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0章 川軍白杆兵與後金精銳騎兵的第一戰,白杆兵勝!

字數:6189   加入書籤

A+A-


    【川浙兩軍在渾河南岸紮營之地,距離沈陽城,僅有七裏。】
    【而川浙兩軍在渾河南岸紮營之後,沈陽城中的努爾哈赤了得知了消息,由於,此時都片在深夜,天色將明時間中,雙方都不敢輕舉妄動。】
    【在雙方都沒有對方準確的情報之下,也都隻能互派哨兵,斥候,直接監視與摸清河對岸的真實情況。】
    【天啟二年1621)3月13日,川浙兩軍,由一直主動請戰的川軍副總兵秦邦屏與川軍遊擊將軍周敦吉兩人,率領三千白杆兵率先渡河。】
    【其任務是,在北岸建立橋頭堡,並構築起臨時營寨防禦,為後續部隊渡河,提供幫助。】
    ......
    【後金方麵,當努爾哈赤得知渾河西段的明軍,皆是步兵,沒有騎兵時,心中便起了輕敵之意。】
    【長期以騎兵作戰的努爾哈赤,認為後金騎之所以能屢次擊敗大明軍隊,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後金八旗騎兵起到了最為關鍵的作用。】
    【後金八旗騎兵對大明步兵,幾乎沒有失利的可能。】
    【因此,在一開始,努爾哈赤認為,這股身穿奇異軍裝的明軍南兵,不敢渡河,天一明就會像李秉誠與朱萬良一樣退走。】
    【於是,努爾哈赤便將主要精力,放在對沈陽城中大明貧民百姓的身上。】
    【當得知,已經有三千明軍率先渡河之後,努爾哈赤仍然沒有太把這支明軍放在眼裏,同時也有了,想要拿這支大明南兵,再次立威的想法。】
    【因此,努爾哈赤下令,讓後金大軍,在沈陽城外,列陣以待。】
    【對於此時的努爾哈赤來說,他們後金大軍,正是兵鋒銳利,士氣旺盛之時。】
    【渾河西段的這一支不知進群的明軍,剛好可以成為他們,再次殺雞儆猴與震懾沈陽城中大明軍民用的目標。】
    【於是,努爾哈赤下令,讓四貝勒皇太極,率領正白,鑲白,正藍,鑲藍四旗精銳騎兵,為右翼。】
    【大貝勒代善率領正黃,鑲黃,正紅,鑲紅四旗為左翼。】
    【自己率領步兵,炮兵居中,列陣於沈陽城外。】
    【在《滿文老檔》的記載中,為後金斥候報告渡河明軍:\"皆係步兵,無騎兵\",\"帝見之,令城外布陣,又令右固山兵取綿甲戰車,徐進擊之\"。】
    諸天萬界大明時代。
    民間:
    有人詫異的說道:“不是說好,半渡而擊之的嗎?”
    “這大明的白眼狼,居然讓四川的三千白杆兵安全的渡過了渾河,並讓他們開始在渾河北岸,開始紮營,建立臨時陣地了。”
    “他努爾哈赤就這麽自信?”
    有人回道:“這有什麽好奇怪的?”
    “有天道曆史進程中的結果上來看,川浙兩軍最後還不是失敗了嗎?”
    “估計,在此時的那白眼狼建奴努爾哈赤的眼裏,川浙兩軍敢渡河,就已經成為他想要立威案板上,待宰的羔羊了。”
    “畢竟川浙兩軍,沒有騎兵大隊,都是以步兵為主,而後金叛賊都是以騎兵為主。”
    “騎兵打步兵,不就有著天然的優勢嗎?”
    “所以,當那建奴努爾哈赤,在知道渾河西段的明軍是步兵後,估計就已經不把川浙兩軍給放在眼裏了。”
    一旁,也有人接著說道:“老兄說的沒錯,再說了,對於一場,被努爾哈赤認為,他們戰必勝的戰鬥。”
    “同時,也是為了在戰鬥中,能夠占據更多的優勢,先讓一部分明軍過了渾河之後,再發起進攻,這樣打出來了效果,不更好嗎?”
    “在他們看來,過了渾河的明軍,結局就已經注定了。”
    “也都認為,當他們的後金八旗騎,對過了河的明軍步兵,展開衝鋒時,就會一觸即潰的情況下。”
    “那麽,大明軍隊士兵在慌不擇路的情況之下,是不是就隻能一頭紮進渾河之中去了?”
    “先鋒軍隊,一觸即潰,將會影響到整個明軍兵士的士氣,以及陣型。”
    “到那時,不管是在渡河的明軍,還是急著逃回河對岸的明軍,都會遭遇到巨大的打擊。”
    “這樣一來,努爾哈赤不能讓後金騎兵,利用機動優勢,對潰的明兵展開追擊了?”
    “這樣,還能就激起後金以後更加高漲的士氣與戰鬥毅誌了嗎?同時,還可以讓後金騎兵,強力與維持,後金軍的鬥誌與士氣了?”
    ........
    【川浙兩軍方麵,三千白杆兵順利渡過渾河,並且快速的建立起簡單的營地時,便得知後金大軍,已在沈陽城下集結布陣。】
    【於是,由酉陽土司冉天胤,率領的四千酉陽土司兵,進行第二波渡河。】
    【由於,川浙兩軍沒有騎兵大隊,渡河的速度並不快。】
    【因此浙軍方麵,在戚金的帶領下,也在渾河西段南岸建立起了簡易陣地,並且將火炮的炮口,對準了渾河北岸方向,防止後金兵,趁明軍半渡而擊之。】
    【當四千酉陽土司兵渡過一半,並且在四川參將吳文傑率領的一千五名川兵,準備進行第三波渡河時。】
    【努爾哈赤下令,讓四貝勒皇太極率,率領右翼的正白,鑲白,正藍,鑲藍的四旗騎兵出擊。】
    【四貝勒皇太極得令後,率領右翼四旗八千後金騎兵,采取\"三疊衝擊\"戰術,展開衝鋒。】
    【所謂的\"三疊衝擊\"戰術,便是以三千精銳“巴牙喇騎兵”做為前鋒,進行最強的一衝鋒。】
    【“巴牙喇騎兵”是後金八旗軍中的精銳之兵,在\"三疊衝擊\"的戰術中,四貝勒皇太極,將其稱為“死戰不退之兵”。】
    【前鋒以3千騎巴牙喇騎兵,中軍則是以中手持長矛的騎兵為主,負責跟進並擴大前鋒造成的衝鋒缺口。】
    【而後軍,則是以靈動性較強的騎兵,進行最後一波衝擊。】
    【最後一波衝擊,可以視情況而定,或是跟進猛衝,或是迂回包抄,對被衝擊的目標進行圍殺。】
    ......
    【大戰,一觸即發,八千後金精銳騎兵,直衝渾河北岸三千白杆兵所搭建的臨時營地而去。】
    【隻是讓八千後金精銳騎兵,沒有預料的是,大明的三千白杆兵,在麵對他們聲勢浩大的衝鋒之下,並沒有露出任何慌張,而是剛毅。】
    【因為,三千白杆兵在這短短的時間內,已經臨時營地前,已經挖掘了三重壕溝,並且搭建不少的臨時拒馬。】
    【在《明史記事本末》記載中:\"川兵營外掘壕三重,深丈餘,以大木為柵。\"】
    【此外,還有在《明實錄·熹宗實錄》的記載中:白杆兵“於壕內布槍陣,盾手前排障矢石,槍兵繼後,槍尖外向。”】
    【在《國榷》中提到:白杆兵“攜腰弩,三眼銃,伏於壕後。”他們在槍陣與壕溝之間不斷穿插與布置弩手與三眼火銃手。】
    【當後金三千先鋒“巴牙喇騎兵”,接近前50步至80步的距離時,三千白杆兵率先,以腰弩進行射擊。】
    【在華夏南西地區的高山叢林中,弩箭是眾多獵戶最熟悉與常用的狩獵兵器。】
    【而在華夏的東北地區,估計是很少看到弩箭出現在戰場上的。】
    【因此,衝鋒最前的三千後金先鋒“巴牙喇騎兵”被白杆兵手中的弩箭打一個措手不及。】
    【眾多巴牙喇騎兵,在衝鋒之中,未見箭羽射來,隻聽到破空之聲時,就已經紛紛中箭,從戰馬上墜地。】
    【但是騎兵衝鋒之勢已經展開,即便是突然弩箭打擊,也是不可能就些停止。】
    【當後金騎兵衝至20至30步時時,手持三眼銃的白杆兵,立即站起,並進行突忽齊射,衝殺最前的巴牙喇騎兵,遭遇到了猛然的打擊。】
    【衝鋒最前的三千巴牙喇騎兵,尚未衝進三千白杆兵臨時打造起來的陣地,就已經損失巨大的,這是他們之前從沒有遇到過的情況。】
    【因此,在雙方人馬,在即將要短兵接觸的瞬間,雙方都被體內的情緒,爆發出了最為強烈的血性。】
    【殺!】
    【兩股強烈的喊殺聲,也如同兩股無形的洪流一樣,在無形的空間之中,爆發了最為劇烈的衝撞。】
    【衝鋒在前的巴牙喇騎兵,將手中的戰刀,揮出了他們體內最為強大的力量砍擊。】
    【然而,在明軍臨時營地的陣中,壕溝之中,突然就伸出了,一杆杆帶著鉤刺的長槍,不是刺身戰馬,就是鉤向馬腿,或者是直接鉤向戰馬上的後金騎兵。】
    【頓時間,殺聲,馬嘶聲,慘叫聲,混成一片。】
    【鮮血橫飛,戰馬的馬腳,就如竹支木棍般,在白杆槍的勾鐮下削掉。】
    【後金戰馬一頭頭的發出噗!噗!噗聲,撞倒在明軍的陣地上,接著就是一杆杆白杆槍,在後金騎兵的瞳孔中,瞬間放大。】
    【和戰馬一同撞進明軍陣地的後金騎兵,不是被一槍直接刺穿身體,就是被鐮刀勾落馬上,再撲一刀。】
    【四川白杆兵在渾河西段北岸,快速搶建起來的那是什麽臨時營地,簡直就是針對後金騎兵的修羅場。】
    【在後金的《滿文老檔》中,記載並承認:\"我軍騎兵遇川兵,如虎入荊棘,不能逞其勇\"。】
    【在《明熹宗實錄》中記載:“川兵未及結營,後金右翼四旗已掩殺而至”。白杆兵以“五人為伍,鐵鉤槍連環拒馬,墜馬者無數。”】
    【在《國榷》《明史記事本末》等記載中:“川軍以密集槍陣迎擊,“擊斬落馬者二三千人”,連破八旗三陣,後金參將雅巴海等將領陣亡。”】
    【在《清太祖實錄》指出:“明之步兵,皆係精銳兵,驍勇善戰,戰之不退,我參將一人,遊擊二人被擒。川兵營甚堅”。】
    【在後金騎兵的第一輪衝擊,折損巨大,先鋒3千名巴牙喇騎兵損失最為慘重,2千中軍騎兵也陷入陣中,艱難脫身。】
    【唯有後軍輕騎,沒有衝進川兵陣中,得以幸免。】
    【這是努爾哈赤自統兵以來,第一次在騎兵對戰步兵的戰鬥中,遭受到的最大損失與戰虧。】
    【立威不成,反遭打臉,努爾哈赤暴怒不已,並下令,立即讓大貝勒代善率領正黃,鑲黃,正紅,鑲紅四旗左翼精銳,前去支援。】
    【與此同時,由酉陽土司冉天胤率領的四千酉陽土司兵,在三千白杆兵取得輝煌戰果的同時,也順利渡過渾河,並加入到戰場中。】
    【當四貝勒率領的後金四旗右翼騎兵,撤出第一波交戰的戰鬥時,川軍的地陣上,已經留了無數後金騎兵屍體與戰馬的屍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