後,他們的大肆屠殺我們漢民,其目的早就製定好了的。”
    “主是想要殺光,我們漢人中有骨氣的義士與精神。”
    “現在想想他們為什麽會讓有一半漢人血脈的康熙登基為皇帝,估計他們暗含的政治目的,就是為了安撫那些一直在堅持反清複明的漢人與義士吧!”
    百姓丙怒道:“最可恨的是,他們大清滿人居然將四川大屠殺的罪名,按在了八大王張獻忠的身上。”
    “現在想想,真是太可恨,太可惡了。”
    “那八大王張獻忠入川時,殺的人明明是那些大明腐儒貪官,以及那些魚肉貧民百姓的地主豪紳。”
    “在之後,卻被大清滿人與那些腐儒貪官,抹黑成是屠殺平民百姓,真是太可惡了!”
    人群中有人歎道:“可惜了,這天道盤點沒有早點出現,就好了。”
    “現在華夏中原這天下,都已經成了大清滿人的天下了。”
    人群中有人冷言道:“在這一世裏,這華夏中原這天下,目前雖說是那大清滿人的天下,但是反清複明義士還在,這有什麽好歎惜的?”
    ......
    【由四貝勒皇太極指揮的第一輪騎兵衝擊慘敗後,大貝勒代善率正黃,鑲黃,正紅,鑲紅四旗精銳,共計1萬2千精銳,前來支援,並且重新調整部署。】
    【和四貝勒皇太極一樣,大貝勒代善也是采用“三疊衝擊”戰術,隻不過大貝勒代善這一次是以騎步協同配合下的“三疊衝擊”戰術。】
    【在大貝勒代善的指揮下,第一重,以重甲騎兵持厚盾推進,吸引川兵火力。】
    【第二重,則是讓弓箭手在步兵盾牆後,進行齊射,壓製川兵槍陣。】
    【而第三重,便由精銳巴牙喇騎兵,在第一重重甲騎兵在川兵陣地緾鬥時,從間隙突入,砍殺川兵拒馬工事。】
    【並且大貝勒代善的進攻的方向,選擇了從川兵陣營的左翼發起攻勢。】
    【在《明史記事本末》中記載:\"代善以鐵騎衝川兵左翼,白杆兵鉤槍雖利,然馬鎧厚重,鉤之不斷,遂被突入\"。】
    【而四貝勒皇太極方麵,由於在第一波衝陣吃了大虧,於是從重新集結兵力。】
    【除去第一次衝陣已經戰死在川兵陣地的兵馬之外。】
    【四貝勒皇太極與大貝勒代善,發起第三輪攻勢前,皇太極的右翼四旗兵馬,已經增加到一萬多人。】
    【這一次,四貝勒皇太極采用了\"車輪戰術\"。】
    【今每旗派出5百騎為一波,對川兵陣地,發起正麵衝擊,但不得輕易衝入陣中,以遊擊襲擾與吸引川兵注意力與消耗川兵體力為主。】
    【一波衝擊過後,就立即後退回休整,下一波立即補上,川兵陣地不破,不得停息。】
    【在《國榷》的記載中,指出:\"皇太極令四旗騎兵更番衝擊,川兵疲於應付,陣腳漸亂。\"】
    【此時,四貝勒皇太極為了阻止後續的明軍,繼續渡過渾河,下令沒有進行輪番衝陣的後金騎兵,列陣於渾河岸邊。】
    【以防渾河南岸的浙軍,在這段時間內,將戰車火器偷偷的運往北岸陣地。】
    ......
    【後金騎兵對川軍北岸陣地發起的進攻,依然由四貝勒皇太極率先發起正麵衝鋒。】
    【之後再由大貝勒代善,從左翼發起“三疊衝擊”戰術,衝擊川軍陣地。】
    【這場戰鬥,川軍步兵打的異常艱難,在《清太祖實錄》中記載:\"大貝勒代善率左翼四旗,以鐵騎橫衝川兵營壘,矢石如雨。\"】
    【《明史記事本末》記載,川兵“鉤槍雖利,然馬鎧厚重,鉤之不斷,遂被突入”。】
    【而《清太祖實錄》補充道,後金重甲騎兵“以厚盾遮蔽槍林,箭矢攢射如蝟毛,仍冒死突進”。】
    【川軍副總兵秦邦屏見左翼崩潰,親率三百親兵持短刀肉搏,“槍尖挑落七騎,左臂中箭猶呼號督戰”,其弟秦民屏亦身負傷死守陣地。】
    【在酉陽土司冉天胤的及時支援下,大貝勒代善與四貝勒皇太極聯合攻陣,再次被擊退。】
    【後金的重騎雖能破陣,但戰馬的馬腿,馬腹等,仍然是其致命處。】
    【在陣中激戰,白杆兵負責勾斷重騎戰馬的馬腳,酉陽土司兵負責對重甲騎士展開拚殺。】
    【重甲騎士在沒有了重騎戰馬之後,作戰雖然勇猛,但甲重,不宜久戰與陣地戰,也是他們的不足之處。】
    【為了減少更大的傷亡與損失,大貝勒代善也不得不後退。】
    【畢竟,八千川兵,都是極為善長山地作戰,明軍北岸陣地,也非在大平原之上,這對後金騎兵與重騎的發揮,也起到了極大的阻礙。】
    ......
    【兩輪騎兵進攻,都沒能拿下渾河北岸的明軍,努爾哈赤已經臉色極為的難看。】
    【第二輪進攻,更是出動了2萬2千多名精銳都沒能拿下,僅有數千明軍步兵堅守的陣地,並損失巨大,這已經是開了後金政權自建立起來,最難看的戰績之一了。】
    【於是,努爾哈赤下令全軍一同出擊,無論用什麽辦法,一定要將渾河北岸的明軍步兵擊敗。】
    【當後金大軍,準備發起第三波進攻時。】
    【降金漢將李永芳,卻在這時獻計道:“明軍北岸陣地,離沈陽城僅有5裏,沈陽城中紅夷大炮,大將軍炮,以及破虜炮等,都可以打到明軍的北岸陣地。”】
    大宋高宗界1161)
    金國首都中都大興府北京):
    金主完顏亮言道:“果然,要對付漢人的時候,利用漢人去對付他們是最好方法。”
    ......
    大明神宗界,
    民間:
    不少百姓憤怒道:“不行,在這一世,這李永芳必然得死,哪怕他此時,還是一個孩童,也必須斬立決。”
    ......
    【在《滿文老檔》《明季北略》《清太祖實錄》《國榷》等史料,以及朝鮮的史料書籍中,都明確的記載道:“李永芳得炮手,親釋其縛,人賞千金,即用以攻川兵,無不立碎者”。】
    【在後金數萬大軍,以及沈陽城中被李永芳收買的大明炮手的轟擊下,渾河北岸的川兵陣地,在後金大軍發起,全軍出擊前,遭到了毀滅的炮擊。】
    【川兵的竹製拒馬工事在炮火中紛紛碎裂,棉甲雖能抵禦箭矢,卻無法抵擋重炮彈的衝擊。】
    【很快川兵陣地不僅被轟開防線缺口,更是被沈陽城中的大型重炮不斷的轟擊之下,混亂不已。】
    【為了讓後金大軍不再失利,在努爾哈赤的更是命令下,對川軍陣地,進行不計成本的炮火轟擊。】
    【在看著這一場麵的發生,努爾哈赤以及四貝勒皇太極,也因此戰過後,從此起重視火器運用。】
    【在之後的戰鬥中,後金軍皆是先以炮火轟擊過後,再派騎兵出擊,形了火炮與騎兵,還有步兵,協同作戰的進攻戰術。】
    ......
    【川軍副總兵秦邦屏,在炮擊中,被炮擊炸起的戰場殘物給擊中了腹部,後仍“倚盾而坐,持刀喝止潰兵”,直至咽下最後一口氣。】
    【川軍遊擊將軍周敦吉與川軍參將吳文傑,在後炮擊過後,麵對衝殺而來的後金大軍時,仍然率軍迎戰,並阻擋後金攻勢,也在混戰中力戰不退,最終戰死殉國。】
    【酉陽土司冉天胤率部死守渾河渡口,其子冉承嗣單騎衝陣救父,“身中三箭仍揮刀力戰,直至坐騎仆倒”,父子二人最終皆戰死陣中。】
    【在秦邦屏,周敦吉,吳文傑,冉天胤等川軍主要將領皆戰死殉國後,秦邦屏與秦良玉之弟秦民屏,便成了川軍殘兵幸存的最高將領。】
    【麵對八千川軍,即將是全軍覆沒與突圍求生的抉擇時,秦邦屏還是選擇了率軍突圍。】
    【於是,秦民屏組織約八百白杆兵組成敢死隊,利用“滾牌戰術”主動出擊,趁著戰場混戰的時候,直奔後金衝陣的金楯車而去。】
    【大戰一日,川軍士後雖是饑餓,但在秦民屏選擇在黃昏時分突圍,借助暮色與渾河霧氣隱蔽行動時,雖是奮力拚戰。】
    【八百白杆兵組成敢死隊,一個個手持藤牌,依靠陣地的地形與火光,還有濃煙的掩蓋下,速度靠近後金戰車。】
    【隨後將準備好的火罐,全都投了後金衝陣的戰車上,在混戰中,直接點燃了十幾輛後金的金楯戰車,為川軍殘兵爭取撤退時間。】
    【在秦民屏率領八百白杆兵組成敢死隊,成功吸引到混戰中後金大軍的注意力時,也在秦民屏決意死戰時,被部下阻攔。】
    【最終,秦民屏帶領少量白杆兵殺出重圍,並追上已經向渾河南岸撤退的殘兵。】
    【在突圍前,秦民屏就已經將,準備撤退的殘兵又分成了三隊,向渾河浮橋方向撤退。】
    【其中前鋒隊,是由白杆槍組成“鉤鐮陣”,進行衝鋒突圍與開路。】
    【中軍則是護送傷員突圍,這其中的傷員中,就有在激戰中身受重傷的秦良玉之子,秦民屏年僅十六歲的外甥馬祥麟。】
    【後衛隊,則是由冉見龍率領的酉陽土司殘兵,以毒弩與短刀對後金追兵進行攻擊。】
    【在秦民屏率領八百敢死隊前去吸引火力之時,秦民屏就已經交待撤退的士兵將火把綁在羊背驅趕到上遊,製造“明軍主力渡河”的假象,吸引後金注意力。】
    【而突圍撤退的路線,也是利用渾河北岸蘆葦蕩與淺灘,以“伏地爬行”的方式,避開後金騎兵視線,逐步向浙軍南岸陣地靠攏。】
    【在秦民屏率領川軍殘軍突圍成功時,後金軍的追兵,也順勢殺來。】
    【渾河西段南岸方麵,戚家軍將領戚金,早在南岸提前構築車陣,火炮的炮口,也一直對準著渾河對岸。】
    【當熟悉火器運用的浙兵,在聽到沈陽城中響起紅夷大炮,大將軍炮,以及破虜炮的炮聲時。】
    【川浙兩軍的總兵官,老將陳策與副總兵童仲揆,還有浙軍副將威金等人,都已經知道,沈陽城已經全麵淪陷。】
    【於是,浙軍以佛郎機火炮架住對岸,並派出部隊浙兵堅守渾河上的臨時浮橋。】
    【當秦民屏率領川軍殘軍突圍成功後,浙軍立即以佛郎機火炮與火銃三疊陣壓製後金追兵,並順利渡河成功,回到渾河南岸。】
    【《滿文老檔》記載:“明川兵數百人突入浙兵營,我軍追擊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