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探口風,叔侄共情

字數:5100   加入書籤

A+A-


    在地裏順手掐了幾把豌豆尖,陳渝準備拿回家裏清炒,看味道有沒有變化。
    回到家裏,八仙桌上已擺滿了碗碟,有清炒油菜苔、油渣蓮白等小菜,把蘿卜切成塊的白水蘿卜湯,還有陳渝最喜歡鹹菜炒回鍋肉,看得人食欲大振。
    鄭冬梅老家在東北,和陳渝一樣出生於農村,從小就幫父母操持家務,尤其做得一手家常菜。以前陳渝在外奔波時,最大的念想就是能回家吃一頓妻子做的可口飯菜。
    以前村民每天都要下地勞作,需要消耗大量的體力與營養。因此,農村的早飯,不同於城裏吃稀飯、包子、饅頭之類的,而是與中午飯一樣,是正餐,吃的是米飯,配上炒菜與肉食。
    陳渝把手裏的豌豆尖遞給妻子,讓她清炒一份,然後拿碗給父母盛飯。
    幾分鍾後,當鄭冬梅把青炒豌豆尖端上桌,坐下來疑惑地問了一句:“老公,炒豌豆尖的時候,感覺香氣比以前更濃一些?”
    陳渝笑笑,說道:“來,你們都嚐嚐,看味道如何?”
    陳渝自己也夾了一筷,放入嘴裏輕輕嚼了幾下,就知道出變化在哪裏了:蔬菜的香氣味更濃了,莖葉更嫩了不說,連以前偶爾會吃到的粗纖維基本也沒了
    總之一句話:口感更好、味道更美!
    一家人嚐了後,都說比以前好吃,一盤青炒豌豆尖沒兩下就見底了。
    這讓陳渝心裏的某個念頭更足了。
    吃完飯,打聽到二叔在村委會辦公,與家人說一聲後,就往村裏的居民聚居點方向走去。
    準備去二叔那裏再探探口風,了解一下有關鄉村振興、土地流轉方麵的政策。
    因為村子不富裕,前衛村的村委會設在居民聚居點其中一幢的底樓,隻有三間房,每間麵積三十來平米,兩間辦公室,一間是會議室。
    二叔的辦公室裏擺幾張辦公桌。為了節約辦公經費,辦公桌是由村裏的木匠師傅手工打造的,桌麵的樹疙瘩清晰可見,桌麵還有少許細小的油漆顆粒,做工簡樸粗糙。
    牆上張貼著幾張關於村務公開、村規民約等內容的宣傳畫,還掛有一麵村民送來的“為民排憂,心係百姓”的錦旗。
    二叔名叫陳興凡,今年五十歲,隻比陳渝大十歲,是前衛村的村委書記,村裏最高行政長官,坐在最裏麵一張辦公桌。
    看到陳渝進來,一道如獵人見到獵物的驚喜在眼裏一閃而過。
    端起茶杯,裝模作樣喝了一口,然後用手指了指桌前的椅子,故作淡定招呼道:
    “你來啦,坐吧”。
    陳渝坐下,與自家二叔也懶得打太極、繞圈子,直接開門見山:
    “二叔,我考慮了一下,想在村裏承包點土地,種種蔬菜、瓜果什麽的,不知道這方麵有什麽政策規定?”
    看到陳渝沒如昨天那樣打哈哈,二叔也不藏著掖著:“我國有14億多人口,農村人口5億左右,我國人口總數36左右,卻占有全國總麵積的45,並且大部分都處於不發達地區。”
    “近幾年以來,國家出台各類政策,通過各種方式大力發展鄉村經濟,地方政府也出台了配套措施,推進鄉村經濟振興。”
    “就在你回來的前幾天,市裏召開了第六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我作為市人大代表,參加了這次會議。”
    說到這裏,二叔挺挺胸,對著陳渝傲然抬了抬頭,露出自豪的神情,仿佛在說:你別拿我不當幹部!
    “這說明市裏對鄉村經濟發展,特別是落後地區的鄉村經濟發展特別重視。市政府工作報告中,也特別強調今年將有效推進鄉村全麵振興,加快建設渝府和美鄉村。”
    “具體方麵,一是要加大重點區域、重點群體幫扶力度,推進科技、資金、經營進鄉村;
    二是要加強撂荒地治理和開發,打造鄉村新的經濟增長點;
    三是支持區縣打造特色農業品牌,帶動周邊區域共同發展;
    四是在不改變耕地用途前提下,推進農村耕地有序流轉,通過合作經營、承包經營等方式,促進鄉村經濟發展;
    五是......”
    ......
    不愧是當了二十多年村幹部的市人大代表,雖然文化不高,但對有關振興鄉村的政策,二叔娓娓道來、如數家珍。
    為官一任、造福一方。雖然隻是個村官,陳興凡心裏也真心希望自己的家鄉能盡快發展起來,擺脫落後的山村麵貌!
    說到最後,二叔緊緊盯著陳渝:
    “對於如何利用好各類政策,發展村裏的經濟,我們村幹部也反複討論過。結合我們村裏的實際情況,隻能圍繞土地和種植做文章。希望在以下幾個方麵得到突破。”
    “一是通過耕地集中流轉,把村裏十多個山坡閑置的山坡土地利用起來,引進資金,打造有機蔬菜種植基地、花卉種植及觀賞基礎。”
    “二是開展荒山承包,開發大、小梁山,把小梁山這塊撂荒地利用起來,種植水果、中藥材、花草等,形成一個集經濟農作物種植、采摘、觀賞為一體的農作物種植基地。”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第三呢,就是發展鄉村旅遊,打造特色農家樂產業。通過兩點前麵的發展,吸引周邊城鎮遊客進村旅遊,動員有條件的村民搞農家樂產業,提高村民收入。”
    “在前麵的工作開展起來後,在有條件的情況,建立農產品加工企業,對農產品進行初級甚至深度加工,提高特色農產品的附加值,從而進一步帶動村裏經濟發展。”
    ......
    說到村裏的工作,二叔激動的心情更是難以言表。
    二叔起身拿出紙杯,拎起身旁的熱水壺,給自家侄子倒上,接著說道:
    “當然,這是我們的一些很初淺的想法。我們這些村幹部很多都是大老粗,對如何發展、如何經營都是門外漢,還需要你們這些有知識有文化,又有實力和管理經驗的人來領頭,帶著我們發展。”
    說到最後,二叔打起了感情牌:“陳渝,我們袓袓輩輩都生活在這裏,特別是陳家灣,住著的都是我們陳氏一脈相承的親人。以前,哪家的孩子不是在村裏竄來竄去的、吃百家飯長大的?碰上伯伯、叔叔家裏炒肉或做其他好吃,是不是都毫不吝嗇地拿給你們這些小孩子們吃?!”
    “難道你希望你的親人們繼續這樣繼續窮下去、苦下去?隻能靠外出下苦力維持生計??”
    二叔繼續情真意切說道:
    “你是從村裏走出去的第一個大學生,從某種意義上,也可以說是家鄉養育了你。你有文化、見識廣,做過生意,也有管理經驗。我不知道你能留在村裏多久,可二叔真心希望你能為村裏經濟發展想想辦法,帶動鄉親們富裕起來!”
    說到動情處,二叔聲音哽咽:
    “這也怪二叔無能!當了二十多的年村幹部,臨到老也沒能帶領大家過上好日子!”
    “可陳渝,二叔心裏不甘呀!”
    “二叔這輩子是不行了,隻能指望你們這代人把家鄉發展起來!”
    二叔一番話,讓陳渝回想起自己的兒童時代。
    誠如二叔所言,小時候,不但陳渝家,就是村裏的所有人家,有一戶算一戶,那是真的窮呀。一年到頭,家裏的餐桌上永遠是青菜、豆腐、豆豉等樸素的家常菜,豬肉和雞肉仿佛隻存在於傳說中的美食,一年最多也就隻能吃三、五次肉。
    而一聞到肉味,嘴饞的小娃兒們總是聞味而動,到了飯點的時候,就跑到吃肉的人家門口轉悠。本來肉還不夠自己家飽吃一頓,但遇到這種情況,叔伯嬸嬸們總是熱情地連拖帶拉,讓他們跟著一起吃而毫無怨言。
    陳渝小時候也是其中一員。
    一身衣服要穿兩代人,大人穿不得了改小後傳給大娃穿,大娃穿了又留給細娃穿,補丁打了一道又一道。
    這種情況,直到九十年代初期才有所改變。那個年代,山村裏的青壯年外出務工投入到大城市建設中去,充分發揮山村人民吃苦耐勞精神,用自己勤勞的雙手和汗水,靠做磚工、木工、泥水工等力氣活,掙些微薄的工錢寄回家裏後,各家各戶的生活條件才慢慢有所改善。
    直到現在,村裏的鄉親們大多仍然是靠出賣勞動力來改善生活!
    當年,陳渝的父親曾經也是外出務工大軍中的一員,並且還受過嚴重的工傷。
    正是靠著父親掙的血汗錢,陳渝才得以如願走進大學校園,成為村裏走出去的第一個大學生,才讓自己徹底擺脫祖祖輩輩臉朝黃土、背朝天的勞苦生活。
    想到這些,陳渝眼眶也濕潤了起來。
    現在,既然自己又回到了家鄉,還得到了先祖傳承,陳渝覺得應該為家鄉的發展獻上自己的微薄之力,讓鄉親們過上更好的日子,才不負小時候親人們對他的疼愛!
    這,既是先祖的夙願,也是陳渝為鄉親們能過上更富裕、更美好生活而應盡的責任!
    喜歡破產後,祖宗逼我種地開荒請大家收藏:()破產後,祖宗逼我種地開荒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