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篇:那些藏在田埂上的小確幸
字數:2282 加入書籤
一、宋亞軒的“植物日記”
宋亞軒有個磨得發亮的木盒子,裏麵裝著他的“植物日記”——不是文字,是用各種植物標本貼成的畫冊。第一頁是穗都初遇的那株枯麥,旁邊壓著片嫩綠的新葉,標注著“歌聲能讓絕望變希望”;中間夾著西域棉花的花瓣,寫著“熱娜依說,這花能織出比陽光還暖的布”;最後一頁是片海外稻葉,邊緣帶著細小的鋸齒,標注著“耐鹽、耐旱,像海邊的礁石一樣倔強”。
這天,他的小徒弟發現畫冊裏多了片奇怪的葉子,葉片上有個小小的牙印。“先生,這是哪來的?”
宋亞軒笑著指了指窗外,豬八戒的後人正蹲在試驗田邊,偷偷啃著剛摘的甜玉米。“是‘吃貨葉’,沾了點福氣呢。”
二、劉耀文的“廢品寶庫”
劉耀文的老鋪子裏,堆著各式各樣的“廢品”——斷了的鋤頭、生鏽的鐵片、被淘汰的齒輪。他總說“廢品裏藏著好點子”,果然,那台震驚西域的“水力織布機”,就是用這些廢品改造的。
有次,王俊凱的孫子來參觀,指著一堆廢鐵問:“劉爺爺,這些破爛真能變出寶貝?”
劉耀文拿起個斷了柄的鐮刀,“哢嗒”一聲拆成兩半:“你看,這鐮刀頭磨磨能當剪刀,柄能做織布機的踏板。萬物沒有廢品,隻有放錯地方的寶貝——就像當年咱們這群‘新農人’,不也被人當成‘野路子’嗎?”
三、張真源的“水渠地圖”
張真源晚年視力模糊,卻總愛在晴天搬把椅子,坐在院子裏“看”地圖——那是他用鵝卵石在地上拚的“天下水渠圖”。石頭的大小代表水渠寬窄,顏色區分江河與湖泊,連西域的坎兒井都用細沙標出了走向。
他的小孫子總愛搗亂,偷偷把代表黃河的鵝卵石挪到長江的位置。張真源從不生氣,隻是慢悠悠地挪回去:“水有水性,人有人道,亂不得。”說罷,撿起塊濕潤的鵝卵石,塞給孫子,“這是去年南方水患時撈的,摸著還帶點水的性子呢。”
四、賀峻霖的“賬本裏的故事”
賀峻霖的賬本從不隻記數字,每筆交易旁都畫著小畫:給孤寡老人送糧,畫個笑眯眯的老人;西域商隊訂麥種,畫個駱駝馱著麻袋;海外訂單旁,畫著艘揚起風帆的船。
他的曾孫女翻賬本時,發現有一頁隻畫了個空碗,旁邊寫著“欠一碗麥仁粥”。“太爺爺,這是誰欠的呀?”
賀峻霖笑著回憶:“是當年秦閥的一個小兵,戰敗後沒飯吃,我給了他碗粥。後來他成了種糧能手,每年都送來新米,說要還我‘一粥之恩’呢。”
五、馬嘉祺的“麥穗書簽”
馬嘉祺的書裏,總夾著各式各樣的麥穗書簽,有的飽滿,有的幹癟,有的帶著蟲洞。他說每根麥穗都有故事:飽滿的是豐收年的,幹癟的是災年的,帶蟲洞的是當年和宋亞軒一起驅蟲時留下的。
臨終前,他把最幹癟的那根麥穗遞給丁程鑫:“記住這個,再難的年成,隻要人在,土地就不會辜負咱們。”
丁程鑫後來把這根麥穗放進了神農鼎,鼎裏的金光輕輕裹住它,像是在給一個老夥計最後的擁抱。
六、田間的“跨代對話”
秋收後的打穀場上,總有群孩子圍著老人們聽故事。
“鹿晗爺爺,當年你們用鋤頭打跑過壞人嗎?”
鹿晗笑著舉起手裏的拐杖——那是用當年的“農具矛”改造的:“不是打跑,是讓他們明白,種莊稼比搶莊稼踏實。你看那片地,當年是戰場,現在不也長出麥子了?”
“丁爺爺,西域的人真的會唱《麥浪謠》嗎?”
丁程鑫哼起一段帶著西域調子的旋律:“他們把歌詞改成了‘棉花像雲朵,麥浪像黃金’,比咱們的還好聽呢。”
孩子們似懂非懂,卻都記住了老人們說的:土地不會騙人,你對它好,它就給你黃金甲。
夕陽西下,打穀場上的麥粒映著光,像撒了一地的星星。遠處,神農鼎的輪廓在暮色中靜靜矗立,仿佛在說:所有的故事,最終都會回到土地裏,長成新的希望。
喜歡西遊記師徒穿越現代請大家收藏:()西遊記師徒穿越現代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