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2章 竹骨共生法
字數:3708 加入書籤
這些事情,與陳渝毫無關係。此刻,他正在家裏,和陳興凡等人商量,如何將山裏的那些香樟樹運出來,移栽到村委到生態酒店這條路的兩旁。
從山裏將樹挖出來移栽,這可不僅僅是一門技術活,更是一項需要耗費大量體力的艱巨任務,其難度之大,超乎想象。
首先,是保護樹木根係這個至關重要的問題:為了確保樹木的成活率,挖樹時,根部必須帶上土球,以保護其脆弱的根係。
這裏就遇到第一個難題:如何運輸?
要知道,樹木越高大、土球就要越大,移栽的成活率才會越高;但土球越大,重量也越大,運輸越困難。
根據孫宏斌這個專家的估計,胸徑50厘米的香樟樹,即使是按成活底線來大幅度縮小土球,每棵樹至少3噸重以上!
若是在平坦如砥的路麵,這點重量簡直就是小菜一碟:一台吊車、一輛稍大一點的運輸車就能輕鬆搞定。可他們要運輸的地點卻是從山裏往外!
但,他們是從山裏往外運輸!因此,土球越大,運輸越困難!
陳渝和陳興凡等人親自去查看了一番,從香樟樹生長的地點到生態酒店,大約有 4 公裏左右的距離。
這段路,完全被山巒所覆蓋,別說是公路了,連條羊腸小道都尋覓不到,根本無法采用機械化作業,開挖、運輸隻能完全依靠人力!
幸運的是,他們找到了一條以前從山裏向外運輸木材時的“滑道”,這為他們解決了運輸途徑的難題。
利用這條滑道,可以用竹竿編織成寬2米左右的竹排,表麵塗抹動物油脂或皂角液增滑,把挖起的樹木綁定在竹排上麵,就可以運輸到山腳。
不過,這條滑道已經多年未曾使用,早已長滿了密密麻麻的雜木雜樹,想要重新啟用,就必須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將其重新清理出來。
不過,這對他們來說,也不過是小事一樁,無非是多花費一些人力罷了。
運輸道路問題解決了,隨即而來的是第二個難題:運輸過程中,如何保證土球不散?
山木多陡坡、溝壑、植被密集,從崎嶇不平、坡度起伏不定的山上將樹木運下來,如果不將土球包裹嚴實,在運輸過程中,經過不停的碰撞,土球非常容易碎掉、散掉,到時候可就前功盡棄了。
可是,經過一番估算,他們發現每個土球的直徑大概在兩米左右。
要想將如此巨大且易碎易散的土球嚴密地包裹起來,無疑是一項極具挑戰性的任務。
這簡直就是難題中的難題啊!
麵對這個棘手的問題,陳興凡等人絞盡腦汁,想出了許多種可能的包裹方式和材料。
他們嚐試過用編織帶、麻布以及韌性十足的藤蔓等來包裹土球,但經過簡單的論證後,這些方法都被證明是不可行的。
這可把陳興凡等人都愁壞了。
“幹脆,咱們用棉被來包吧。”陳渝異想天開提出一個建議,“把幾床棉被縫合在一起,裹在土球上。”
陳興凡想了想,否定了他的想法:“棉被雖然有減震的作用,但太鬆軟了包裹得不嚴實,土球容易散。”
正當他們愁眉不展之際,門外傳來馬慧的聲音:“躍文太爺,您這是要去哪兒溜達呀?這段時間村裏到處都在大興土木搞建設,您可得小心著點,千萬別磕著、碰著了。”
緊接著,陳躍文那洪鍾般的聲音傳了進來:“我呀,在家閑著也是閑著,就在村裏四處轉轉。這動工好啊,以後咱們村肯定會變得更加漂亮,日子也會越過越紅火。”
馬慧趕忙上前扶住他:“老太爺,快進來喝口水,歇息歇息,別累著了。”
陳躍文任由馬慧攙扶著,緩緩跨進了院門,隨口問道:“陳興林沒在家?他們這段時間都在忙些啥子呢?”
還沒等馬慧回答,聽到動靜的陳興林等人便一窩蜂地全走了出來,陳興林快步迎上前,替換下馬慧扶著陳躍文:“老太爺,走,咱們屋裏坐,慢慢聊。”
“喲,你們都在呀。”陳躍文看著屋裏走出的幾人,臉上露出了幾許笑容。
陳興林小心翼翼地扶著他坐下,然後畢恭畢敬地遞上一杯熱氣騰騰的茶水。
陳躍文接過茶杯,輕輕吹了吹,抿了一口,滿意地點點頭。
“在說啥子事情呢?”陳躍文放下茶杯,看著大家,笑著問道。
陳興林回答道:“我們不是在大梁山發現了一些大香樟樹嘛,正在商量如何把它們運出來呢。”陳興林接著把他們遇到的問題,簡明扼要地告訴了陳躍文。
陳躍文畢竟年事已高,反應稍顯遲緩,他聽完陳興林的話後,低著頭,沉思了好一會兒,才不緊不慢地說道:“我倒是聽聞有種法子,或許能夠解決你們所說的那個土球的難題。”
大家聽了,頓時精神為之一振,原本愁眉不展的臉上瞬間露出了期待的神情。
陳興凡按捺不住內心的激動,急切地問道:“老太爺,是啥子方法?”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陳躍文眯起眼睛,不慌不忙地吸了幾口煙,才慢悠悠地吐出五個字:“竹骨共生法!”
竹骨共生法?一屋子的人,麵麵相覷,皆是一臉茫然。
陳躍文又一次垂下頭,似乎在努力回憶著什麽,過了好一會兒,他才緩緩開口:“就是用竹子編織成竹籠,套住泥巴,這樣既能保護土球,又能方便運輸。”
隨著他的慢慢講解,眾人才搞明白所謂的“竹骨共生法”詳細辦法。
其結構設計是雙層竹籠:內層用竹篾密織菱形網格類似腳手架),緊密地貼合著土球,穩穩地承擔起重量;而外層則是螺旋纏繞粗竹條,形成彈性緩衝層。<的竹篾,用桐油、明礬溶液進行浸泡兩天兩夜達防腐防蟲,晾幹後兼具韌性與耐腐性。
然後在竹篾表麵刻細槽,嵌入棕櫚或苧麻之類的植物纖維繩,增強摩擦力和捆紮穩定性,關鍵節點用活扣竹鎖可調節鬆緊的竹製卡榫)固定。
竹籠底部延伸出竹製拖撬:前端翹起減少摩擦,拖撬與竹籠之間用竹簧巧妙連接,借助彈性形變來緩衝山路的顛簸。
在人力拖運時,竹籠因震動產生微小形變,反而使竹篾與土球貼合得更加緊密,防止土球碎散。
這有點類似於“越晃越牢固”的陶罐編織原理。
整個結構設計非常精妙,讓人不得不感歎先人的智慧!
喜歡破產後,祖宗逼我種地開荒請大家收藏:()破產後,祖宗逼我種地開荒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